气候资源

我国气候,特别是东部地区,南北热量相差悬殊:我国最南部南海中的一些岛屿,热量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气温高于 25℃,最热月平均气温 28~ 29℃,最冷月平均气温也不低于 20℃,积温 9300℃左右,长夏无冬;而最北部大兴安岭北端,年平均气温为-5~-2℃,最热月平均气温为 18~20℃,最冷月平均气温达-31~-26℃,积温 2000~2500℃,冬长无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南北气温差别之大。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西南距离印度洋不远。受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 从沿海向内陆湿度逐渐减少,降水量越来越少。所以自东南向西北形成了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地区,相应形成森林、森林平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植被类型。

我国从宏观上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3 个气候大

区。东部季风区,水热资源最丰富,发展农、林、牧生产条件优越,全国 80

%以上的农产品、90%以上的畜产品都来自该区。西北干旱区,全年光照充足,水分资源贫乏,限制了农业发展。青藏高寒区,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

我国气候资源复杂多变,丰富多采,基本格局是南部优于北部,东西各具特色。

我国冷热干湿兼备的多种气候资源生态类型,孕育了众多的生物种类。而动植物种类在各气候带中的分布,热带最多,寒带最少。如西双版纳,面积仅占全国的 0.22%,但植物种类却占全国的 14%,陆栖脊椎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的 39%。不难看出,热带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气候的产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西南部,东起云南丽江地区,西抵西藏日喀则,南自喜马拉雅山北麓,北到青海柴达木盆地,由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目前耕作技术水平虽然不高,却是我国一季作物单产最高的地区。

近 5000 年的气候变化表明,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时期,大部分时间的温度比现在高 2℃左右,而冬季 1 月的平均气温则高 3~5℃。从 10~17 世纪末, 变暖变化引起的温度波动也在 1~2℃之间。近年来,冬季北方日益干暖,南方不时发生冰雪严寒;夏秋局部旱涝此起彼落,有增无减。这些变化今后还会继续下去,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