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

北美洲也是北半球跨越寒、温、热三带的大陆,北宽南窄,主要属于中高纬度带,在气候的大陆性和类型的复杂多样性等方面堪与亚洲相匹。但是, 北美洲面积较小,低纬度地带范围狭窄,滨临两洋,特别是地形结构别具一格,这使它在地理环境的许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北美洲大陆明显分为三大地形纵列带:1.由一系列山脉和山间高原、盆地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纵峙于大陆西部,山系宽广,高度很大,地形复杂。 2.久经侵蚀、中等高度、东北—西南走向的阿巴拉契亚高地列于大陆东

部。

3.介于上述两带之间,展现着起伏平缓的劳伦琴低高原和平衍坦荡的中部平原。

纵列的地形结构,对于本大陆气候、水系以及土壤、植被等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广大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气温的年较差较大;年降水量适中,多以夏雨为主。但是,北美洲无论在气温变化的极端性或是夏雨集中和冬季干旱的程度等方面,均逊于亚洲。北美洲拥有从寒带到热带和从大陆东岸到西岸的各种气候类型,在类型的多样性方面与亚洲不相上下,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北美洲东部不具备亚洲东部典型的季风气候而代之以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北美洲拥有亚洲所缺失的极地冰原气候和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但热带气候类型局限,基本上缺失典型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分布也不如亚洲广泛。从总体来看,北美洲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范围最广,合占全洲总面积一半以上。

在地形结构制约和气候影响下,河网分布以及水系发育规模和程度方面所显示的地域分异,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外流区占绝对优势,与内流区对比悬殊,若不计冰封的格陵兰岛,分别占全洲面积的 96.7%和 3.3%。外流区的大河多数发源于大陆的主要分水岭落基山,它与东部阿巴拉契亚高地和中北部冰碛区,共同构成略呈 H 型的分水岭格局,河流流向“南辕北辙”,“东西扬镳”,各大流域系统对比明显。其中中南部墨西哥湾流域系统是北美洲河网稠密的水文区,拥有以全洲第一长河密西西比河为主体的庞大水系,平原广阔,降水丰富,迳流汇聚,发育历史较久,大部分地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大冰期后又接纳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汇入,更加强了整个水系的发展。西部的育空河、哥伦比亚河、科罗拉多河、格兰德河(布拉沃河)等较大水系,大部分流经山间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峡谷和激流,水系发育表现一定的年轻性。北冰洋流域系统拥有全洲第二长河马更些河。北美洲淡水湖面积居各洲之首,以多大湖群和属冰川成因著称,北部呈弧状排列的大熊湖、大奴湖、温尼伯湖、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等, 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湖带和淡水湖群。

北美洲植被—土壤类型的组成是气候类型多样性的反映,地球上各种植被—土壤类型在本洲几乎无不具备。从全局来看,又以针叶林—灰化土分布面积最广,按其所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则超过世界各洲;其次,冰原和苔原

—冰沼土分布之广也突出于世界各洲,前者仅次于南极洲,后者与亚洲相近;

而热带类型植被—土壤,无论绝对面积或是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均较小,荒漠型植被—土壤也属次要。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结构格局基本一致,体现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北部高纬度地区,地面起伏不大,水热条件从北向南逐步变异,冰原、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依次更替,它们是北半球相应自然带的组成部分。向南进入中纬度地区, 大致以西经 98°为界,东部和西部不仅各有其气候和植被—土壤类型,而且它们的排列图式也处于对立的局面。东部地面比较开展,大部为坦荡平原、低缓高原或高地,气温和降水向南递增,依次出现了温带针阔混交林—灰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和亚热带常绿林—红壤或黄壤的更替序列。西部居内陆位置,山地南北纵列,大平原适处落基山雨影地带,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落基山以西广大山间高原和盆地属半干旱或干旱气候,所以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排列图式表现为东西更替、南北延伸的格局,依次是森林草原

—淋溶黑土、高草原—黑钙土、短草原—栗钙土、半荒漠或荒漠—灰钙土或漠钙土。太平洋沿岸地带,从北向南气候类型由温带海洋性型经地中海型向热带干旱型过渡,植被—土壤类型相应从北向南更替和南北延伸,这是地带性结构与非地带性结构的综合体现。南部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地处信风带,山脉走向多与海岸平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异主要导因于向风与背风之别,分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常绿林—砖红壤、红壤和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褐色土。

综上所述,北美洲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均以温带型为主,并突出地体现着温带大陆性的特点;北部、东部地带性分异与西部、南部的非地带性分异, 形成对立统一体,构成了北美洲独特的地理环境结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