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才与身体素质概述

——圣泉与鲜花

打开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图画。对于前人的成功,我们从中得到的是鼓舞和希望。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因为我们身在其中,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可以说有简单,有复杂,有平易, 有深奥,让你一眼看不透。鲜花丛中可能隐匿着杂草,前进途中也常常遇到歧路和曲折,我们面对自己“成才”的渴望之心常常被困惑。所以,我们有时候发出这样的疑问:怎么样才能成才呢?

每一位青少年乃至儿童都或早或晚地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够有所作为,如何才能够成才?或者更直接一点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或理想,如何才能够更完全地体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方面的,因为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可以看到,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靠着勤奋“成才”了;有的人靠着顽强“成才”了;有的人靠着信念“成才”了⋯⋯

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搬其家,使孟子学习时得以免受干扰,家庭教育是孟子所以“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终于灭了吴国,信念是勾践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王献之为练好书法,特地准备了几缸清水,待清水经过无数次冲洗毛笔以后像墨一样黑了,他也成了和他的父亲王羲之齐名的书法大家。勤奋是王献之“成才”的主要原因。有人可能要问,越王勾践身为一国的君主,早在灭掉吴国之前就已经有十分高的地位了,难道还不算“成才” 吗?提到了许多“成才”的事例,那么究竟人才的涵义是什么呢?

“人才”是一个蕴含丰富的概念,不同时代的人对人才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通常,人们把“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称作人才。我们认为所谓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并以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可见,将越王勾践划定为“人才”也并非牵强附会,他可以说是一位有德才、有统治能力、在当时为自己祖国繁荣兴盛作出贡献的“人才”。

“人才”是多种类型的、多层次的。不能说,只有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星是人才,而一般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科技工作者不是。每一类人才有其各自的位置,有的人才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有的人才则众所周知。这不仅和每个人的贡献大小有关,而且还与每个人工作的特点有关。

人才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大的研究项目、大的工程都是由各学科人才共同完成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众多人才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个人完成重大发明的爱迪生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样一个人才转变的时代,人的孤立发展会难以适应。

青少年朋友,甚至包括儿童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都会自然而然受其影响。当我们对自己说想如何如何做的时候,也同时对自己所做的能否对将来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表示出很大的关心。成才与许多的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包括身体素质、信念、勤奋、兴趣、情感等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在将来找到一个最合适最满意的位置,我们自己也有一种对自己成才的

渴望,但是我们对“成才”不能光是停留在思考上,我们还应该从现在做起。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呢?我想大概每个人的回答都有自己的看法。也许有的人说“从现在起好好学习”,有的人说“先把兴趣培养起来,然后向着一个目标努力”。这些其实都不是“成才”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一个人成才的最基本条件应该是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等能力。身体素质的好坏也就表现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在影响人才成长的诸多因素中,身体素质好坏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也就是说,健康的体魄是德和智的物质载体,有了健康的体魄,德和智才能充分发挥,健康的体魄在人才成长与成功过程中起着基础与关键的作用。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其生活、事业、幸福都无从谈起。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和事业的基础。学习活动是艰巨的脑力劳动。学习期间紧张的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来支持,而且我们每个人在各自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都要长期从事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没有健康的身体是不能胜任的。因此,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今后事业的成功。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一个人的身体,决不是个人的,要把它看作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凡是有志为社会出力、为国家成大事的青年,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每个学生、每一位青年不仅应从个人学习成才,还应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来认识自己健康的价值。

许多事业成功的人都十分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与体育锻炼。居里夫人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她不仅自己锻炼身体,还要求两个女儿坚持严格的体格锻炼。她经常带她们去郊游、爬山、游泳。后来,她两个女儿也成了著名的科学家,大女儿还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牛顿幼年时体弱多病, 后来坚持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成为一代科学巨匠。活到 85 岁。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非常注重体育锻炼,使他们获得了很好的体质。如果他们没有健康的身体,要取得那样伟大的科学成就和伟大的革命业绩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近几年来,在对学生休学、退学原因的调查中,出现了令人担扰的状况。在所有退学、休学的学生中因健康原因退学、休学的比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所有原因中比例最高的。这些学生因身体原因中断学业或不能按时完成学业,对国家、家庭和个人都是很大的损失。可见,没有健康的身体, 你就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没有健康的身体,你就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没有健康的身体,你甚至只能将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当作一场梦,更不要说“成才” 了。健康的身体,是你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健康的体魄,是你对困难有坚定的信心,正确地面对人生的资本;健康的体魄还可以使你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让你有勇气战胜困难,把握自己。

一粒种子可以成为参天大树,当然也可以躺在泥土里无声无息地烂掉; 一块铀矿,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当然也会平凡无奇地躺在石头堆里;这里除了本身素质以外,还要看它们处在怎样的境况中。但是根本的毕竟是本身素质。首先要是一颗树的种子,才能长为参天大树;首先要是一块铀,才有可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人的本身素质也一样,本身素质包括很多方面, 然而只有身体素质能当之无愧为最基本的素质。在身体素质基础之上产生了

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等一系列素质。身体是一台发电机,而其它方面的素质就好比用电器,电灯要发光,电风扇要转动,机器要运作,首要的前提是电的供应。无论我们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我们必须用一定体力,才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身体对创造力至少有极大的影响。过去有过一个时期,在德国,人们常把天才想象为一个矮小瘦弱的驼子。但是我宁愿看到一个身体健壮的天才”。 1928 年,歌德在谈到天才与创造力的关系时这样说。歌德还以拿破仑为例,指出,倘若没有强健的身体,他就不可能从火焰似的叙利亚沙漠到莫斯科的大雪纷飞的战场,经受得住那么多行军、血战、困倦、饥寒的痛苦, 而成为一个英雄人物。

翻开一部人才史,可以看到很多令人惋惜的现象: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 27 岁夭折;

挪威数学家阿贝尔 27 岁死于肺结核;

罗马尼亚音乐家波隆贝斯库 23 岁死于肺炎;

在俄罗斯作家中,契诃夫活了 44 岁;果戈理活了 43 岁;别林斯基活了

37 岁;杜勃罗留波夫活了 25 岁。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杰出人才王尽美 27 岁病逝;

我国现代女作家肖红,活了 31 岁;

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活了 53 岁。后人杜甫在怀念他时写道: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可以设想,如果这些杰出人才能够具备一副健壮的身体,那么,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该有多么巨大?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身体健康,寿命较高,充分发挥了他们杰出才能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活了 82 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名著是其 36 岁之后的作品;

才思敏捷的肖伯纳活到了 94 岁的高龄;

爱迪生活了 84 岁,创造成果一千一百多项;

居里夫人活了 76 岁;44 岁时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金;

黑人著名作家杜波依斯 87 岁开始写作《黑色的火焰》,轰动世界;

我国古代著名诗人陆游 85 岁辞世,六十多岁尚耳聪目明,一生写诗达万余首。

法国女钢琴家格丽玛沃 104 岁再度登台演奏。

两种现象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健康是事业之母。有句阿拉伯谚语说得好:“有两种东西丧失后才发现它们的价值——青春和健康。”为着四化建设事业,为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我们必须从今天起,就把身体素质问题纳入我们的生活,予以高度重视。

生命在于运动。世界上任何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而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却可以代替任何药物。首先,运动可以使疲劳的大脑细胞得到积极的休息,可以使整个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及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其次, 运动可以使人体新陈代谢更加旺盛,强化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功能;第三,由于整个身体素质提高了,从而增强了人体抵抗各种病菌侵害的机能。国外一些医学保健专家认为,本世纪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缺乏运动”。这是因为, 上一世纪人类的劳动百分之九十四是靠肌肉的力量完成的。百分之六靠机器

来完成。而在这一世纪(二十世纪),百分之一的人类劳动靠肌肉,百分之九十九的劳动靠机器。这样一来,忽视体育锻炼的情况较为普遍,而一般的立志成才者,大都有案牍劳形之苦。因此,加强体育锻炼更应引起注意。

人才的努力方向应该是脑力与体力的平衡,这里我想再讲一讲居里夫人。居里夫人从小喜欢游泳,能够搏风击浪,遨游大海。年逾花甲后,有次到巴西讲学,还能在讲学之余到大海里挥臂畅游。这在她教育孩子上也体现出来。她喜欢教她们游泳,陪他们骑自行车郊游,鼓励她们到体操学校学习, 在家里为他们架秋千、悬吊环。她还带她们夜宿野外,骑马登山。居里夫人的目的,不仅在于锻炼孩子们的身体,而且还在于锻炼她们的胆魄。她喜欢她们的大胆,不怕黑,不怕打雷,不怕贼。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女儿十二岁就能单独出门旅行。

有的人有一种错觉,认为时间是宝贵的,宁可多花些时间在学习上、工作上、科技攻关上,也不能把时间花在动胳膊动腿上,而且自认为只有这样, 才能学习好、工作好,才能取得成果,取得比较大的收获。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先从总体上说,一个人如果寿命较长,那么他就会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创造时间;而运动正是延长寿命之必须。第二,就是从一天之内的时间安排来看,抽出一个小时锻炼,也可以使四肢更加灵活,头脑更加清楚,记忆力更加提高。一个人精力充沛、机能旺盛,与他的学习效率、创造活力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目的不在于多花一些时间,而在于提高效率、扩大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头悬梁、锥刺股”的办法是不足取的。有的人提出一个公式;8-1>8,这很有道理。从八小时学习时间中, 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身体锻炼,比一天到晚埋头读书收获要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本来很有才华的人,因为身体欠好而壮志未酬,遗恨终生。每一个有志于祖国繁荣、富强的人,都不妨立下这样的志愿: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不辜负自己的理想,健康地工作、奋斗五十年。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日益提高。现在,世界范围内人均寿命已经比过去有很大增长,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已超过七十岁。由此也可以看到,人们成才的机会也在相应地增加,可以说,身体素质的良性发展为成才创造了机会,同时为全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世界上重视身体保养、锻炼身体的人为数不少。人才重视身体锻炼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为了崇高的目的而生活,多为人类、为社会做贡献。生活决不是苟活,锻炼也不只是为了长寿。苟活是对机会对时间的浪费,长寿而无所作为,无所贡献,也就失去了锻炼的目的性。锻炼的目的是有一个好的身体,一个好的身体是为了做一些于自己或者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人才的价值也体现在这一点上。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都非常重视身体锻炼,他们锻炼身体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为了能够担负起重大的社会政治重任。

毛泽东主席在读书的时候就经常进行冷水浴、风浴、雨浴,还有意识地锻炼野外露宿,吃比较粗粝的食物,如蚕豆之类,以增强肠胃消化能力。也就是说,他是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体格训练,以准备适应残酷的革命斗争需要的。毛泽东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健康的身体给了他以巨大的支持。

一九五八年一月七日,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我首先要请你注意自己的健康。时代在好转,它将对你的身体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你要锻炼它, 而不要损害它。”恩格斯在复信中回答:“为了使你对我的健康状况不致有所误解,我还要告诉你一件事,昨天我骑马跳过五英尺多高的土堤和围墙, 这是我跳得最高的一次,要能轻松地做这样的操练没有十分健康的身体是不行的。总之,将来我们重回德国的时候,是可以在骑术方面向普鲁士的骑兵表演些东西的。”从这两封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两位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把身体锻炼与整个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他们时刻注视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并据此提出更高的体质上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通信中多次提到为“更重要的事情去冒生命的危险”,充分表现了他们为革命斗争而锻炼的精神,从而反映了在成才之中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好的身体素质会严重影响到事业的成功。

恩格斯还从体育锻炼对大脑的有益作用方面进行过论述。他认为军事远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

锻炼身体还有一个重大的作用——磨练意志,而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人才成功的一项可贵的心理品质。列宁指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应该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强壮的、健康的身体,钢一般的顽强意志和铁一般的肌肉,去迎接这些战斗。

从生理、心理上看,一个活力低微、精神衰弱、萎靡不振的人,往往心理动摇、意志不刚,难以成就什么大事业。因此,心理上的缺陷和弱点,也应该从体育锻炼上克服。

为着一个崇高的目的而锻炼,不仅可以磨练坚强的意志,而且可以征服常人看来难以征服的困难。这一点在残疾人成才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说明不是健全人才具有好的身体素质,残疾人身体上的缺陷经过锻炼与磨练也不一定在身体素质方面比某些常人差。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少怀凌云壮志,不幸的是,留学美国期间为做实验,病菌侵入小脑,严重损害运动神经中枢,全身近于瘫痪。回国后,他献身科学的壮志并未因身体的病痛而损减,而是开始了比别人艰苦千万倍的体育锻炼,常常累得汗流浃背。在瘫痪后的 50 年里,高士其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五十万字的科普文章 ,五千多行诗。在高士其得病的时候,外国医生预言,他最多只能活五年。可是,十个五年过去了,高士其仍然在为人民工作,并且取得了比一般人大得多的成绩。

为革命而锻炼,革命前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列宁同志在敌人牢房里只要有一席之地,也要坚持做操。有一回,看狱人看到列宁一次又一次在以头触地,以为列宁在向上帝忏悔,殊不知他是在为革命练功夫。周恩来总理在重庆工作期间经常教导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们,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就不能更好地为党工作。他带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了革命同志的体质。今天,在我们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时候,同样需要树立为革命锻炼身体的思想。有了崇高目标的鼓舞,就能够持之以恒,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分别谈到了成才与身体素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的一些内容在以后还要详细阐述。对成才与身体素质分别讲了这么多,其实应该已经使大家对二者的关系有所感受,只是还不那么明确而已。那么二者又有什么样关系呢?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这就要求人才必须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人才各自有各自优势,并使他们的优势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身体素质呢,在成才的过程中就像一双手,托起了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一系列其他素质,并使这些素质在人成才的过程中尽情地发挥着作用。由于一个人成才的因素很多,所以身体素质作为成才的最基本条件,也就同时与成才所涉及牵连的诸多因素产生了关系。身体素质是一块基石,成才所涉及的诸多因素是基石上的建筑材料、花纹和图案,两方面良好的统一就造就了人才。

一个人要想成才,离不开良好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有所突出的人才才能称合格的人才。一个人如果光顾了学习而“手无缚鸡之力,又怎么能全面地展现自己从学习中得来的“才华”?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若身体强壮得像一座铁塔,在智力上或心理素质等其他方面极其低下,那么他即便有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的实力,大概也不足向人称道。不容忽视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发展失衡现象,这种失衡的现象产生于个人、家庭与社会,并且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有一些学校和一部分家长过度重视文化学习对学生的影响,甚至将分数当成衡量一个孩子本身素质的唯一标准,应试训练成了学生压倒一切的主要任务,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普遍得不到重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自己将自己关在书本里,受外来因素的客观影响,迷信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认为只要学好了课本,成才只是时间的问题。他们将成才等同于读好书,以至于在很多地方的很多学校里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是学习让他们少了娱乐的时间,为了表示不满,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学业一天天地荒废下来。偶尔看到有一首“新陋室铭”这样写:“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

深,作弊则灵;琢磨下围棋、学跳迪斯科,可以逛大街,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心里云:‘混张文凭’”。

这种娱乐型“学习”观无疑是一种错误观念产生的恶劣影响。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人才,“混张文凭”也就放弃了这个目的,而貌似“勤奋”的纯粹学习观就本质上来说也是放弃学习真正目的的体现。我们说有所侧重的发展是以均衡为前提的。如果你侧重于将来用文化知识来服务于社会,侧重于发展自己的文化素质,首先要先明确身体素质与它的关系,使它的发展有所保证。如果你侧重于个人在体育方面的发展,就要使身体素质有大幅度地提高,同时注意其它方面素质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成为全面发展、有所侧重、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成才不能等同于目标或理想的实现,在有些情况下,为了某一利益或成全某一方面必须要放弃一个目标或一个理想。这有点类似于身体素质在成才中的作用,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为了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而不是单纯为了身体健壮或者长命百岁这些非精神上的东西。

未成才的人面对着芸芸众生中百里挑一的成才者,有羡慕,有些时候还有一点嫉妒。有的青少年在心里以某一位“偶像”为榜样,立志成为一个和“偶像”一样的人。有的人看到自己的现状,多少有些自卑,以为无论如何努力也达不到别人的水平了,也就放任自流,让一些机会从身边白白溜走。其实,从本质上表明人人都有成才的机会,机会需要积极地把握,把握住了机会,也就是向成才迈出了第一步。迈出了第一步,就开始我们自身各种素质的交互作用,身体素质的作用也在其中体现出来。同样把握住了机会,因为一方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实施起来更顺手。而另一方面对机会无力承担,

原因是身体健康问题或者是身体素质中的速度、灵敏度等不够顺利完成任务的条件,那样让到手的机会让别人得去,岂不遗憾终生。身体素质在当今竞争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快,要求高效率,虽然方式的选择广泛,但要求程度越来越高。一座工厂里的工人从以前靠两只手的快速运动创造产品,到了现在靠机器制造产品,两只手只用来看管、操作机器,一系列机械化的动作需要的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旺盛的精力,这是基础。一个工人在操作机器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这就要求工人要具备起码的智力水平。操作一些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的机器,对智力水平的要求就更高些,对身体素质方面的灵敏、柔韧性等能力要求有时也要根据情况相应增加。

一个人想成才,就要清楚自己所生活的大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不要忽略基本的但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一样,要想做长途跋涉,就要先迈第一步。同样地,要想有能力成才,就要先具备成才最基本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身体素质。

我们自己对自己成才的要求似乎有些一厢情愿,但是如果弄清楚成才所必需的各方面条件,包括身体素质这一最基本的条件也能给予重视,成才也并非是一句空话。

家庭对一个人成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在走入社会以前,受父母长辈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如果认为孩子学习好了就是有出息,那么就很可能“培养”出一个好吃懒作、一身是病的低能儿。

一年前,遇到一个给别人作家教的大学生,他讲起这样一件事:在他所服务的那个家庭,两位家长因为在他们的儿子很小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孩子又黑又瘦,就对孩子做什么都小心翼翼。他们不让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玩,不让孩子做哪怕只是稍微用点体力的事情,做一做作业几乎成了那个孩子小学六年的全部生活。到后来呢,他连暖瓶的塞子也不敢去揭。而他之所以需要将暖瓶塞子打开倒一杯水,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吃两片减肥的药。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看到身体素质对一个人成才是何等重要了吧!像刚才那个身体条件那么差的孩子,所以胆小得连暖瓶塞子也不敢拔, 大概还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身体素质培养吧。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看出,一个家庭在一定情况下足以使自己的孩子走上两种不同的道路。家庭不注意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不仅让孩子无法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而且使自己的孩子在心理素质等方面落后于他人。由此可见,家庭对成才的影响是多么地巨大!

美国学者 D·K·西蒙顿将人才成长分为发展阶段和创造阶段。他说:“最有意义的发现之一是,发展阶段的影响远远要比创造阶段的影响来的重要。” 他认为:在童年、青年和成人初期,创造人才要么被造就、要么被毁掉。” 这就是说,人才的发展阶段即青少年时代,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体素质的培养不是说到你想起它的时候,三分钟热情就可以使身体素质飞快地提高。身体素质的培养也要分为发展阶段和创造阶段。在发展阶段,也就是在成人以前,是身体素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 身体素质表现出一种可塑性,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身体素质很容易被改变。在身体素质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它就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它就向坏的方向发展。在身体素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如果稍有松懈,就必然转向坏的方面,但是只要能及时发现,还是可以阻止这种坏的趋势的,这就是身

体素质在发展阶段的特点。到了一个人的身体定型以后,身体素质虽然也在一定程度地有所提高,却在速度上变得极其缓慢,达到一个发展的顶点以后, 主要的任务就是对身体素质的保持了。可以说,身体素质在发展阶段是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这块坚实的基石,成才的希望就会变得渺茫。为什么刚才提到的那个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六年级,还什么都不会做,甚至什么都不敢做?这同其家庭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阶段对一个孩子的重要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说到发展阶段,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学校。一个人在成年以前的大部分有效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也就成了一个孩子主要受教育的场所。而且学校不同于家庭,它是一种科学教育。学校里的教师是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教授者,学校里开设各门课程,可以使学生学到家庭里学不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开设体育课,以科学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身体。通过举行一些身体素质方面的比赛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校里,有许许多多的同龄伙伴,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不自觉地就投入到一些可以增强体质的活动上去,在一种愉快的心境下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人才成长史表明,一个人从托儿所、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其知识的开拓,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文明习惯的培养,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均离不开教育者的辛勤耕耘。教育者包括范围很广,他对受教育者正确的指导,使其明自身体在一个人成长中尤为重要。这就好比一项工程,严格按照一定的设计方案“施工”,对不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方法进行精雕细琢。

好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领导对身体素质重视与否,教师对身体素质与文化学习关系的处理正确与否,都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学生自身对身体素质的认识产生重大影响。

在我国,大部分的初、高中毕业生都将直接参加建设。如果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一个个拄着拐杖走出校门,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一个颇具权威性的调查材料中,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高中的现状就是应试训练成了压倒一切的主要任务,课外活动,包括一切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普遍得不到重视。高考像一堵无形的墙,把高中生与外面复杂多变的社会隔离开来。在这堵“围墙”中,高中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心理疾病则逐年上升。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学校教育者的责任是不容推卸的。

在一所山区高中的黑板两侧分别挂着两双鞋,一边是一双皮鞋,另一边是一双草鞋。一位老师指着皮鞋说:“你们当中谁下的功夫大,谁将来就是穿皮鞋的人。”然后他又指了指草鞋说:“谁不好好学,谁就是穿草鞋的料。我还提醒那些爱打球的同学,最好等念完了高中再打球,什么时候了,还不着急⋯⋯”老师时常如此指着鞋强调刻苦用功,一些有上进心的学生逐渐就成了书呆子。这种“两鞋教育”的危害可见一斑。

中国有句老话:“身体是生存的本钱”。要想生存,必须要有好的身体。要想更好地生存,成为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人才,更离不开好的身体。我们不否认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对一个人成为人才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身体垮了。恐怕仍然穿不上皮鞋,甚至连草鞋穿上都会困难。学校是应该正确引

导学生进行文化学习、身体锻炼和思想品德等方面提高的基地,只有将文化学习、身体锻炼、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完成教育者必须承担的各项任务。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在他所领导的巴夫雷什中学中,每天只是上午上课,下午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一所只有六百多个学生的学校中,却有着一百二十多个课外活动小组, 其中也包括许多锻炼身体素质的课外活动小组。而苏霍姆林斯基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很值得那些实施“两鞋教育”的学校思考。

除了自己、家庭和学校之外,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也应该引起对身体素质的注意。撇开学习不谈,我们在学成之后必然要经受社会的各种考验,因为经验的缺乏,难免会遭受一些挫折和失败。面对那些挫拆和失败, 我们有没有力量东山再起,取决于我们还有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供我们驱使。要知道是健壮的身体赋予了我们饱满的精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它对一种人才或几种人才的大量需求,是因为人才掌握了它迫切需要的进步技术。当某项先进的技术代替了落后的技术,从事先进技术的人才也就取代了以前的“人才”。人才的竞争是无止境的,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位置,必须要有好的身体素质,那样才能有精力去不断适应纷繁的变化。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更应该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努力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我们应该将现在的体育锻炼和一切有利于身体素质提高的行为看成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这里说的投资于未来也就是要我们将成才的位置摆正, 它是一个未来的目标,既不同于眼前的某一个阶段性的成功,也不同于遥不可知的理想。我们用一些时间去提高身体素质,效果悄然无息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最终会积攒得越来越多,最后也就达到了成才的目的。我们对未来的投资收获的是丰硕的果实和成功的喜悦。

“种玫瑰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

身体素质的提高依靠有目的地进行锻炼和培养,有好的习惯就像一个爱花的人种了一朵玫瑰。身体素质如同一粒种子,成才就如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