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带水的漓江沿途景观
桂林漓江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
从桂林至漓江段主要包括竹江、草坪、杨堤、兴坪和阳朔等。在这些景区内,奇峰异景,络绎不绝。
竹江景区夹岸石山连绵不断,奇峰围峦映带,是漓江风光的精华所在。主要有黄牛峡、群龙戏水、望夫山、仙人推磨等。
黄牛峡位于桂林磨盘山码头下游,这是一条狭长的峡谷,周围的群山有不少的山峰像黄牛头,所以叫黄牛峡。当然,也有的山峰像马,像狮子,像老虎,像绣球的。
漓江的水,流到黄牛峡即一分为二,分别向左右两边流去,把江中的沙滩分割成3个小洲。古代,江水直冲对面的悬崖陡壁,波浪翻滚,有如长江三峡之势。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漫游漓江,他视黄牛峡的山川形胜可与长江的巫峡同喻,比庐山、赤壁等地还要美丽壮观,因而用生动的笔调写道:
石峰排列而起,横障南天,上分危岫,几埒巫峡;
下突轰崖,数逾匡老,于是扼江,而东之江流啮其北流;
怒涛翻壁,层岚倒影,赤壁、采矶,失其壮丽矣。
后来,黄牛峡河道,经过多次疏通和修筑,把江水的主流改在江的左边。这里的山峰秀丽,江面宽广,3个洲像是浮在江面上一样。
群龙戏水是竹江景区的一大特色,在右侧临水的山壁,有几根悬垂倒挂的钟乳石柱,它们形态嵯峨,形神兼备,仿佛像几条饮江的巨龙,它们的身子,隐藏在山壁内,只有龙头向着水面。
过了黄牛峡后,在漓江西岸即见望夫山,山巅上有仙人石,如一穿古装的人正向北而望,山腰处一石如背着婴儿凝望远方的妇女。
仙人推磨也叫“石人推磨”。
相传古时候,山下住有7户人家,有一户为地主,其中6户却都是穷人,一年到头为地主打工还填不饱肚子。
一天,有一位仙人路过此地,得知6户人家的处境,就连夜推动石磨,山下的石洞中流出了白米,够6户人全家饱吃一天。
谁知地主知道后,欲占石磨为己有,于是捏造罪名,买通官府陷害6户人家,并派人凿宽山下出米洞口。结果,出米洞口不再出米了,地主亲自爬到山上推石磨,终于变成了石人。此景传说应了“善恶终会有报应”的预言。
如果把漓江的美景比作是一首诗或者是一部美妙的乐章,那么从竹江到草坪应当是这部乐章的引子与序曲,从草坪到杨堤是乐章的轻快舒缓的发展,从杨堤到兴坪应该是乐章的高潮与华彩,从兴坪到阳朔是乐章的尾声与结局。
草坪,芳草如茵,田园似锦,在这里有个村庄,就叫草坪乡。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个回族乡,拥有5000多人口。
进入漓江的草坪景区,会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冠岩在草坪下游500米处,其外貌像古时的紫金冠,故名冠岩。岩内常年流出甘洌清泉,故又叫甘岩。还因在漆黑洞里,顶上透出微光,所以又叫光岩。
冠岩堪称曲径通幽,洞口有四五重,水贯其中,风景优美,冬暖夏凉。它还与安吉岩相通,可以水入陆出,它有七星岩之深邃,芦笛岩之壮丽,堪称诸岩之冠。
半边渡离绣山约2000米处,江左岸有一驼形石山,拔岸屹立阻断了岸边的小路,使得冠岩村和桃源村过去必须依靠渡船往返,由于两个渡口均位于同一岸边,因而当地人称之为半边渡。
半边渡的对岸有一村庄名为浪洲村,现在渡船除摆渡半边外,还往返于江岸两边的3个码头,半边渡实际上是“三边渡”,故当地人戏称为“一渡两边三靠岸”。
这里石壁险峻,峰峦如朵朵出水芙蓉,倒影于绿波碧水之中,正是“此地江山成一绝,削壁成河渡半边。”经由此境,不仅慨叹伟岸之险,也称渡口之奇。
草坪区的特色是锣鼓鸳鸯滩。弯弯曲曲的漓江,有一个湾就有一个滩。滩头滩尾水比较浅,漓江从滩头上流过,发出淙淙的响声。群峰中有两个奇秀的山峰迎面而来,远望如文笔倒插,它们叫鼓棍山和锣槌山。
在鼓棍山和锣槌山的上游半里,有一湍急狭长河滩,称鸳鸯滩。滩水清浅,鹅卵石累累。滩上有两条夹河,夹河左右各有一沙洲,滩水穿洲而过,就像有一对鸳鸯浮游水上。
靠滩左岸的石壁上,有两个钟乳石,人们把其比作一对交颈依偎永不分离的鸳鸯。
从杨堤到兴坪是漓江的精华,也是漓江这部“乐章”的高潮的华彩。杨堤的山突兀而起,云到了这里虚无缥缈,给人以幻境的感觉。
顺江而下过双全滩、锣鼓滩约行3000米,只见江中有一小岛,从高处俯视,形状像初七八的月亮映于漓江之中,这就是著名的月光岛。岛上树木繁茂,天然生长的草皮又厚又软,在漓江的滋育下,四季常绿。
若是春夏季节更是郁郁葱葱,呈现出勃勃生机;若是秋天,乌桕树开始红了,深冬时红得最艳,绿叶与绿树相间,红叶有青山陪衬,有绿水萦绕,色彩鲜明,月光岛的红叶因此得名。
杨堤月光岛正对岸是白虎山,因其石壁斑纹形似一只白额大虎而得名。白虎山半山壁上,有一瀑布凌空而下泻入漓江,舟近壁而行,溅珠飞沫扑面而来,无论发多大的水都不混浊,无论天有多旱也不干涸,而13千米内全是高山,找不到水的源头。
徐霞客到此考查后在日记中描述道:
其山南岩窍,有水中出,缘突石飞下附江,势同悬瀑。粤中皆石峰拔起,水流四注,无待壑腾空。此瀑出崇窍,尤奇绝。
杨堤内有个浪石村,因村前有一片突现的礁石,似起伏的波浪,因而得名。每当烟雨季节,这一带风光云雾缭绕,水穿峡谷,船靠山行,两岸浓郁蔽日,浪石交融。
浪石两岸奇峰一座连着一座,密集的景观,连成一个峡谷。浪石村历史悠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民居。登岸入村,可观赏到古香古色的古代建筑。
在浪石村的后面有一座山,形似坐于莲坛上的观音,慈祥的面容依稀可见;在她的前方有一座矮山,像正在参拜的虔诚的小童。当地人说,正是观音菩萨的保佑,使他们的生活免于灾难,日子过得平平安安。
兴坪是古代漓江沿岸最大的城镇。旁山下狮子崴口有一棵古榕树,枝叶茂密,浓荫如盖,传为隋开皇年间所植。镇前深不可测的榕树潭,是天然泊船良港。潭边有滨江亭、白庙阁遗址,遗址旁有巨石如电,称“乌龟石”。
兴坪镇依山面水,风景荟萃,素有“漓江佳胜在兴坪”之说。
漓江流经兴坪,有个河流湾,名曰镰刀湾。这里奇峰林立,江水迂回,茂树葱茏,碧潭绿洲,幽岩古洞,田园村舍,处处是美丽的景色,是漓江风光荟萃之一。
在位于兴坪镇西北4000米处,有桂林漓江著名的景观之一九马画山,它是大自然的笔墨奇观。
宋代诗人邹浩把它比作天公醉时的杰作,他在诗中写道:
应时天公醉时笔,重重粉墨尚纵横。
九马画山山高400余米,宽200余米,五峰连属,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削壁临江,高宽百余米的石壁上,青绿黄白,众彩纷呈,浓淡相间,斑驳有致,宛如一幅神骏图。
远远望去的这幅巨大画屏,皆天然形成。细细端详后,人们会发现画屏中好像藏着姿态各异,形神逼真的“九马图”,甚至远比这个数字要多。这些马儿有的跤跃,有的奔腾,有的嬉戏,或立或卧,或昂首嘶鸣,或扬蹄奋飞,或回首云天,或悠然觅食。
峰顶上的一匹高头骏马,好像在斯风长啸,下方有两匹灰色的小马吃草。鱼尾峰上有“先锋马”,蚂蟥山上有“落后马”。
远处有“牧马郎”,山麓有“饮马泉”。山崖石壁上刻有“画山马图”几个大字。
画山,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诗人、画家和学者。清代学者,曾任两广总督阮元对画山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据说,他曾6年间5次来游画山,他在《清漓石壁图歌》中写道:
六年久识奇峰面,五度来乘读画舟。
如今,在画山渡口不远的崖壁上,仍可看到“清漓石壁图”5字石刻大榜书。
有民谣流传:
看马郎,看马郎,
问你神马几多双?
看出七匹中榜眼,
看出九匹状元郎。
人们每每到此,总要细细揣摩,发挥想象力数一数。为此,九马画山,堪称漓江“巨壁美”之冠。
阳朔是漓江的终点,这个区域的主要特色是“带”字的石刻。从欣赏这个“带”字,最后我们应该总结漓江的精神就是一个“妙”字,漓江风景的自然美,妙不可言。
螺蛳山距兴坪镇约1000米,山高100余米,有层次的山石,从山脚底螺旋而上,直至山顶。无论从什么地方看,都像一只正在觅食的大海螺。
山上细竹灌木丛生,如寄生在江底的螺蛳身上的青苔。每当朝阳铺洒在山头时,它又像是一个刚从深潭底爬到岸边晒太阳的青螺,霞光闪闪,仿佛身上不断往下滴水。山下及螺蛳岩周边风景宜人,青山环绿水,洞内多乳石。
阳朔的碧莲峰又称芙蓉峰、鉴山,位于城东南的漓江边,山上树木,四时苍翠,从远处看去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当微风吹来,江中的莲花倒影,仿佛徐徐绽开,于是“莲峰倒映”便成了阳朔的一大名胜。
据地方志《阳朔县志》记载:
碧莲峰原为县内诸山之总名。奇峰环列,开如菡蕾,故又名芙蓉峰。
明嘉靖年间广西布政使洪珠题“碧莲峰”3字于山的东麓近水处,而且该山形式似一浴水而出之莲苞,此后,碧莲峰、芙蓉峰两名即专指此山。碧莲峰山势嵯峨挺拔,山上绿树成荫,苍翠欲滴。
登山远眺,周围数十千米奇峰林立,云霞缭绕,瑰丽风光尽收眼底;俯视阳朔漓水,田园村舍,美好图画如拥怀中。
特别是登碧莲峰看东岭朝霞“日跃群峰霞光艳,万朵芙蓉层叠出”,景色蔚为壮观。“东岭朝霞”为阳朔八景之一,故有前人刻有“登临好”3字于山顶石壁。
[旁注]
徐霞客(1587年~1641年),江苏省江阴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游记》,开辟了系统观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钟乳石 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钟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乌桕树 又称木子树,为工业用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我国有关乌桕栽培利用的记载,最早见于1400多年前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乌桕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龙门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崃山东南段,西南止于锦屏山、白灵山东坡。
礁石 是指高出于海蚀平台的海蚀残留体。由于波浪对海岸基岩不断地冲蚀和破坏,而波浪强度及组成海岸基岩岩性成分的差异,加剧了海蚀作用的差异,从而产生突出屹立的礁石。礁石上面也经常长满了海砺和贝壳,若礁石的规模很大,则称岛屿。
两广总督 清朝官职名称。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9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其辖区范围、官品秩位以及归属地方编制都十分明确,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布政使 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13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阅读链接]
有一年春天,正是漓江的鱼产卵时节,忽然,有一天卷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洪水过后,这峭壁下的鱼窝再也打不到鱼了。
沿江的渔民当中,有个叫廖水养的老渔翁,他想一定是什么怪物在这里兴风作浪,于是,他决心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
终于在一天傍晚的时候,他网住了那条鲤鱼精。他拼命把鲤鱼精往岸上拖,没想到鲤鱼精反而把他拖入了江中,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廖水养的儿子廖小弟得到了龙王女儿的帮助,他拿着神箭来到浪石滩躲起来。终于等到鲤鱼精从江里腾起,在石壁前戏耍,说时迟,那时快,廖小弟拉弓射箭,“唰”地射中鲤鱼精,连箭带鱼一同挂在了峭壁上。
从此,漓江就有了“鲤鱼挂壁”的奇妙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