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丹山环绕的江西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贵溪市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原名为云锦山山麓肇基炼九天神丹,研创道教。
传说,炼丹成功后,出现了一龙一虎想要抢夺仙丹,最后,龙虎相斗,化作两座大山,一似龙蟠,一似虎踞。
从此,云锦山改名为龙虎山,张道陵后裔世居于此,道教也由此正式登上我国历史舞台。
龙虎山整个景区面积220平方千米,它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其森林覆盖面积达62%,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润,龙虎山景区的空气负离子含量超过正常值15倍,是国内景观中名列前茅的天然氧吧。
龙虎山景区有99峰、24岩、108个景物,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丹山碧水和规模宏大的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
其中,龙虎山二绝的“丹山”指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赤壁丹崖的丹霞地貌,这些岩石有的像雄狮回头,有的似文豪沉思,有的如巨象吸水……它们大多不高约在50米至200米之间,最高的也只有800多米。
这些山石形成大约在1.2亿年前的晚白垩至8000万年前的第三纪。当时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红色砂砾石不断的下沉与海底的泥页岩、鹅卵石交结而成大小不一的赤石岩群。
在赤石岩层形成后,发生了造山运动,即喜马拉雅山运动。使赤石岩群发生平缓皱和断裂,以后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使断块垂直升降。
岩层断裂发育由于是不同岩层,抵抗风化的强度不同,长期受地表水侵蚀作用,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的强烈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今日的峡谷、峭壁。
龙虎山的“碧水”指的是龙虎山中的泸溪河,这是龙虎山景区内的一条骨架水流,发源于福建光泽县的崇山峻岭之中,经过龙虎山流入信江最后注入鄱阳湖,全长286千米。它由南向北把整个龙虎山的景观串成一体。
泸溪河似一条逶迤的玉带,把龙虎山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串联在其两岸。河水碧绿似染,楚楚动人。时千流击崖,水缓时款款而行,水浅处游鱼可数,水深处碧不见底。与山岩相伴,便构成了“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奇丽景象。
山水交错的龙虎山,有“神仙洞府、人间仙境”之誉,景区内有仙水岩、象鼻山、排衙石、龙虎山、张家山、尘湖山等160多处景观,其中尤以仙水岩和龙虎山最为著名。
从龙虎山山麓沿碧溪泛舟或乘竹筏西行,两岩奇峰突兀,美景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从这里起3500米就有百余座山峰。其中最著名的是总称为“仙水岩”的24岩。
龙虎山的仙水岩景区距江西省鹰潭市区约20千米,景区内主要特点是碧水丹山的山水文化、华夏一绝的崖墓群和永远纯朴的古越民族文化。
在此景区的入口处,有一座仿明清时代的门楼牌坊,高10.15米,宽20米,坐东朝西。用料是混凝土仿石结构。
仙水岩是仙岩和水岩的总称。水岩以其碧水丹山而闻名遐迩。这里怪石遍布,山水相映成趣,景观最为集中,有僧尼峰、仙桃石、仙女岩等十大美景,当地称之为“十不得”。
这十大美景,每一景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僧尼峰,又叫情侣峰、夫妻峰,山峰高约200米,前峰像女性头像,后峰头部有裂痕,像一个受伤的男子倚靠在女人背上。历史上叫雌雄石。
《龙虎山志》记载:
雌雄石,在仙岩下,两石如人,抵背而立,俗呼公母石。
僧尼峰在地质上属于崩塌残余型石峰类景观,是由于长期受雨水侵蚀冲刷、风化脱落而形成的。由于此峰看上去像一对夫妻,为此,人们又称它为“老婆背老公走不得”。
仙桃石是一座石峰突起,高80余米,远观外形很像一个被咬了一口的巨型桃子,传说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从蟠桃园摘来的桃子,吃一口可活9000岁,是民间长寿的象征。
仙桃石属于受雨水冲刷风化脱落而形成的崩塌残余型石峰类景观。由于它的形象很想仙桃,为此,又称它为“仙桃吃不得”。
莲花石位于仙桃石旁边,由10多块像花瓣一样的巨石组成圆形,像莲瓣绽开,远观像一朵含风不动的水中莲。中有小石,像莲花结子,石旁还有一座像青蛙的小石,构成了一幅美妙的“青蛙戏莲图”。
莲花石是从较高山峰崩塌落下的岩石堆积而成的小型峰丛类景观。由于它很像一朵莲花,因此又被称为“莲花戴不得”。
玉梳石是一块大石头露出水面,石面上有几处带齿的凹痕,外形像一把梳头用的梳子。民间传说用它可以梳去心中的烦恼和忧愁。
玉梳石是从山体上崩塌下来的岩石受流水冲刷,沿节理掏空形成的齿状类景观。由于它的样子很像一把梳子,为此被称为“玉梳梳不得”。
丹勺岩位于仙水岩金钟峰石壁上,距水面高两米处有一凹型洞穴,外形很像盛物用的木勺。传说这把神仙用过的勺子可以保护龙虎山不受旱涝灾害。
丹勺岩是由于崖壁抗风化能力差异和水流的侵蚀而形成的溶蚀风化型洞穴,它被称为“丹勺用不得”。
仙菇石是一座石峰露出水面,圆顶突起,高约30余米,像一个大型的蘑菇立在水中。传说,它是八仙送给张天师的礼物。
仙菇石是受河水长期冲刷侵蚀作用,根部内凹成环形凹槽,整体像一只蘑菇立在水中,为此,它又被取名为仙菇石。
石鼓峰又叫文豪峰,是一座高约80米的孤峰立在岸边,像一只巨鼓。从北面远看,很像鲁迅的头像,也像高尔基的头像,所以又叫文豪峰。
不过由因为文豪峰长得很像一个钟鼓,为此它也被称为“石鼓敲不得”。
道堂岩是一座高约60米的山岩,临水一面由于河水冲刷,形成一个较大的水平洞穴,岩下水深湍急。传说张天师在这里做道场为过往客人祈福保平安,又称“道堂坐不得”。
云锦石高约100米,长约300米的石峰立在水边,从远处看,石峰像斧头劈成,垂直而下,气势磅礴,五彩斑斓的颜色,像一块巨大的云锦披肩。
传说,这块由天上织女织成的披肩是人间的一道彩门,经过彩门可以带来幸福和吉祥。披肩顶部有很多野鸟栖息,排出的白色粪便浇在红色岩壁上,很是壮观,又称“云锦披不得”。
仙女岩是一座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一座高约100米的石峰坐南朝北,北面石壁下部,有一个酷似女性生殖器的奇景,被称为“天下第一绝景”,又称“仙女配不得”。
仙女岩作为龙虎山泸溪河的十大美景之一,备受游人的关注,可谓名扬四海。
除了这十大美景,在仙水岩上,还有华厦一绝的崖墓群。
这些高崖绝壁上的垒垒洞穴内,散布着数百座崖墓,岩洞大小不一,里面陈放棺木,形式各异,有单洞单葬,也有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
最大的洞内有10多具棺木,安放着一家族几代人,这些崖墓距离水面10米至60米,基本朝东。棺木大小不一,大多用巨大的整段楠木制成,形态上有干栏式建筑造型的屋脊棺,圆筒独木的独舟棺,方形棺等。
大多数岩洞还安装了封门板,其意不让人看见洞内情况和防止鸟兽进入洞内捣乱,让先人居住在一个安全、舒适的极乐世界。
那么,这些崖墓是如何形成的?硕大的棺木又是如何放进绝壁之中的呢?这是一个让世人难解的千古之谜。
为此揭开谜底,考古学家对崖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崖墓18座,发掘棺木37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共235件。
其中,有由细如发丝的竹丝纺织而成的竹器制品,非常精致,陶器中多为印纹硬陶,也有磨光黑陶、夹砂红陶和原始青瓷,造型非常奇巧。尤其是十三弦和纺织工具物件的出土,为我国的音乐史和纺织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经文物部门鉴定,龙虎山崖墓是距今26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其年代久远,数量之众多,位置之险要,堪称“华厦一绝”。
在仙水岩码头的上游,还有一处独特的景致飞云阁,这里壁立千仞、面临深渊。崖壁上刻有“玉璧凌空”、“半天仙迹”、“神仙可栖”、“鹤归留影”等摩崖石刻,均为明嘉靖首辅手笔。
崖下有一开阔地,大约可容数百人之多。古代时这里建有寺庙,并在绝壁中建有栈道通往庙内。此庙规模较大,上下共7层,因此又叫“七层庙”。
明代诗人马犹龙在其作品《信州水岩舣舟蜚云阁》中记载:
似是桃源道,频通渔父船。
莲花拓石秀,云锦照川妍。
壁遗蜕,丹封不记年。
琼田杳,故物为谁传。
除了飞云阁,在仙水岩入口处附近,还有一著名的金枪峰,也称“神汉峰”。样子很像一个雄伟的男性生殖器,人们之所以命名其为“金枪峰”,是取“金枪不倒”之意。
龙虎山周围有不少山峰,造型都很奇特,金枪峰主要是在气势上像有一股阳刚之气,而且显示出一种饱经沧桑的样子。
挨着金枪峰的几个山峰、都是馒头形,人们称它为“鸡笼山”。因为它们长得很像乳房,所以也被称为“双乳峰”。
在仙水岩的北边,还有一处象鼻山景区,景区内主要包括仙象神鼻、仙丹盒、正一仙峰、雄狮回头、百岁洞府、虚靖堂、畲家寨等景观。
象鼻山是龙虎山地质公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是长期受雨水冲刷溶蚀风化而脱落,造成崩塌残余型的石梁穿洞类景观。高约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梁凌空垂下,整个山体就像一头巨型石象在吸水。
象鼻山位于泸溪河东侧,与清澈见底的河水并驾齐驱,形成龙虎山水陆联游的最佳线路。这里一座形象逼真、巨大无比的天然石象立于山中,硕大的象鼻似乎从天而降,又深深扎入大地之中,惟妙惟肖、灵性暗蕴,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神象”。
在象鼻山风景区不远处,有一座奇特的圆柱形岩石高耸,很像日常使用的蜡烛,仿佛在普照道士们日夜炼丹修道,被俗称为“蜡烛峰”。
正对着蜡烛峰,有一块硕大巨形岩石,长方形,扁平,厚薄均匀,貌似一本天书,书廊岩石篆刻道书《开天经》是龙虎山道教经书之一,此岩被称为“烛照天书”。
在烛照天书的两旁,分别是排衙峰和好了岩。
排衙峰,也称排衙石,其山势为南北走向,呈狭长形,最高峰海拔267米。排衙峰由多组奇峰秀峦组成,一字排开巅连起伏,气势磅礴。
有骆驼峰、芙蓉石、醉罗汉,还有修行不足跳不过龙门的鲤鱼峰和一心为求功名虔诚拜塔的状元峰;幽谷中有狐狸岩,谷东有高数十丈的石城墙。
好了岩的一面非常平滑,好像是被切下来一样,为此它又叫大刀切,据说,是关公挥大刀劈下的。
从地质科学上讲,好了岩是由于地壳运动和重力崩解作用,整座山峰在此齐整崩塌,形成壁立千仞壮美景观。
龙虎山是道家仙境,据说,过了这个好了岩就进入了仙境,可以了却一切的凡尘俗事。为此,在龙虎山流传着这样一首“好了歌”:
好即是了,了即是好。
官大官小,没完没了。
钱多钱少,一样烦恼。
三妻四妾,老婆最好。
好了,好了,世上一切,
知足常乐,健康最好。
在龙虎山景区,当年祖天师结炉炼丹的龙虎山位于泸溪河的下游,此山原名去锦山,因山上一块高100多米,宽过数百米的五彩山岸状若巨大的去锦而得名。
龙虎山上多巨石,悬岩耸峙,嶙峋骨立,群山簇拥,两峰突兀。右峰蜿蜒蜷曲,恰似一条伏身翘尾、蟠绕而卧的苍龙,故称“龙山”。
左峰挺拔起崛,犹如扑地而起的猛虎,故称“虎山”。一龙一虎相连对峙,所以合称“龙虎山”。
山麓之下有一开阔平坦处,它坐北朝南,而水背山,乃张道陵炼丹处正一观旧址。
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回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宋、唐时在此建天师庙;1105年,第三十代天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1563年,明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
龙虎山景区内的张家山景区在龙虎山东北,离中心游览区最近,面积2.4平方千米。主要景观有倪寨峰、帽子峰、西仙源、征君山、石栖山等。
这里丹崖壁立,绿树葱茏,山谷清幽,石径盘曲,漫行于此,可一涤尘嚣烦恼。倪寨峰上的“丈人看女婿”,似羞似亲,十分有趣。
西仙源上的戏珠峰,岩秀景奇。征君山上的百米石道,曲径幽深。
石栖山一峰兀立,陡峭巍峨,人们戏称为“上海大厦”。
尘湖山景区位于龙虎山东南13千米,面积4平方千米,有重要景观19处,奇山秀峦,飞瀑流泉,景色非常秀美。
除了这些漂亮的山峰,在龙虎山景区内,还有一些特殊的景色和建筑,如无蚊村、上清古镇、上清宫、天师府、应天山等。
其中,无蚊村坐落在泸溪河东岸,仙水岩的中部。该村依山傍水,峰峦秀丽,村内树木葱茏,村前碧波荡漾、舟楫穿梭,这里冬暖夏凉、气候温和。村内最大的奇特现象,就是没有蚊子,因此被称为“无蚊村”。
该观建置为正殿5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3人,俱铜像俗金,左右两庑各3间,正门3间,正殿后玉皇殿5间,东西建钟鼓楼。是龙虎山是道教著名宫观之一。
历史上,龙虎山是我国最著名的道教圣地,游历过龙虎山的历史名人也非常多。如唐代的皮日休、顾况、吴武陵,宋代的苏东坡、王安石、晃补之、曾巩、陆九渊、文天祥,元代的赵孟頫、揭傒斯,明代的夏言、徐霞客,清代的袁枚等,并且都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词歌赋、摩崖石刻和题咏碑碣,这些都成了龙虎山宝贵的文物,不少诗词咏被收进了清代娄近垣编撰的《龙虎山志》之中。
[旁注]
张道陵(34年~156年),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人。他7岁苦读《道德经》、《河图》、《洛书》,领其奥。张道陵先后在青城山、龙虎山、巴蜀地区传道,创立了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凡入道者交五斗米为信,后人因称其教为“五斗米道”。
道教 创立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鄱阳湖 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我国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鄱阳湖在古代有彭蠡湖、彭蠡泽、彭泽湖、彭湖、扬澜湖、宫亭湖等多种称谓。湖内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能达30米。
竹筏 又称竹排,用竹材捆扎而成,是有溪水的山区和水乡的水上交通工具,流行于长江南部地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船舶发展史上有自己的地位。竹筏用真竹配加刺竹捆扎而成。竹子的粗端做筏头高高翘起,细端做筏尾平铺水面。
古越民族 古代越人是大禹的后代,属于华夏分支,没有图腾。古代越人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目的是躲避水中的蛇、鳄鱼等猛兽,而非出于图腾崇拜。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崩塌 也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山体者称山崩。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或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八仙 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8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披肩 也叫云肩,多以丝缎织锦制作,大多数云肩用4个云纹组成,叫四合如意式,还有柳叶式、荷花式等,上面都有吉祥命题,例如富贵牡丹、多福多寿、连年有鱼等。明清的时候流行很多,大多都在婚庆喜宴等场合使用。披肩是从隋朝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它围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
崖墓 指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在我国存在于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战国崖墓集中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崖墓的族属为百越中的一支。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崖墓多为诸侯王陵或贵族大墓。
印纹硬陶 也称硬陶。我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质地比一般陶器细腻。原料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颜色多呈紫褐、红褐、黄褐、灰褐或青灰色。泥料中部分成分和原始青瓷相似,烧制地区也一致。
十三弦 就是筝。因筝有13根弦而得名。是我国的一种民族乐器。三弦:也称“弦子”。拨弦类弦鸣乐器。相传由秦代的“弦鼗”演变而来。音箱木制,两面蒙蟒皮,柄长,张弦3根。有大小两种形制:大三弦用以伴奏大鼓等北方曲艺;小三弦用以伴奏弹词,也用于独奏和合奏。
篆刻 比喻精心书写或过分修饰文字及雕刻印章。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讲究章法、篆法和刀法。
地壳运动 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明世宗(1507年~1567年),朱厚熜,明代嘉靖帝,湖北钟祥人,是明代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继位之初,他下诏废除了武宗时的弊政,诛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使朝政为之一新,不过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大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
摩崖石刻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阅读链接]
关于龙虎山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在9000年前,太上老君为了给徒弟张天师建上清宫做准备,从东海赶了9条龙到泸溪上修炼。
这9条龙在上清修炼了千年之久,便偷偷地往东海逃跑。太上老君发现后,派了一只神虎下凡看守冲天龙。冲天龙不服,就这样龙虎相斗了数千年。由于冲天龙斗不过神虎,只好勉强伏在原地继续修炼。
自从张天师建立了上清宫后,顿时名闻天下,八方进香,宫里神烟冲天,灯火日夜辉煌。为了确保9条龙永不逃跑,天师府神烟不断,张天师对9条龙打下了镇龙牌。
冲天龙被镇龙牌一镇,顿时火冒三丈。它为了逃脱神虎和张天师的镇威,有一天趁着神虎熟睡的时候,又悄悄地逃跑。冲天龙火冒三丈,吐出烈焰熊熊的龙珠,把张天师烧得焦头烂额。
危急之际,熟睡的神虎惊醒,一声长啸扑向冲天龙,从此斗争不休,最后冲天龙和神虎一并化作山峦,龙虎山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