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中外的漓江几大景观
在桂林漓江风景区内,除了竹江、草坪、杨堤、兴坪和阳朔等漓江沿途的风景景观之外,还有象山、独秀峰、叠彩山、伏波山、七星岩、芦笛岩等,以及穿山公园等几处景观最为著名。
其中,象山原名仪山、漓山、沉水山,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因山东端的水月洞有如象鼻,整个山形酷似一头驻足漓江边饮水的大象,故称象鼻山,简称象山。
象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引人入胜,被人们看做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景观之首,桂林城的象征,桂林的城徽中心图案就是象山。
由象山山顶沿东南侧山道下山,行至半山腰,道旁有一椭圆形的洞口,即为象眼岩。洞口有块被栏杆护着的石刻,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墨宝。
象鼻的东面岩崖上,有“放生池”3个字,题者为清代广西布政使黄国材,他擅长写大型榜书,他在独秀峰题写的“南天一柱”是桂林石刻中最大的榜书题书。
而象山东崖上,清代倪文蔚所刻的《皇清中兴圣德颂》是桂林最大的摩崖石刻。
独秀峰位于桂林中心靖江王城内,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气势雄伟,素有“南天一柱”之称。
靖江王城是明代靖江王的府邸,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称王城。1372年始建,占地297亩。朱元璋将其侄孙朱守谦分封到桂林时在此地建立藩王府,之后共有11代14位靖江王在此居住过,历时280年。
独秀峰是王城景区不可分割的部分,最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就刻在独秀峰上。
山东麓有南朝文学家颜延之读书岩,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每当晨曦辉映或晚霞夕照,孤峰似披紫袍金衣,故又名为紫舍山。
独秀峰与桂林著名的叠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的主要山峰之一,相对高度66米。由3.5亿年前浅海生物化学沉积的石灰岩组成,主要有3组几乎垂直的裂隙切割,从山顶直劈山脚,通过水流作用,形成旁无坡阜的孤峰。
独秀山山体扁圆,东西宽,端庄雄伟;南北窄,峭拔俊秀。山上建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客庙、三神祠等,山下有月牙池。
独秀峰与桂林四大名池之一的月牙池天造地合,相映成趣,成为桂林古八景之一。
叠彩山是桂林市内的最高峰,是观赏桂林全景的最佳地点。叠彩山位于桂林城北、漓江西岸。
叠彩山地貌特异,由几亿年前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石质坚硬,岩层呈薄层、中厚层和厚层状,一层层堆叠起来,如同堆缎叠锦。
叠彩山由越山、四望山与明月峰、仙鹤峰组成,最高的仙鹤峰海拔253米,相对高度101米。其主峰明月峰海拔223米,相对高度73米。
叠彩山在桂林市北部,面临漓江,远望如匹匹彩缎相叠,故名。
相传,过去此山上多桂树,所以也叫桂山。又因山麓有奇特的风洞,人们称它为风洞山。
叠彩山是市内风景荟萃之地,包括越山、四望山、明月峰和仙鹤峰。上山,一路古木参天,山色秀丽、与园林建筑叠彩亭、于越亭、秀山书院、仰止堂等相融成趣。
叠彩山的顶峰拿云亭是观景的好去处,古人赞美这里是“江山会景处”。山上石刻很多,太极阁的摩崖造像和石刻,艺术价值很高。
伏波山在桂林是东北伏波门外,东枕漓江,孤峰挺秀,风景迷人,有“伏波胜景”之称,由遇阻回澜之势,因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祠而得名。
伏波山由多级山地庭园组成,有还珠洞、千佛岩、珊瑚岩、试剑石、听涛阁、半山亭、千人锅及大铁钟等景观和文物。
进入伏波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级台地庭院景观,即伏波胜景。
第二级平台上的临江游廊与平台北边的挡土墙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院落,院内种植花木,曲折有致,步移景换,妙趣横生。
廊前置亭,亭内存放着一口“千人锅”,直径一米,高约一米,重约一吨,它与还珠洞入口处左侧的古钟同为定粤寺的法器。
还珠洞位于伏波山的山腹,分上下两洞,“如层城夏道”,伫立临江的东口,可望远近的青山、江中的瀛洲、苍翠的树林,深不见底的碧波幽潭。
唐代的佛教徒们在还珠洞中雕塑了不少佛像,能辨认成形的有239尊,加上斧凿痕迹尚未成形的共有400尊。成为唐代崇尚佛法,佛教盛极一时的标志。
还珠洞中的镇洞之宝当属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刻于石壁上的自画像,像高1.2米,其身着古衣冠,右手伸两指,若有所指,迈开右脚,做行走之势,神态自若,风度潇洒。
还珠洞中有试剑石。试剑石乃是天然的钟乳石,位于洞中临江的东口,它与地面间有一间隙,仿佛被剑砍过一样,故名之。试剑石旁有石凳、石桌,石前有伏波潭,潭水如镜,人们在此欣赏景别有一番乐趣。
七星岩古时被称为栖霞洞,在桂林市东普陀山西侧山腰。
七星岩原来是一段地下河。由地下河形成的岩洞一般有两种地形: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形成一个巨大的穹形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地貌,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
七星山共有10余个较大的奇洞,其中主要的就是七星岩,又称碧虚岩。该岩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高出中层8米至12米;下层是现代地下河,常年有水;中层距下层10米至12米。
在七星岩的中层,犹如一条地下天然画廊,洞内长达800米,最宽处43米,最高处27米。洞内钟乳石遍布,洞景神奇瑰丽,琳琅满目,状物拟人,无不惟妙惟肖。
主要景观有石索悬锦鲤、大象卷鼻、狮子戏球、仙人晒网、海水浴金山、南天门、银河鹊桥、女娲殿。景物奇幻多姿,绚丽夺目。
岩内的钟乳石色彩艳丽异常,红的胜火,如温暖的火焰灿然开放;绿的娇艳,如清凉的翡翠凝聚了夜色中萧疏的光芒;黄的精彩,如集中了无数的魅力和风华的琥珀,让人不由得想去精心呵护;白的甜润,如羊脂玉石凝聚了月亮的光华,发散出清纯的辉光。
这所有的颜色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洞穴五彩缤纷,恰似神话中的仙宫。
芦笛岩在桂林市西北7千米处的光明山上,因洞口长有芦荻草,传说此草可以做笛子,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芦笛岩因此得名。
芦笛岩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代,100万年前这里原是一个古地下湖,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山洞。
后来,雨水形成的地下水沿着山体中许许多多的破碎带流动,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变成了含有碳酸根与钙离子的溶液。当地下水从岩石缝隙流到洞中时,二氧化碳溢出,钙离子就沉淀结晶,经过长年的积累形成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为此,人们称赞芦笛岩是一座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芦笛岩是一个地下溶洞,深230米,长约500米,最短处约90米,其洞长虽比七星岩短,但景色却比七星岩更奇。
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等,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人们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芦笛岩所在的光明山,从前叫毛毛头山。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仅容一人进出,山坡上又长满芦荻草,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地方志《临桂县志》记载了光明山,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洞内保存有802年以来的壁书70幅,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
芦笛岩的特点是洞中滴水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也特别多。进入洞内,在林立的石柱缝隙中间转来转去,加上彩色灯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穿山公园位于桂林市南郊,以穿山为轴心,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桂林市山水旖旎的景观之一。
穿山五峰逶迤,状若雄鸡,西东为首尾,南北为两翼,中峰为背。西峰上的月岩,恰是鸡的眼睛,与隔江的龟山,犹如两鸡相斗,栩栩如生,合称“斗鸡山”。
明代孔镛有“巧石如鸡欲斗时,昂冠相距水东西。红罗缠颈何曾见,老杀青山不敢啼”之句。因为五峰耸立,形如笔架,也有“笔架山”之称。
西峰上有洞,分上下两层。下层南北贯通,如当空皓月,被称月岩,或题为“空明”,故又有空明山之名。
月岩在穿山西峰山腰,月岩空明近圆,南北通透,遥望恰似一轮明月高挂。
宋代广西经略安抚使于1222年刻“月岩”两字于南口东壁。因北口东壁有“空明山”3字,所以月岩也叫“空明洞”,洞中有悬石及宋明石刻多件。
月岩之上还有一岩,口北向,高6米,长16米,宽8米,面积128平方米,两岩重叠,中隔厚约两米的岩层,北口东侧及南口西侧均架有铁梯相通连。月岩宽阔明亮,空明之名十分贴切。
穿山岩为不规则容洞,形成于34000年前,总长1531米,主洞长348米。岩内曲折环回,灿烂多姿,有天鹅湾、水帘洞、连心石盾、龙鳞壁、古树坪、卷曲石、空心石、金刚宝剑和珍珠龟等。
其中,天鹅湾丛生着被称为“鹅管”或“石管”的杆状石钟乳,最长的一米多。
石钟乳由饱含碳酸钙的地下水从岩石隙缝中渗出,悬于洞顶,因其浓度高、裂隙小,悬不落,随着水分蒸发,二氧化碳溢出,碳酸钙重新结晶,周而复始,逐渐形成长短不一,晶莹空透的管子来。
[旁注]
桃花江 古名义江、阳江或称潦塘河发源于公平乡沿口村北,海拔756米,干流长65千米,流域面积298平方千米。桃花江流经临桂、灵川和桂林市城区,在象山区面门桥下游分别从象山和萝卜洲尾汇入漓江。桃花江流经的都是石灰岩地区,江水澄澈,明净如镜。
陆游(1125年~1210年)。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创作诗歌很多,今存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词作与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靖江王 明朝藩王。是我国历史上传袭最长的藩王,自1376年就任桂林靖江府,至1650年藩国结束,共历经280年。靖江王也是明朝一个规制特别的藩王,与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郡王在政治、经济待遇上存在很大的差别,相当于亲王级别,但高于郡王的特殊待遇。
颜延之(384年~456年)。南朝宋文学家。祖籍琅琊临沂,即今山东省临沂。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
月牙池 位于桂林市区独秀峰东麓。此外原有独秀泉,以初因泉凿池,形如月牙。池上曲模水榭,池畔重柳依依,景色十分优美。月牙东圣母、春涛、白龙并称桂林四大名池。
伏波将军 是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伏波其命意为降伏波涛,历朝历代中出现多位授予伏波将军的人物,最著名的伏波将军是东汉光武帝时候的马援。伏波将军只是鉴于个人能力的称号。第一位出任伏波将军的即汉武帝时候的路博德。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石笋 指在溶洞中直立在洞底的尖锥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或从钟乳石上滴至洞底。一方面由于水分蒸发;另一方面,由于在洞穴里有时温度较高,水溶解量减小,所以,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就会自下向上生长的是石笋,从上往下生长的是石钟乳。
羊脂玉石 又称“白玉”、“羊脂玉”。是和田玉中的宝石级材料,是白玉中质纯色白的极品,具备最佳光泽和质地,表现为:温润坚密、莹透纯净、洁白无瑕、如同凝脂,故名。羊脂玉自古以来人们极为重视,是玉中极品,非常珍贵。在古代,帝王将相才有资格佩上等白玉。
石幔 洞穴学名词之一。渗流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因形如布幔而得名,又称石帘、石帷幕。
孔镛(1417年~1489年),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人。1454年进士。历任官都昌知县、高州知府、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1489年召为工部右侍郎。据说,他在做田州知府时,田州常常发生少数民族叛乱,前任的知府根本管不了。孔镛上任后,独自去贼巢劝降强盗,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经略安抚使 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阅读链接]
关于伏波山还珠洞内的试剑石,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传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与作乱犯境者在还珠洞中谈判,谈至僵局,马将军拔剑而起,剑光一闪,竟将巨大的石柱贴地削去寸余,对方为之色变,立刻答应退兵。
对方自以为得计,二话没说便表示同意,并亲笔在箭杆上写下“箭落为界”的字样。
伏波将军登上伏波山,只见他弓如满月,箭似流星,一箭射穿了3座山,直飞到作乱犯境者出发的地界才落下。对方见将军如此神勇,只好悻悻地退回了他们的老巢。
其实,那条所谓的剑痕缝隙原来是石灰岩的岩层,水流沿着这个层面的裂隙冲刷溶蚀出一条缝隙,整个试剑石只是一根溶蚀残柱。如今它已无水的溶蚀作用,无法分解碳酸盐而产生新的沉淀,失去了继续生长的条件和环境,所以它将永远都是一块离地悬空的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