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在维新变法运动中

甲午战争之后,严复虽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维新派思想家,但是,在稍后的百日维新运动中,他却并没有直接参加。自甲午战争至戊戌政变的 3 年中, 他自始至终守着北洋水师学堂校长的职位,他的活动区域也主要以天津为限,只是偶尔到过北京几次。

严复之所以没有积极参加当时康有为等人的百日维新活动,是因为严复的思想,与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都主张走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中国的变法改良虽然千头万绪,但却有一个中心,即从政治改良入手,即通过皇帝自上而下的变法,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使中国成为一个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在严复的心目中,英国的君主立宪政治也是最为理想的政治制度,但是, 对于如何实现这一政治制度,他与康有为等人则有着不同的想法。他认为, 要想使中国成为一个英国式的民主国家,当下最主要的任务,不是从改良政治开始,而只能从‘开民智”和“新民德”的教育入手。在 1895 年写作的《原强》一文中,他曾主张:“居之今日,⋯⋯设议院于京师。”但是,当第二年梁启超写信给他说要将此文转载于《时务报》时,他则表示自己对这篇文章不尽满意,准备修改以后,再给对方寄去。从后来《时务报》所载的《原强》一文来看,他早先的“开议院”主张,则被删去了。直到 1902 年,他在

《原富》一书的有关按语中还说:“今日中国言变法者,⋯⋯动欲国家之立议院,⋯⋯于国事究何裨乎?”明确表示不同意通过设议院等来进行政治改良。在当时与梁启超等人的辨论中,他认为,变法是一种极其艰巨的事,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所谓“一思变甲即须变乙,至欲变乙又须变丙”, 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因此必须从“民力”、“民智”和“民德” 等基础工作入手,而在这三者之中,又在“民智为最隐”,因此应该从教育开始,先做开发“民智”的工作,经过如此这般之后,才能谈得上政治改革。正因为如此,当康有为等人积极为变法而奔波的时候,严复基本上是一个旁观者。而没有积极参与。

1896 年,清政府曾命严复在天津创办一个俄文馆,并任总办。该馆以培养俄文人才为重点,其课程的设置、教师的聘请以及其它许多工作,都是严复亲自筹办的。

同年,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这是一个提倡西学,培养维新人才的机构,学生约有四、五十人,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在京的官僚。对于这个学堂,严复曾帮过很多忙。该校教员两人,分别教授英文和数学,其中的一人就是严复的本族侄子,校名“通艺”二字,也是严复代取的。1898 年,严复还应该校的邀请,两次为这里的学生“考订功课,讲明学术”。这年九月, 应光绪皇帝的召见,严复前往北京,也就住在该学堂内。召见后,他又回到这个学堂,为这里的学生“演讲西学源流旨趣,并中西政教之大源”。消息传开后,“除本学堂肄业诸生外,京官之好学者,相约听讲,不期而集者数十人”,“有闻其论者,退而语人云:西人之精义妙道,乃至如此,此真吾辈闻所未闻;或者严君别有心得,托之西人,亦未可知”。总之,严复在通艺学堂的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百日维新开始后,以康有为为首的新党掌握了政权。由于严复长期以来

出色的理论工作,新党极力推荐他出山。当时的詹事府詹事王锡蕃就曾向光绪皇帝极力推荐过严复。他说,严复是一个“通达时务”的人才,国家应该“量才器使”。在推荐的按语中.王锡蕃还就严复的相关情况向光绪皇帝作了详细的说明:“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严复,本船政驾驶学生,出洋学习,于西国典章名理之学,俱能探本溯源,精心研究,中学亦通贯群籍,著述甚富。水师情形,尤其所熟悉专习。久在北洋供差,奉公之外,闭户寡合,其立品尤为高卓”。就这样,光绪皇帝才叫严复来京觐见,严复于是到了北京。

在严复觐见光绪的过程中,光绪曾命他将此前发表在《国闻报》上的《上今上皇帝万言书》呈上。但这篇万言书后来并没有送到光绪那里,因为召见后的一个星期,政变就发生了,光绪成了后党的阶下囚,严复也连忙返回天津去了。

严复所写的“‘万言书”,从今天所能看到的有关片段来讲,主要是阐述他自己的变法主张。这一主张分“治标”与“治本”两个部分。治标方面, 第一是“联合各国之欢”,他建议光绪巡游西方各国,考察他们的政治风俗, 并和他们的首脑人物“联欢”,宣示中国的维新主张,这样使他们耳目一新, 对中国的野心也就自然消弥了。第二是“结百姓之好”,他建议光绪,从各国“联欢”回来后,就应该到国内各地巡游,了解国内的民生利弊,从而破除过去主尊于上、民贱于下的弊病,激发人们的爱国爱君热情。第三是“破把持之局”,因为在变法过程中,自然会有许多人想侥幸以取得功名富贵, 对此必须预先防止。他认为,在变法尚未正式付诸实施之前,上述三个方面, 应首先予以实行。

与治标相对应的,就是治本。他所说的治本,主要也就是“鼓民力”、“开民智”和“新民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废除科举、考据、词章、义理、心性等空洞之学,使农、工、商等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以此来储备人才,开发民智,使政治改革一步一步走向深入,并最终使中国成为一个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以上就是严复在百日维新运动中的全部实际活动。由于他主要是以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以一个政治活动家的身份,出现在当时的维新变法过程中,而且在百日维新的全过程里,他始终未担任过一官半职(百日维新时,曾设立京师大学堂,原准备请严复任总教习,后因旧党反对而未成),故而在后来的戊戌政变过程中,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或逃亡,或被杀,而他则安然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