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

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中就有重视贤才的帝王,尧,就是被人们所称颂的显例。

尧在位的时候,我国还存在着部落首领的禅让制度。首领位置由谁执掌,要经过民主推举。尧在位多年,年事已高,需要选择一位贤德的人来接替自己。为此,他费尽了苦心,在访贤禅让的问题上,和部属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访求。

开始,他先征求诸小首领的意见:谁能代替我的位置?”大家听后,都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他们对尧说:“我们都不是管理天下大事的人才,请您另选贤者吧!”

尧对群臣说:“诸位既然不能替我治理天下,则应为我推荐治理天下的贤士。你们经常外出,奔走四方,应当知道何处有能人啊。”

当时,四方的首领称为“四岳”对尧说:“民间有一个人,名叫舜,听说是一位贤才,何不请来接替您以治理天下呢,”尧说:“我也听说民间有一位贤者叫舜,给我详细介绍一下。”四岳说:“舜住在历山脚下,德才兼备。他父亲是一个瞎子;生母早死;继母是一个蛮不讲理的泼妇;是一个凶残之徒。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舜能够孝敬父母,照顾弟弟,最终使一家人和睦相处。”

尧听了四岳的话,感到舜或许是个贤才,但心中仍然没有底,便对大家说:“禅让并非儿戏,我要设法试一试他的才能。”于是,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嫫嫁给舜为妻,想通过两个女儿来考察舜的治家德行;并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相处,以考察舜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品行。

通过这些考察,尧很为满意。他观察到:女儿嫁给舜之后,处处遵守妇道,不敢以自己的地位慢待公婆;儿子们也从舜那里受到了很大教益。从而证实舜的确是贤能之人。

舜巧妙地躲过了几次谋害的风险,但对父亲和异母弟并不记仇,仍是很孝顺的,对弟弟又十分友爱。他对家庭的明智态度,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崇敬。

舜的才能闻名遐尔。他耕种在历山脚下,擅长种地;同时,还是一位制做陶器和日用家具的能工巧匠。他辛勤的劳动,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舜不仅吃苦耐劳,手艺高强,而且还是一位十分注重道德的贤士。各行各业的人都喜欢和他接近,听取他的教导,并请他调解日常发生的各种纠纷。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历山地区的农民,雷泽地区的渔夫,制陶的匠人等,都能与他和睦相处,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舜在这里住的第一年,便有许多人前来投奔,不久组成了一个村落,两年之后便成了一个集镇,三年之后竟发展成有四个县的巨邑了。

通过一些年的考验,尧觉得舜果然是一位难得的贤才,就赐给他许多好的细葛布衣,为他修建库房,给了他大批牛羊,并命他管理一些事务。

舜任贤用能,赏罚分明,重用贤者高阳氏之子八恺,命其主管天下耕地,结果农事管理得很好,生产得到了发展。他又重用高辛氏之子八元,命其主管教育,使四方之民教化大进,做父母的都很仁慈,兄弟之间相互友爱尊敬,子女对父母都很孝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舜在任用贤才的同时,对那些凶顽作恶之徒进行了惩治,以安定人心。对仗势行凶,恶语伤人,好逸恶劳之人,统统流放到远处。由此社会得以安定,人们都赞扬舜的功德。

经过多次考验,尧决定把首领位置让给舜。尧死后,舜正式继承部落首领位置。

尧舜“禅让”,成为我国上古任贤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