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认错求贤
有那么一阵子,魏惠王老是打败仗,他的上将庞涓让齐国的孙膑用乱箭射死在马陵道上,他自己的儿子也被秦国的商鞅俘虏去了。
魏惠王心里好难过,想当年魏国有多威风,周围的齐、秦、赵、韩几国谁也不敢小看它。可现在,不但要向人家上贡求和,连国土都被人家抢去了一大片。不行,我一定要重振旗鼓,恢复昔日的威风!可是,要想富国强兵,该从哪一步开始呢?
大臣们听了惠王的想法,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一位大臣的意见最让惠王受到震动,他说:“当年,商鞅在咱们魏国做官,大家都劝您重用他。可您就是不信,结果怎么样呢?商鞅被人家秦国请去了,他帮着秦王变法革新,使秦国由弱变强,现在反倒来欺负咱们。后来,您又听信庞涓的话,把孙膑这么个天下奇才害成残废。到头来,孙膑也帮着齐国打咱们。我看,您要富国强兵,第一是要善于识别、任用贤良的人才。”
一席活说得惠王满面羞惭,他说:“寡人知错了,国家弄到这一步,都是由于我贤愚不分、黑白混淆所造成的啊!好吧,从今日起,寡人要洗心革面,礼贤下士,希望大家多多推荐贤才。”
从此,魏国的大臣奔走于各国,用最谦卑的口气,最厚重的聘礼邀请天下的人才到魏国来。象邹衍、孟轲等人就都是这样被请去的。他们到了魏国,与惠王倾心交谈,真心地指出魏国的缺点,讲述治天下的道理和方法,使惠王很受启发。
一天,惠王听大臣们提到,齐国的淳于髡先生正在各国游历。这位淳于(复姓)先生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有了不起的才干,连当年的管仲、晏婴都不能和他相比。惠王一听就叫起来:“他既然有如此的才干,你们为何不请他来呢?”
大臣们答道:“淳于先生现在已经在给齐国效力呢。”
惠王一瞪眼睛:“我们可以给他更优厚的待遇嘛!”停了一下,惠王又说:“就算请他做官他不来,至少也可以请他来谈谈,给寡人指点一些治国之道呀”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好像有点为难的样子。最后一位大臣说道:“我们确实去请过淳于先生,可他就是不愿来,我们也闹不清是为什么。”
“不管怎么难,也要去请,至少也要请他到魏国来做做客。”惠王下了死命令。
魏国的大臣们费了好大劲儿,还真把淳于髡给请来了。惠王高兴极了,把淳于髡请到王宫中,摆下宴席款待他。可是,这位淳于先生坐在那里,光是吃,或者侧耳听听惠王与大臣们谈话,自己却什么都不说。就连惠王问他问题,他也哼哼哈哈地,不做正面回答。
送淳于髡去客馆休息以后,惠王心里挺生气,他把大臣们找来问道:“你们都说淳于髡有管、晏之才,可我看他傻乎乎的,像个木头人,哪里像个人才的样子啊!”
大臣们赶紧说:“大王可不要以最初的印象来下结论,别忘了过去对待商鞅、孙膑的教训啊。”
“对,对,寡人又差点犯错误。不过,他那个样子真叫人摸不透,难道我这样尊敬他,他还是不屑于同我谈话吗?请你们中一个人去客馆里见他,看看他到底有什么不满之处。”
一位大臣奉命而去,当天晚上就来报告说:“淳于先生讲,他过去曾经找过大王两次,可大王当时都无心同他谈话,他不知道大王现在是否真心想要了解治国之道。”
惠王莫名其妙地说:“没有的事啊,我什么时候见过他呢?”
大臣说:“大王好好想想,过去有不少无名的隐士来投奔过您,他会不会是其中之一呢?”
“唔,让我想想,这倒是有可能。”说着,惠王就把宫里管理记事的官员找来,让他查一查。果然,查出淳于髡曾两次来见过惠王。那时,淳于髡名气不大,刚巧两次都碰上惠王正在接受别人送的礼物,根本没顾上和淳于髡讲话,所以惠王一点印象也没有。
“我当时并非有意伤害他,难道他还同寡人记仇吗?”惠王仍然有点不服气。
“大王又错了,淳于先生并非记您这点小过,他是要试试您是否真心求贤。您不如诚实地承认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赢得天下贤才们的敬重。”大臣劝导惠王说。
次日,惠王又把淳于髡请来,并且走下宝座,向淳于髡作了一揖,说道:“寡人曾两次失敬于先生,这真是寡人的大错。您第一次来,正赶上有人进献好马;第二次又遇上有人送来一位善于弹琴唱歌的乐工。我虽然叫人招待您,可心思全在名马和乐工身上,没顾上向您讨教治国的大道理。这说明寡人将声色享乐置于治国安邦之上了。为此,得罪了先生,真是惭愧,望先生能够原谅!”
淳于髡见惠王能这样放下架子,向自己认错,觉得是和他谈论治国之道的时候了。于是就坐下来与惠王倾心交谈起来,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一直谈了三天三夜。
虽然淳于髡最后还是没有在魏国做官,但是魏惠王礼贤下士、勇于认错的名声却传了出去,后来就有不少有才之士慕名前来投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