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的小说”

一九二四年,法捷耶夫还没结束学业,就被调离矿业学院,去作党的工作。先在克拉斯诺达尔任地区党委书记,后到罗斯托夫任北高加索边疆区党委会出版部主任,同时编辑边疆区机关报《苏维埃南方报》,直到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在这段期间,他一方面领导边疆区工农通讯员的活动,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哥萨克村镇居民、顿巴斯矿工以及迈科普采油工人,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思想、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另一方面他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或作演讲,阐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文艺问题,积极宣传、贯彻和执行布尔什维克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锻炼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材料、使用材料和提炼主题的本领。这期间,他也积极地探索了苏维埃文学如何反映新时代、塑造新人形象的途径,努力学习古典文学大师的艺术技巧和文学语言。这些都促使他在创作上迅速地成熟起来,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小说《毁灭》。

《毁灭》这部书是法捷耶夫在一九二五年开始写作的。当时的苏联正在进行被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一九二五年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工业化的纲领。然而工业化计划的实施却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苏联文学的发展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私人出版社重新活跃起来。出版了很多黄色的翻译小说和一些模仿它们的国产品, 出版了诸如《狗胡同》(作者是古米列夫斯基,内容是描述青年男女之间非常庸俗的爱情关系)之类的一些书籍。在不少拥护苏维埃政权的作家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了资产阶级的影响,如形式主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 特别重视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作斗争的问题。在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决议中就指出要为工农兵创作出思想性强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肃清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要尽一切努力发展讽刺文艺。一九二五年七月一日俄共(布)中央在

《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中指出:“必须把主要力量用于创作新的艺术珍品,新的苏维埃的作品。苏联文学的任务在于表现新人、苏维埃时代的人物、正面人物。”法捷耶夫的《毁灭》就是根据共产党的要求,根据时代的需要写出来的。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只描写了一九一九年夏天和秋天活动在远东的一支以矿工为核心的小小游击队,在队长莱奋生的领导下同追击他们的白匪军和日本干涉军周旋。他们虽然忍受着种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克服了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战斗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最后只有十九个人突破了包围, 但他们仍满怀必胜的信心去迎接新的战斗。

小说的情节虽然很简单,只写了一支游击队的命运,并且是只从与游击队人员有关的不广阔的角度来描写的,但是作者却以高度的艺术才能表现了整个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赋予了小说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图景,刻画了像莱奇生、莫罗兹卡、巴克拉诺夫、麦杰里察像这样一些永不磨灭的新人的光辉形象,从而使《毁灭》成了苏联文学中能代表一个历史阶段的作品之一,是“纪念碑的小说”(鲁迅语)。

长篇小说《毁灭》也有缺点,这就是作者虽然正确地反映了党的领导, 但没有谈到党组织本身的活动情况,再一点是对历史环境的描写不够,游击队员们没有谈到政治,甚至没有提到过列宁。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

但是,这并没有减低这部小说的意义。它表明了苏联文学是在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并非一帆风顺;它也说明苏联文学并不是一下子就写出了生活的全貌,解决了全部问题的。法捷耶夫通过他的作品《毁灭》,在揭示新一代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方面取得了胜利,单只这一点,对于苏联文学的发展和塑造苏维埃现实生活中新人物的形象方面,都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毁灭》在苏联早已成为众所推崇、声誉卓著的一部文学作品了。苏联中等和高等学校的文学课程一直在讲授着这部小说。《毁灭》的全书或片断被翻译成五十四种苏联少数民族的文字和二十多种外国文字。《毁灭》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在国外也颇有影响,例如,荷兰作家托依恩·特弗立兹说,

《毁灭》和其他苏联文学作品“唤醒了西欧整个年轻的一代诗人和小说家, 其中也有我”。

毛泽东同志对《毁灭》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一九四二年说过。“⋯⋯ 法捷耶夫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像大家所知道的,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