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文 化

教育——兴国之基石

最近,美国有 16 位著名思想家谈人类 21 世纪有哪些重大问题,他们提出了全球必须全力注意和慷慨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首要问题,其中, 就有教育。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21 世纪将要发生重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将增加,更多的人能够获得基础教育,学生的年龄将增大,终身教育将会加强,在职培训将增加,现有的教育制度也将被予以重新考虑。

教育之所以被提到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和当今经济发展与未来世界形势密不可分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确,在经济增长中,技术是一个重要因素已毋庸置疑。而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发挥作用。科技离不开教育,科教兴国, 也是人们的共识,也是未来世纪人们的奋斗目标。

在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过去发达国家发展高科技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现在则主要转向经济目标。发展高科技的重点已经转向提高产业竞争力,抢占世界高科技的产品市场。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便集中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在这种竞争格局中,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已不完全是或者说已不仅仅是追求学术上的先进性。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样成为科研追求的目标。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发现和发明以后,接下来的问题不只是追求更先进的目标,还要迅速地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于是科技攻关有了直接的经济目的。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和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现代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相联系,教育已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 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就日益突出,劳动是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生产力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劳动已不是简单劳动,而是接受教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的劳动者的复杂劳动和熟练劳动。

经过教育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的增大,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现代经济增长有两个趋势:一是从资金——收入比率的长期变动来看,相对于收入,资金使用得更少;二是相对于国民资源的增长, 国民收入增长得更快。这两个趋势都可以用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大,从而用教育的作用来说明。每一单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这样,机器设备的先进固然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了重大作用,但不可否认,单位劳动中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大也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更何况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也需要由达到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来掌握。美国发展经济学家丹尼林发现,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的 10~15%可以直接归功于教育。

教育就增加人的知识和技术存量来说是人力投资的主要方面。教育不只是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因此教育属于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范畴。各种统计资料表明,越是贫困的国家,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越高。其中初等教育的收益率最高。据世界银行 1980 年的报告,44 个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所有收益率都超过世界银行标准的可接受的最低比率 10%以上,其中初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平均为 22%;中等教育投资,相应的收益率分别为 17%和 14%;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分别为 13% 和 12%。

长期以来,我们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廉价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优势, 以为物质资本(机器设备)缺乏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因而在实践中一讲投资便是固定资产投资,一讲引进便是引进机器设备,而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引进国外人力资本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于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出现新的不均衡:劳动力数量很多,但劳动力的素质不高,掌握较高知识和技术的熟练劳动力严重缺乏;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存量不成比例,使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低,引进的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率低,造成物质资本的浪费。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只缺物质资本,更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加不能同物质资本的增加齐头并进,便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人力资本不足,机器设备再多再先进,所获得的经济增长肯定是十分有限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与先进的机器设备相适应的知识和技术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作为现代经济增长基础的科技进步就包含着劳动者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进。

教育不只是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体现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说,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其知识和技术的存量来影响经济增长。因此,教育的投资同建工厂添设备的投资一样,都将促进经济的增长。教育投资应当同其他生产性投资一样得到高度重视。

我国虽然在教育阿题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教育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其突出表现是,第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 1.4%, 这个比率不仅大大低于美国(31.2%)、日本(14.3%)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也低于韩国(8.9%)、泰国(7.9%)和印度(2.5)%等国家的水平。第二, 虽然我国初等教育的普及率较高,但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地区入学率不高、中途辍学率高,致使文盲、半文盲率仍然比较高。第三,劳动者在职培训薄弱,影响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所有这些便造成了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存量的缺口,不能适应不同层次的技术进步要求。

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普遍不足,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存量的基础差,对教育投资的需求量大;二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低,财政拮据,教育投资的供给不足。这个问题在我国尤为严重。教育投资不足的主观原因同教育投资的特点有关。教育投资是长期投资,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才能见效,同时教育投资的收益也带有社会性,这意味着教育的投资并不一定是这项投资的直接得益者,因而教育投资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由此可见,增加教育投资的关键是在体制上解决好教育投资收益的归属和投资者的长期行为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结构有一个通病,就是不顾自身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及自身的技术结构,盲目攀比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结果出现高层次正规教育扩张,初、中等层次教育落后,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扭曲性结构。这种教育结构造成了就业结构中的“教育替代”现象。各种机构和企业普遍倾向于雇用较高学历的人来替代较低学历的人,从而使教育程度超过职业需求成为一种趋势。由于许多部门就业岗位在技术层次上并不需要高学历者, 因而造成大量“知识失业”,这是教育投资配置失当的表现。这种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即使增加了教育投资,也不足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 调整教育结构的途径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适当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靠铺新摊子,而应该像注重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一样重视已有高校的建设,充分发挥现有高校的潜力。二是引导教育投资重点投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面广量大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使之适应未来世纪的技术结构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