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

袁雪枫(1907~1944)原名修道,河南镇平人。

袁雪枫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18 年秋考入镇平县模范高等小学。1921 年离家赴天津,在伯父资助下考入南开大学读书。1922 年,通过在冯玉祥部任书记官的族叔的帮助,进入设在北京的西北军军官子弟学校读书。1925 年转入北京育德中学学习,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卅运动期间,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6 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 年秋,入北京汇文中学就读。10 月,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该校党支部书记,负责北京东城区的学运工作。1927 年 3 月,参加北京南苑农民暴动失败后,离开北京辗转于天津、开封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9 年,到山东烟台、福山等地做兵运和农运工作,不久赴上海,在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工作。

1930 年 5 月,彭雪枫受中共中央军委派遣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任红五军五纵队三大队政委。6 月,红三军团成立,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一纵队政委。7 月,红三军团进攻长沙,他率第一纵队首登长沙城。长沙战斗后,先后调任红八军六师、二师政委等职。1932 年 1 月,红三军团攻打赣州,红二师的两个团和直属队被敌军包围,他两次单身冲入敌军包围圈,寻找和指挥部队突出重围,保存了二师骨干。8 月,在第四次反“围剿”的严重关头, 二师师长郭柄生企图带领部分部队叛变投敌,他亲往追赶,揭露郭炳生的叛变阴谋,带回部队,被中央军委授予红星奖章。年底,在江西抚州八角亭的战斗中,身先士卒而光荣负伤。1934 年 6 月,他调任江西军区政委,负责处理军区日常工作,后又调任红军大学政委。同年 10 月,袁雪枫随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他先后担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红十三团团长、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等职。率部参加了二渡赤水河、奇袭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进军天全城和通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等一系列战斗,屡建战功。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后,他调任红一军团第四师政委。11 月,带领四师参加直罗镇战役,粉碎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1936 年 2 月,又率部渡黄河东征抗日。10 月受中共中央派遣,以党中央代表的身份秘密前往太原,争取山西军阀阎锡山与红军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继续留在太原从事我党与阎锡山的统战工作。同时,还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局书记,负责晋、冀、鲁、察四省和北京、天津两市的统战工作。在太原工作期间,他以坚强的毅力细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对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38

年春,调往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兼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救亡运动。9 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将竹沟抗日武装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他担任司令员兼政委。随后,他带领部队深入豫东敌后,抗击日本侵略者,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1939 年 10 月,经中共中央中原局批准,在永涡边的新兴集建立了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他担任书记。在边区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建立地方政权, 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和繁荣经济文化等根据地的建设工作。11 月,游击支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他任司令员兼政委。1940 年 7 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部队,在豫皖苏边区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师,两军奉命改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袁雪枫任司令员,继续率部在豫皖苏边区开展游击战争。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他任帅长兼政委。5 月,率部从豫皖苏边区挺进到津浦路东的淮北地区,领导苏皖边的敌后抗战。10 月,协助陈毅指挥了消灭顽军王光夏部的陈道口战役。1942 年,他又兼任了淮北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4 年夏,袁雪枫奉命率第四师一部,为收复失地、解放沦陷区人民,

挺进津浦路西。经过广大指战员的浴血奋战,到 9 月上旬,很快恢复了肖县、

永城、宿县三县 15 个地区的地方政权。为进一步巩固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 扩大根据地,9 月 11 日,他指挥部队在河南夏邑城南八里庄打响了消灭土顽李光明支队的战斗时,不幸为流弹击中,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