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镈

赵镈(1906~1941)原名赵宋杰,曾用名赵朴、王元。陕西府谷人。 赵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年幼时在本县县立小学读书。1923 年入山西

汾阳铭义中学学习,此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他开始参加学生运动,从事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1926 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5 月奉党组织派遣人黄埔军校学习,为该校第六期学员。在校期间,他除认真学习规定的课程外,还积极参加政治斗争。曾在二团一营一连担任中共党支部书记,积极参加当时已很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1927 年 4 月“广州事变”时,他由黄埔军校机智脱险,前往武汉。

大革命失败后,赵镈被党派到天津、北平做地下工作。1931 年 6 月在北平被捕,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为了同敌人开展斗争,监狱内的中共党员秘密成立了党支部,赵镈先后担任党支部组织干部、生活委员、支部书记,以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气节和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参加绝食斗争, 开展监狱内的革命活动。1936 年 10 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先到翼

东特委,不久调任中共津南特委书记,积极从事恢复党组织的工作。1937 年“芦沟桥事变”后,他以河北景县为中心,积极组织各地零散的群众自卫武装联合抗日,队伍发展到数千人,后正式编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三个支队。1938 年秋,他调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为党培养了大批干部。1939 年 1 月,又调任鲁西区党委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妇委会书记, 大力开展建党工作,先后建立了四个地委和所属县委。1940 年 4 月,赵镈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到任后,他首先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主持创办了党刊《先进》和《鲁南时报》,领导建立了三个地委,并发动各县抗日武装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开展游击战争。6 月,主持召开抱犊崮山区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专区、县等各级抗日民主政权,为鲁南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41 年 5 月,鲁南区委和一一五师组成讨逆指挥部,赵镈任政委,率部讨伐国民党顽固派,迅速恢复了边区根据地。1941 年 10 月,国民党顽固派突然偷袭设在银厂村的区委机关,他在突围中不幸被捕。敌人对他施尽残酷刑罚,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11 月 19 日夜被敌人活埋,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