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

罗炳辉(1897—1946)原名罗德富,字宿星。云南彝良人。

罗炳辉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小时候替人帮工,读过两年书。1915 年冬,离开家乡,到昆明唐继尧部队当上一名炮兵。并参加了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领导的讨袁护国战争。由于罗炳辉吃苦耐劳,英勇无畏,曾获得“模范士兵”的称号。1920 年,罗炳辉作为随从军士随唐继尧到了香港。由于他过不惯舒适而糜烂的寄生生活,不久,便离港回到云南。

1921 年 4 月,罗炳辉参加了广东革命政府领导的滇军,被编入军官将校队。1922 年,任运输组上尉组长。同年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因作战有功,受到总司令朱培德的器重,被相继提升为排长、连长。1923 年,罗炳辉任考平兵工厂护厂队长。1925 年 10 月,任代理营长,在第二次东征战斗中被捕,同年保释出狱后返广州,在朱培德部任少校副官、征兵主任等职。1926 年 7 月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任朱培德部第三军九师二十五团二营营长,在攻打南昌的战斗中立下大功,他关心士兵,深受士兵的爱戴,但却遭到一些

反动军官的嫉妒,受到排挤。大革命失败后,罗炳辉因对国民党新军阀的黑暗统治不满,愤然离开了朱培德部。1929 年经人介绍到江西吉安国民党地方武装靖卫大队任大队长。当时,罗炳辉在赣南一带经常看到中国共产党游击队的一些标语口号,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符合人民的要求,思想开始转变。与此同时,中共地下党组织了解到罗炳辉的处境和进步的政治态度,便派人与他联系,使他逐步坚定了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信念。1929 年 7 月,罗炳辉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继续留在靖卫大队,准备利用靖卫大队发展革命力量,并迅速建立了以吉安为中心的党的组织。同年 10 月,罗炳辉领导了吉安起义,把部队带到苏区。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独立第五团,罗炳辉任团长。不久,该团和独立四团合编为红军第六军第二旅,罗炳辉任旅长。1930 年 1 月,罗炳辉部又扩编为红六军二纵队,他任司令员。2 月,他出席了中央苏区在吉安召开的“二七”会议,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毛泽东称赞罗炳辉是一心追求真理的起义将军。6 月,在赣西南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罗炳辉任第十二军军长。此后,他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率领部队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作战,屡建战功,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等红星奖章。在 1931 年 11 月和 1934 年 1 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二次代表大会上,他均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3 年 10 月,红九军团成立, 罗炳辉任军团长。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罗炳辉率红九军团担任后卫,肩负着迷惑敌人、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和中央机关撤退的重任。1935 年 6 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九军团改编为三十二军,罗炳辉任军长。1936 年 10 月,长征到达陕北。

1937 年 7 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罗炳辉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以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名义开展统战工作。1938 年,调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1939 年春,调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在江淮之间开展游击战争。1940 年春,罗炳辉又被任命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任第五支队司令员。1941 年皖南事变后,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1942 年任该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对建立、巩固和发展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率军来到鲁南,接受日伪军投降,并指挥部队拒绝向我军投降的敌人进行了英勇的反击,保卫了鲁南解放区。1946 年 4 月,中央军委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副司令员。6 月,蒋介石发动了大规模内战,向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罗炳辉指挥部队同国民党军队进行顽强的战斗,拔掉了国民党在枣区的据点。罗炳辉在长期艰苦的战斗生涯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患有高血压和胃肠病,但仍抱病指挥战斗,在前线因疲劳过度,几次昏倒。6 月 21 日, 他乘车回临沂后方治疗,途经兰陵镇时,突患脑溢血,反复抢救无效,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