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

叶挺(1896~1946)原名为恂,字希夷。广东惠州人。

叶挺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本村腾云私塾、惠如府立中等农业学校和惠如中学。在青年时代,他就追求革命真理,立志要救国救民。1912 年, 他考入广州陆军小学。1914 年升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7 年又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19 年初到福建漳洲,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粤军,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0 年,孙中山回广州组织大元帅府,叶挺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后任总统府卫队团第二营营长。1922 年 6 月,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叶挺率部同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战斗,掩护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1923 年,广东革命政府宪兵司令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参谋长兼第一营营长。

1924 年秋,在孙中山和廖仲恺的支持下,叶挺去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

习。此间,他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并于 1925 年初,由王若飞、聂荣臻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回国。不久在周恩来的推荐下,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1926 年 5 月,率独立团作为北伐军的先遣部队开赴湖南。6 月初,在安仁一举击溃军阀部队四个团的进攻,使当时的唐生智部队解脱了被围困的局面,为北伐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8 月,在攻打汀泗桥、贺胜桥的战役中,他率部击溃了军阀吴佩孚的主力,战功卓著,从而为北伐胜利奠定了基础。随后,又率独立团最先攻进武昌城内,占领蛇山。叶挺领导的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叶挺获得了“北伐名将”的声誉。

北伐军进入武昌后,国民革命军进行了整编,叶挺升任第四军二十五师副师长。1927 年春,又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昌卫戍司令。大革命失败后, 他率二十四师来到武昌,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于 1927 年 8 月 1 日,参与领导和指挥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胜利后,叶挺兼任第十一军军长。根据前委会的计划,率部南下广东,但在潮汕地区,因敌我力量悬殊, 10 月底,起义部队失败,叶挺与周恩来、聂荣臻等撤往香港。同年 12 月 10 日,在党的指示下,他按党的指示去莫斯科。后离莫斯科去欧洲,与党脱离了组织关系。但是,叶挺在国外仍坚信共产主义,不忘革命。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叶挺回到澳门,严词拒绝国民党当局的拉拢,与中国共产党在港澳工作的同志保待密切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回国,并于 1937 年 10 月出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新四军建成后,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正确方针,坚持在华中敌后抗战。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慌,千方百计企图消灭新四军。1941 年 1 月 4 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九千余人奉命北移。

6 月,行至泾县境内的丕岭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抗击,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两千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叶挺在同国民党顽军谈判时,被无理扣押。此后,叶挺先后被关押在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四川重庆中美合作所等地,度过了五年零两个月的牢狱生活。在监狱中,他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共中央的积极营救和叶挺的不懈斗争下,蒋介石被迫于 1946 年 3 月 4 日将他释放出狱。叶挺出狱的第二天,即给中共中央去电,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3 月 7 日,中共中央给叶挺回电,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叶挺收到中共中央的回电后,心情万分激动,准备回延安接受新的战斗任务。1946 年 4 月 8 日,与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同机从重庆

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时年 50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