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脚也能水底走
河蚌和一般贝类都生活在水底泥沙之中,江河湖沟和水塘都是淡水贝类生活栖息的水域,它们通常分布在水深 1~3 米的沿岸带,并有一定的集群性。天气寒冷时,河蚌可以将整个身体潜埋在泥沙之中,然后只露出壳后缘部分,通过外套腔的进出水孔进行呼吸和摄食。温度较高时则把大部分躯体露出泥沙。
河蚌中的三角帆蚌一般喜欢生活在有水流、水质清新、饵料丰富、水底质硬或泥沙较多的大中型湖泊及河流内,水体 pH 值在 7~8 左右。褶纹冠蚌对水环境要求略宽,也耐肥水、静水,pH 值 4.5~9.5 都能适应。河蚌在 3 毫克/升溶氧条件下,时间一长便会引起缺氧窒息。
河蚌的食物是淡水中的浮游植物和一些有机残屑以及少量的原生动物、轮虫。其他水生植物和甲壳类的腐败碎屑也能摄食。由于河蚌没有主动的捕食器官,靠鳃纤毛和外套膜内侧纤毛的摆动,形成水流,当食物随水流从进水管入外套腔过程中,进水孔的无数触手和鳃上、唇瓣上密生的纤毛起了选择食物的作用。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沿鳃丝向上移至鳃的基部,再向前移至唇部,再次选择后微颗粒进入口中,大颗粒则由内鳃边缘向后移动在两鳃相交之处,通过猛闭两壳排出体外。
自然生活的河蚌是靠斧足在水底爬行的,凡经过它爬行的地方,就留下一条线沟状的“蚌路”。当水温在 22℃左右时,体长 10 厘米的背角无齿蚌, 一昼夜只能爬行 2 米左右,早晨 6~8 时,蚌闭壳歇息,这时水温低,摄食量也少。到 9 时以后开始伸足活动,下午 3~4 时,水温最高,蚌作开壳活动。如水中混蚀度大,那些非饵料物质如泥沙等沉积在外套膜和鳃表面时,就作较多的启闭壳运动,让废物随水压出体外。当水中含氧量低于 4 毫克/升时, 双壳启闭减少,继续降低时,甚至两壳张开并伸出斧足,鳃和外套膜上的粘液分泌量增加。因此在吊养育珠蚌时,必须注意水流和蚌的活动情况,必要时采取换水和增氧措施,才能使蚌生长良好。
天然的河蚌可以采捕后用作育珠或繁殖小蚌,采捕的季节一般在早春和晚秋。有大规模的育珠生产也需要到外地采购小蚌。运输河蚌可以采用干运法和活水运输法。干运法就是将蚌装入草包或麻袋,如用竹篓,则应上下垫湿润稻草,以保持一定湿度。如直接装车,亦要用湿草包或稻草间隔装填。运输途中不能烈日曝晒、冰冻和剧烈震动,尽量减少损伤。活水运输法是将蚌装入有活水装置的船舱内。带水运输成活率高,安全可靠。经过长途运输的蚌,一般要暂养一段时间,待体质恢复后,方可选作育珠手术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