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珍珠的“嫁接”

象形珍珠是以珠模为核心,通过人工培育形成的珍珠,由于形象生动、光彩夺目、别具特色,是一种名贵的工艺品。我国远在 13 世纪就有人以锡、木或骨为材料,铸、雕而成禅宗始祖达摩等佛像,贴壳一面涂上樟脑油,然后插入到褶纹冠蚌的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经 2~3 年养殖后就成了佛像珍珠。解放后国内又开始了这一传统珍珠生产,并在江苏、福建、广东、上海、江西等获得很大成功。相继培育出造形新颖、色泽光亮、纹理清晰的人物、花瓶、鱼和观音菩萨等象形珍珠,深受外商喜爱。

象形珍珠是在附壳珍珠形成的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类型有附壳象形珍珠和全身富有珍珠质的象形珠。前者是将模型固定在外套膜和贝壳之间,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质把模型覆盖而成。后者是把小片和小型模像一道送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或把组织小片和外套膜伤口特殊处理后,培育出全身富有珠光而能独立的象形珍珠,如西欧人喜爱的十字架等。

象形珍珠的制模材料,通常可用贝壳、玉石、大理石、有机玻璃、金属、塑料、合成树脂和陶瓷等。其中以贝壳为最好,像模的大小应与蚌体相适应, 如一个 25 克重的三角帆蚌,制作的像模高为 2~2.5 厘米,宽 1.3~1.8 厘米, 厚 0.3~0.5 厘米。可精工雕刻成各种喜爱的物像,刻纹要深,能显示出物像的轮廓特点,模边呈 45°斜面,这样上珠层易而清晰。成珠的颜色可利用贝壳内侧的色彩,选择适当的插植位置,也可通过像模染成需要的颜色。

象形珍珠的手术操作,应选在春、秋两季,水温以 18~30℃为宜,因这时蚌的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珍珠质旺盛,一般 20~30 天像模珠质即能覆盖固定在壳内表面上,不再移位和脱落,温度过高,不宜手术。

用来制作象形珍珠的手术蚌,应选择完整无缺、生长年轮宽大、蚌体厚实、肥满健壮的三角蚌或褶纹冠蚌。前者要求 14~18 厘米,后者要求 16~ 20 厘米,年龄都在 3~5 龄左右。

手术前先刷洗掉蚌壳上沉积的污物,再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天,换水 2~3 次,尽量排尽污泥粪便。然后,再将蚌放入 0.1%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 5~ 10 分钟,以消毒杀菌。

像模也要用优质香皂清洗,用软毛刷擦去油脂和尘垢,用清水洗净香皂沫,然后浸入 0.1%高锰酸钾溶液中,10 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包扎备用。

手术蚌开壳前,须在壳面分别刻划符号,以便辨认。开口后,用 0.1%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壳内未净污物,然后将先手术的一面向下,固定在手术台上。用小片针从蚌壳腹缘中央处剥离,直向深处剥离外套膜肌与蚌壳联合处, 剥开的宽度应与像模宽度相当。

然后,一手用送片针挑起剥离的外套膜,另一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或用平头中镊)夹住背面涂有粘着剂的像模头部,将像模正面向上,背面贴住蚌壳内面,小心地从伤口送入,再用整模器推至深处,使像模紧贴壳面。

送模后可在伤口处滴加保养液,作消毒保养处理。一侧像模送好后,应记下未插模的一面和日期等,然后用细绳扎好蚌壳,防止斧足伸缩影响像模固定。将插模的一面朝下平放于笼中暂养,一般在养殖水域饲养一个月左右, 再按原来的方法插另一面的像模。

一个育珠蚌每一侧可插 1~2 个像模。如每侧两个像模,模核间距离应在2 厘米以上。

象形珠是雕刻艺术和养殖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除了对象棋浮雕要求图像清晰、立体感强、线条流畅之外,精湛的插模技术和科学的养殖管理同样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