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核珍珠的“嫁接”

小片制好后,将其送入育珠蚌外套膜结缔组织层中,使小片之结缔组织与育珠蚌外套膜结缔组织合而为一,从而使小片滋长成珍珠囊,分泌珠质, 产生珍珠。

插片的操作过程是先把育珠蚌选好,一般育珠蚌要比制片蚌大一些,年龄也可以较制片蚌高。成年蚌体质强壮者,不仅外套膜厚度便于操作,且伤口愈合恢复较快,分泌珠质旺盛,成珠大而富色泽,一般 2~3 龄均可,也有采用幼龄三角帆蚌育珠的,但体长最好也要达到 9~10 厘米。小蚌育珠要求操作技巧更为娴熟。

优良的育珠蚌受惊时贝壳关闭迅速,喷水有力,腹缘软边明显。壳面色泽清晰,壳宽距大,内部器官肥壮无伤。

制片蚌与手术蚌的比例,一般因每只育珠蚌插植小片的数量不同、小片的大小不同,其比例也不同。无核珍珠手术时,制片蚌和育珠蚌比例有 1∶1的,也有 2~3∶1 的。有核珠因所制的片特别小,比例则为 l∶10~15;还有一种采取同体植片的方法,那就无需专门的制片蚌,小片取自本身外套膜边缘的外表皮。但这种方法操作对育珠蚌损伤较大,一般也很少有人采用。育珠手术前,就要把手术蚌从养殖池取回,放在室内盛器内,一般该容

器的水温与养殖池水温相差不能超过正负 3℃。手术台应安放在窗下光线较好的位置;但应避免阳光直射,也不能让燥热风吹到。整个制片、插片过程要在 15 分钟内保证完成,操作熟练,时间短,有利于组织小片移植后的存活。

为了整个育珠手术过程环环相扣,保质保量。生产季节到来前就需安排好辅助工作人员,管理好育珠蚌养殖池水质,搭好吊养架,预备小舟进出运输小蚌。目前以笼养法吊养育珠蚌较多,网笼网夹都应事先准备。

采用撕片法进行育珠手术的,一般一个制片人员可以搭配两个插片人员;也有两个制片人员和三个插片人员组成一组的。那种自己制片自己又插片的方法费时误工,不如流水作业来得有条不紊。

插片人员先把选好的育珠蚌放在手术架上,或先把开口器轻轻插入育珠蚌两壳之间,慢慢撑开双壳,根据蚌体大小放入不同宽度的“U”形塞子,然后再把它放上手术台。对小型手术蚌,壳口张开不能超过一厘米,以免损伤闭壳肌。一般手术蚌从水质较肥的暂养池取上来后,如放在室内池子或容器内流水暂放一夜,外套膜内就较清洁。否则手术时,应先把鳃和斧足等内脏团先用拔鳃板拔向一侧后,用海绵蘸水(或消毒液)洗净外套膜上的污物和粘液。

插片时应根据个人习惯,一手握开口针,一手持送片针。在开口针的协同下,送片针尖挑起小片,然后两针同时伸入外套膜。在开口针刺入外套膜结缔组织层中时,送片针将已卷曲的小片送入伤口。退出开口针,立即用其圆弧部轻压伤口浅处,再拉出送片针。最后用开口针的圆弧小钩推拉压挤, 使插入的小片进一步圆鼓。一面外套膜插好后,调转蚌体,把内脏、斧足拔向另一边,再用原来的方法继续插植第二面。整个插片手术完成后,拔出塞子,最后在育珠蚌的贝壳上刻上日期和手术者的姓名或代号,以便日后总结和考核。

上述所介绍的是国内普遍采用的横插法,实践证明这是无核珍珠手术操作中最容易掌握、效果较好的方法。

一般每只育珠蚌总的插片数为 36~40 粒即够。所以大块的外套膜并非全部都需插满,而只选择那些能够长出优质珍珠的区域就行了。鳃轴腹面、前闭壳肌至进水管附近的中央膜均是插片的主要位置。此外,边缘膜、足等部位也可插植小片,但这些部位肌肉较多,手术相对困难,一般无核珍珠很少采用这些部位。

人工培育珍珠的整个手术操作过程,从文字上看比较简单。但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上等珍珠,并不那么容易。尚有许多技术问题等待大家去钻研和提高。

可以认为优质高产的珍珠生产,七分在“种”,三分在“养”。种即插植小片的整个操作过程,它是人工育珠生产的基础,养是指育珠蚌在水域中的养殖管理。

植片手术是否合乎要求,也同手术工具的形状及手术者对工具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关。手术工具应尽可能地与蚌体结构相对应,曲折有致,得心应手。尽可能在少损伤蚌体的同时,插出优质珠。关于如何使珍珠生产达到优质高产,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我们将在本章的最后一节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