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外舞蹈名家

第一节 伊莎多拉·邓肯

在20世纪初的欧美舞台上,一个身披薄如蝉翼的舞衣、赤脚跳舞的舞蹈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她的舞蹈是革命性的,与一直统治着西方舞坛的芭蕾舞大相径庭,充满了新鲜的创意。

作为一个舞蹈家,她获得了成功。她成为美国现代舞蹈的奠基人,并以自己创办的舞蹈学校,传播推广了她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动作,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进程。

她,就是伟大的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现代舞派的创始人。1878年5月27日,邓肯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她从小学习芭蕾,曾去伦敦和巴黎演出,受古希腊瓶绘和雕塑艺术的影响,创立了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自由舞蹈,其特点是动作自然、形式自由。她创新舞蹈的精神,强烈地影响了同时代的戏剧家、导演、画家、作曲家。其巨大贡献是开辟了抒情舞蹈的新领域。她运用当代或较早期的著名乐曲伴奏,主要作品有舞蹈《马赛曲》、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门德尔松的《春》和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等。1927年,邓肯不幸因事故而早逝。

邓肯凭其对舞蹈的意念,对原创性与自由的要求,以独创一格的舞蹈,结合后来女性主义者强调的个人表达和妇女主张的社会责任于一身。邓肯认为女人是万物之精华,是大地之母,她赞叹女人身体的精妙,为此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优雅舞蹈,并找到了人体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形式,成为现代舞蹈之母。

邓肯当时身处的美国舞蹈界,主要由3种传统舞组成:社交舞、体操及芭蕾舞。女士们参与其中,主要是为了显示她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对于芭蕾舞,邓肯是颇有意见的,她认为芭蕾舞把舞者表现得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对身体活动的约束也很不自然。邓肯主张透过舞蹈来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以身体来协同心灵,不用奢谈理论或步法。她把舞蹈定义为:“一个对生命的完整概念,还有透过动作表达人类心灵的艺术。”

邓肯的舞蹈,表达了不少20世纪初西方正在萌芽的多种进步思想,包括现代化的观念和女性的解放。她认为美不仅在外表,也是人与自己、与社会中的他人及宇宙的和谐状态,因而舞蹈是社会、政治,也是宗教。

综合上述舞蹈的信念,表现在邓肯的舞姿上的,便不是装饰性的舞衣和大腿动作,而是一连串有感而发的,探索、寻找和期待的过程。它们化之为舞蹈的动作,便是高昂脖子,不停旋转、摇动和冲前的姿势,但这些都令当时的舞评家不知所措。

邓肯演出的时候,放弃了传统的芭蕾舞衣,改穿宽松裙袍,赤双足,自由摆动,把浑身的自由糅合到舞动的身体里去。

于是,赤足的邓肯给上世纪的美国舞蹈界带来了一股有力的冲击。舞蹈史学家的描述是这样的:邓肯整个身体在舞动,并把心灵安置其中,不守成规,也因而不落俗套,超越了“肉欲的对象”。

邓肯的舞蹈革命,并不是独立的事件。舞蹈史家认为她是对个人表达的追求,是20世纪初美国自由主义者的写照,对抗日益标准化、一致化、机械化和物质化的社会。因而邓肯参与的,也是文化上的改革,集艺术、性别、个人和大众于一身的解放。单就她挑战舞蹈的传统一举,不论在艺术上选择的内容是什么,已是一篇以身体实践个性解放的独立宣言。作为女舞者的邓肯,在20世纪初,已身体力行地展示了舞蹈艺术批判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 尼金斯基

尼金斯基是佳吉列夫舞蹈团中影响世界舞坛最杰出的一位芭蕾演员。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1889年12月17日生于基辅,为波兰后裔,父母亲都是舞蹈演员,父亲还曾是华沙俄国芭蕾舞学校的艺术指导。他童年时其貌不扬,终日沉默寡言,不善交际。1898年他考入圣彼得堡舞蹈学校,是尼古拉·莱加特、阿纳托尔、奥布霍夫和恩里哥·切凯蒂的学生。1907年毕业后加入玛丽亚剧院。由于其才华超群,被破格提拔为首席男演员。1908年,他在福金编导的《唐·璜》舞剧中首次登台,1911年正式成为佳吉列夫舞蹈团的常驻演员。尼金斯基曾是巴甫洛娃等人的舞伴,主演过《阿尔米达的帐篷》、《埃及之夜》、《仙女们》等著名舞剧。1909年,尼金斯基参加佳吉列夫组织的巴黎、伦敦“俄罗斯演出季”,在福金新编的舞剧《狂欢节》、《达夫尼斯和赫洛亚》中任主角,当时只有19岁。但他的舞姿在一夜之间征服了巴黎城,成为贵族沙龙和街谈巷议的中心话题。

1914年,在舞蹈团南美巡演途中,尼金斯基与同团的一位匈牙利女演员罗莫拉·普尔斯基坠落情网,并很快私自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闪电式婚礼,佳吉列夫一气之下将尼金斯基除名。同年,尼金斯基自组了一个小型芭蕾舞团在伦敦演出,并与伦敦的宫廷剧院签订了周薪一千英镑的巨额合同。1914年3月2日,他带着自己的舞团演出了《仙女们》和《玫瑰精灵》,但由于经营不善,使剧院亏损过重,结果两周后便结束了合同。1916年佳吉列夫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时他又回团担任主角,并编导了舞剧《梯尔·欧伦施皮格尔》。1919年尼金斯基患了精神分裂症,被监禁于疗养院,从此永远告别了芭蕾舞台,这年他才30岁。弗洛伊德和荣格等著名精神病专家曾对他进行过治疗。

1950年4月8日尼金斯基卒于伦敦。他的遗体被安葬在18、19世纪芭蕾代表人物维斯特里斯和戈蒂埃的墓旁。

作为演员,尼金斯基以技艺超群闻名,特别是他结合大跳、急速转、多次击退等高难动作和富有表情的哑剧表演而为世人所称道。他特有的腾空跳跃及前所未见的舞蹈轰动了巴黎,人们认为他是芭蕾史上的跳得最高的人,能在空中击腿十二次之多。

尼金斯基还是一位出色编导,自1913年编排《游戏》后,又创作了《牧神午后》、《春之祭》、《竞技》和《梯尔·欧伦施皮格尔》等四部作品。前两部作品由于打破芭蕾传统动作规范,并在舞台上描绘两性行为,曾引起巨大争议。但实际上他对扩大芭蕾动作语汇,增加塑造形象的表情手段做了有益的贡献。他设计的舞蹈动作独特而难度极高,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演员一般无法胜任。

尼金斯基在芭蕾艺术上达到如此高超的修养,全来自勤奋。他不仅刻苦进行芭蕾技巧的训练,而且博览群书,对音乐、绘画、雕塑和文学都特别感兴趣。他的妹妹尼金斯卡在回忆录《献身创作》中说“他对高更的作品着了迷,极端钦佩这位艺术家”,他认为高更的作品“是原始时代的复原”。显然,他在《春之祭》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原始主义”思想,与他对高更作品的仰慕有关,但这也反映了尼金斯基不满现实而产生的悲观厌世情绪。

1911年,受邓肯新舞蹈运动的影响,尼金斯基从古希腊的花瓶及装饰性浮雕人物形象中寻找到灵感,打破当时芭蕾的固有形式,以高度精练、自然的舞姿来表现青年人的青春幻想。1912年5月29日晚,当他编导的首部独幕舞剧《牧神午后》在巴黎首演时,因部分观众认为某些舞蹈动作有色情成分而引起剧场内的骚乱,继而引起各界的激烈争论,但该剧最终还是赢得了人们的认可,至今已经成了世界各大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据说,《牧神午后》受到法国雕塑家罗丹等人的狂热支持,罗丹甚至亲自向尼金斯基表示祝贺,并为他做了青铜雕像。

第三节 皮娜·鲍什

皮娜·鲍什1940年生于德国的佐林根,是20世纪70年代至今德国最著名的现代舞编导家及舞蹈剧的开山鼻祖。她从少年时代起开始在福克旺舞蹈学校学习古典芭蕾和现代舞,19岁时到了纽约跟随约斯·林蒙林、保罗·泰勒等现代舞大师学习,随后在1963年回到德国。经过10年的演员生涯和编舞创作实践,从1973年开始,33岁的皮娜·鲍什开始出任德国的乌帕塔尔舞剧院艺术总监和首席编导,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皮娜·鲍什着手将她的“舞蹈剧”的想法实现。两年之后,她根据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作品《春之祭》创作的同名作品引起轰动,评论称之为“在约八十个《春之祭》版本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这以后,皮娜·鲍什继续沿着她的“舞蹈剧”方式创作下去,《穆勒咖啡馆》、《贞洁的传说》、《蓝胡子》、《华尔兹》、《玛祖卡FOGO》、《康乃馨》、《1980》、《窗户清洗工》等都是她的强有力的作品,巡回演出至欧洲、美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关于她和她的作品的评论很多,大概最为形象和准确的是:“一个未被加冕的舞蹈女皇”。在当代国际舞坛上,皮娜·鲍什的作品独树一帜,享誉世界。她是伟大的艺术创新者和永不停止的革新家。世人对她的作品爱恨交加,难以名状,而她对现代舞蹈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永不磨灭的。

皮娜·鲍什是德国排名第一的出口文化,因为世上无人像她这般写下辉煌的舞蹈史。这位当初在埃森市福克旺学校的神童以及当今身为乌帕塔尔的芭蕾总监的编舞家,在不到十年之间排除万难,确立了舞蹈剧这项舞蹈类型。如今,舞蹈剧这个名词已和皮娜·鲍什的名字画上等号,无法分舍。皮娜·鲍什的“舞蹈剧”跨越美学的界限与艺术的藩篱,建立了独树一帜的舞蹈新语言,影响了整个世界。她所带领的乌帕塔尔舞蹈剧团以前卫的理念和表现手法,综合舞蹈和戏剧的元素,成为现今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2007年9月20日,皮娜·鲍什率领乌帕塔尔舞蹈剧团首次进入中国内地演出。该演出由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主办,在天桥剧场奉上皮娜·鲍什最知名的两个舞蹈作品《春之祭》和《穆勒咖啡屋》。

第四节 玛莎·格兰姆

1894年,玛莎·格兰姆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艾利根尼,14岁时随家人搬到加州。3年后,她观赏了舞蹈先驱露丝·圣丹尼斯在洛杉矶举办的舞蹈表演,那是格兰姆生平看到的第一出舞蹈,她大受震撼;1916年她进入丹尼斯华,那是圣丹尼斯与其夫泰德史华共同主办的学校与舞团。对一名立志当舞蹈家的人而言,22岁才开始学跳舞似乎已为时甚晚,但是格兰姆却准确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在丹尼斯华呆了7年之后,格兰姆搬到纽约市,开始单飞,举行独舞表演,并于1929年成立了自己的舞团。为了筹措资金,她在无线电城音乐厅的开幕典礼上跳舞,也当过皮衣模特儿,后来还开课指导贝蒂戴维斯及格雷哥莱毕克等演员。但是没有任何事可以让她偏离她所认定的神圣使命:用动作“画出心灵的图像”。她写道:“上帝的驱策流遍我全身,(舞蹈)是我生命的目的。”她深信不疑,其他人也这么相信,部分归因于她个性中如飓风般强大的力量。

格兰姆在20世纪40年代明确塑造出自己的风格,10年间连续不断地快速创作出充满焦虑的舞蹈剧系列。编舞家安东尼都铎曾这么问格兰姆:“你希望别人如何记得你——是舞蹈家还是编舞家?”她回答道:“当然是舞蹈家。”

不过,尽管她一心希望,格兰姆却不太可能在世人心目中留下舞者的形象,至少不是十分清晰:记录她的影片少之又少,而且大都是简陋的摄影术。她所编的舞蹈大多无法持久,尤其是与无可匹敌的新古典芭蕾大师乔治巴兰钦以及她的变节门生泰勒与库宁汉的作品相较之下。格兰姆流传至今的顶多只有6出舞码,最有名的是《心之穴》与《阿帕拉契之春》,特别是后者——她在其中光彩四射地创作了一场美国拓荒者的婚礼,而这场舞蹈经受住了时间严酷的考验。

即使格兰姆问题重重的舞团有朝一日关门大吉,她的舞作也不再公开演出,无疑她也一样会被人们记得,因为她投下的影子还是那么长。她发明了现代舞吗?没有,但她成为现代舞的代表,态度倨傲,但令人叹为观止,而且似乎永远不变。她曾说:“舞台的中心就是我所在之处。”现在依然如此。

第五节 堪宁汉

默斯·堪宁汉是美国著名现代舞蹈家、编导家,新先锋派现代舞蹈的创始人之一。

1919年,他出生于华盛顿州的塞塔利亚,早年在西海岸城市西雅图的科尼什艺术学校接受正规的舞蹈与戏剧训练,而后在奥克兰的本宁顿舞蹈夏令营学习。1939年,他应邀加入“玛莎·格莱姆舞团”任独舞演员,并在格莱姆名作《致世界书》和《阿帕拉契亚之春》中饰演主角。在此期间,他开始对将艺术大家“神”化的做法不满,并对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他的主要改革表现在编舞过程中。与传统的芭蕾和现代舞蹈家大相径庭的是,他反对用舞蹈表现“角色”的心理活动,反对夸大舞蹈家个性对观众和艺术合作者们的影响,反对在音乐或情节基础上编排舞蹈;主张“舞蹈就是舞蹈”、“为动作而动作”,主张“舞蹈家与观众和艺术合作者们相互尊重、相互独立,主张舞蹈讲自己的话,表现动作本身包含的戏剧性。这最终导致了他在1945年与老师的分道扬镳。

堪宁汉独立后,创作个性日益鲜明,以此开了新先锋派舞蹈之先河,并被当之无愧地誉为“新先锋派舞蹈之父”。所谓“新先锋派”舞蹈,就是在创作思想和方法上,决不因循守旧;在与传统舞蹈的关系上,比现代舞创始者们走得更远。因此,它在创业初期,除了引起少数思想解放、感觉敏锐的编导家、表演家和批评家的重视与共鸣之外,大多数人都持不以为然的态度,演出也只能在像贾德逊教堂这样的一些小型剧场中进行,这不禁使人想起现代舞创始者们起步时与古典芭蕾两军对垒的相同情景来。

堪宁汉的舞蹈既无情节,又无传统概念的主题与结构,更无什么感情表现,而着力去追求一种摆脱了音乐、文学传声筒义务的“纯”舞蹈,因此,他作品中的音乐、布景、灯光和其他一切都是各自独立,而彼此间唯一的共同之处便是同时发生的,这样,观众就可对此分别加以体验和理解。

为了保证自己作品中的独特运动方式得到准确的表现,他逐渐完善起一套舞蹈训练体系来,其主要特点为:下半身是芭蕾,上半身是脊骨在前后,左右,旋转三个向度中运动。这是因为他在系统学习了古典芭蕾舞和古典现代舞(主要指格莱姆的)技巧之后,深感其科学性和训练价值,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既相互矛盾又真正存在的现实:堪宁汉对传统舞蹈的背叛主要表现在创作思想和方法上,而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则主要表现在基本训练上。由于他的这种相互矛盾的状况,许多观众最初往往是来剧场欣赏他训练有素的演员的。

为了彻底摆脱传统的戏剧情节发展逻辑和动作相互联系的固有模式,他提出了“在演员解剖范围内,任何动作均可相互衔接”的编舞原则,并根据中国古代《易经》中摇签落地的偶然性方式发明了用投掷硬币来决定各个动作、舞句、舞段间的连接顺序、演员上场人数、表演方位等的方法,而作品一旦以这种方法肯定下来,就大多不再改动了。由于堪宁汉强调演员个性的发挥,因此,在“纯粹”的动作中,演员可注入自己当时的感情或情调以及较为夸张地表演动作本身的戏剧性。他的这种编导新思想和方法引起了创作与表演上的多方面改革:如果演员的身体不必继续某种既定的舞句、舞姿、准备活动和完成方式,那么,任何动作的最终结果都可看成是舞蹈;如果舞句、舞段中的任何部分都可加以强调,那么,任何演员都可变得举足轻重,舞台上的任何部分都可变成生机勃勃的舞蹈区了。因此,他的作品中表演空间非常自由,甚至不受舞台限制,常常是演员上台或下台的地方也被利用上,更可从观众席中把某件物品搬上台作道具。他的作品在传统的舞蹈观众看来,也许可以算是没有什么高难技巧,常有些类似生活中的跑、跳、走的动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他与众不同的追求罢了。因为他自1959年开始创办舞校,一直非常成功,并长期在美国许多大学任客座教员;他的一些作品甚至成为纽约市芭团、波士顿芭团、巴黎歌剧院笆团的保留节目。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堪宁汉和他艺术思想及艺术方法的确给世界舞蹈界带来了新的冲击和生气,因此迄今他已获得了欧美舞蹈乃至艺术界几乎所有的大奖。

堪宁汉长期与许多先锋派作曲家(如约翰·凯奇)和画家(如罗伯特·劳生柏)合作,创作了大量各不相同的作品。与此同时,在同辈现代舞蹈家中,他的传人是最多的。他的弟子艾伦·古德对我说,“在包括格莱姆在内的所有老师中,堪宁汉的东西最适合立志做编导的人,因为他直到今天,仍然在不断地尝试、发现新的、他不懂的东西,他的舞蹈思想与编导方法正是在这个尝试、发现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新先锋派舞蹈家除公推玛莎·格莱姆的学生默斯·堪宁汉为“父”之外,还以多丽丝·韩芙丽的学生西贝尔·希勃为“母”,加上格莱姆的另一学生保罗·泰勒、汉雅·霍尔姆的学生阿尔文·尼古莱,共有“四大巨头”。另外,贡献良多的还有安娜·哈尔普琳和她的学生雷纳,以及崔士·布朗、福笛、帕克斯顿、黑、凯尔兹、泰凯、丹纳等人。按照法文原意,“新先锋派”就是“开路的先锋”,完全没有任何贬义在内。

第六节 迈克·弗莱利

是谁赋予爱尔兰踢踏舞新生?是舞王迈克·弗莱利!

“大河之舞”的创始人之一,最伟大的爱尔兰踢踏舞者!

也许在“大河之舞”中,他只是群体中比较突出的一员。

但当他离开大河后,独闯天下,实现了“王者之舞”的成功后,他已经绝对的成为当之无愧的“舞之王”!

大概是因为他出生在美国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拳击技术高超的原因,因为他的多才多艺,他一直就是个最有创造力的爱尔兰踢踏舞者!

从他早年的视频中,我们都能依稀看到他今日高超舞艺的根源。

他无疑是最让人佩服的爱尔兰踢踏舞者,特别是他在肢体语言上对爱尔兰踢踏舞表达能力的扩展。

当他舞于台上,他那种王者之气,实在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境界。不同于“大河之舞”和其他舞剧领舞们,他的精神在他的肢体上完美呈现。

迈克·弗莱利是不可复制的,后来几位舞王在“王者”中的表现,因为气势上的匮乏,虽然舞步可以模仿,但境界天差地别。

不可复制才是最高的技巧,那是一种自己风格的形成。每个舞王多少都有一点自己的绝活,但那只不过是小小的闪光,可一种风格的形成却是舞蹈的完全闪耀。

也有年轻一代爱尔兰舞者的新作,他们在脚下绝不逊色于迈克,他们的某些独特技巧,就难度来说,还要高于迈克。但这不过是一种小小的创新,不是扎根舞蹈艺术上的领悟。

只有蕴涵独一无二的艺术感觉的舞蹈,才是最难的高度!

至于每秒32下的世界纪录,一方面更多是一种商业宣传必要,迈克在面对访谈时也多少有些回避。

希望人们能更注意迈克的舞艺,而不是那所谓记录的“脚技”!

在爱尔兰踢踏舞已经刮起了狂澜的现在,我们应将目光更深的关注于舞蹈本身,而不是那速度。

迈克·弗莱利的舞剧历程

1975年·17岁的迈克·弗莱利成为第一位获得爱尔兰舞世界冠军的美国人。自此,他在世界级的各种比赛中连续夺得168个冠军,在竞争激烈的爱尔兰舞业界称雄。

获得金手套拳击冠军

赢得他的第一个全爱尔兰长笛冠军。更多的长笛冠军头衔接踵而来,迈克·弗莱利成为一名著名的长笛手。

1981年迈克·弗莱利发行了他第一张长笛专辑,其中除了爱尔兰传统曲子,还包括3首原创作品。1983年·迈克·弗莱利作为特色成员,开始随The Chieftains——世界知名的传统爱尔兰乐队巡演。1987年·迈克·弗莱利因为其对舞蹈艺术的突出贡献获得“舞蹈大师”奖。

1988年迈克·弗莱利被视为美国在世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也成为有史以来获得来自美国国家艺术基金的“美国国家遗产奖”的最年轻获得者,并由美国前总统里根颁奖。1989年·5月9日,他以每秒28下的踢踏速度创下他的第一个世界纪录,载入吉尼斯纪录中。

1991年迈克·弗莱利被美国国家地理协会评为“活宝”,当年1月的《国家地理杂志》对他了特别报道,标题是“传统艺术的大师们”。

1993年迈克·弗莱利被邀请到都柏林“梅奥精神”(年度举行的爱尔兰音乐舞蹈晚会)上表演。爱尔兰总理玛莉·罗宾逊也观看了表演。

1994年迈克·弗莱利成为RD的主要明星和舞蹈编导,RD-最初是欧洲歌曲比赛上的特别节目,有超过3000万的电视观众观看了表演。

1995年RD被改编成一部完整的演出,迈克·弗莱利成了一名超级明星,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如潮。

1996年7月2日,都柏林焦点剧院(The Point in Dublin)迈克·弗莱利在他自己的舞剧《王者之舞》(Lord of the dance)中首次亮相。《王者之舞》此在全球创下了现场演出、录像带的销售纪录。在澳洲,10天时间,25万张票一抢而空。 1997年3月,《王者之舞》在以美国Radio City Music Hall音乐厅演出,连续13场座位卖空!

迈克·弗莱利和舞王演出团在好莱坞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表演,全球观众达2.5亿。

芝加哥市长Daley宣布4月4日为芝加哥市的“迈克·弗莱利日”。

12月,爱尔兰娱乐表演协会授予迈克·弗莱利和《王者之舞》“年度最佳演出”。1998年《王者之舞》演出390场后,迈克·弗莱利的《火焰之舞》把他的艺术造诣带上新高度。7月25日,25000名观众现场观看了〈火焰之舞〉在海德公园前首演,〈火焰之舞〉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豪华的演出。

《火焰之舞》和《王者之舞》成为史上最卖座的演出。他们登上德国音乐电视榜首位51周居高不下,荣居第二名也有40周之久。

2月,迈克·弗莱利打破自己保持的吉尼斯纪录,踢踏速度达每秒35下。

《王者之舞》在伦敦温布尔顿竞技场(Wembley Arena)连续演出21场,并一直保持这一销售纪录。

3月,迈克·弗莱利在爱尔兰电视台收到以自己为模型的特制Waterford水晶人像,颁奖全程作为电视特别节目在The Late Late Show(爱尔兰电视台长常50年不衰的高收视节目之一)播出爱尔兰电视台授予播出。

1999年迈克·弗莱利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确认为收入最高的舞蹈演员:每周1600000美元;保费最高的腿40000000美元。

12月,纽约,希拉里·克林顿为迈克·弗莱利颁发世纪最杰出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奖。

2000年3月,迈克·弗莱利率《火焰之舞》到欧洲演出,场场演出票告罄,在贝尔格莱德的一场演出有10万观众到场喝彩。

迈克·弗莱利再次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宣布为为收入最高的舞蹈演员。

2001年1月,《火焰之舞》演出录像售出45万张,迈克·弗莱利第9次获得白金唱片,迈克·弗莱利获得德国MTV最高荣誉。

3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向迈克·弗莱利颁发了爱尔兰裔美国人终身成就奖。

6月,迈克·弗莱利带〈火焰之舞-胜利之旅〉回到美国,实现了在麦迪逊广场花园(Madison Square Garden)座无虚席的夙愿。再次倾倒美国舞迷们。

12月,迈克·弗莱利应邀以贵宾身份出席英国Variety Club 举办的年度圣诞午宴,他获得收到由爱尔兰舞蹈协会颁发的“爱尔兰舞蹈第一人”的荣誉高等学历证书,鼓励他为爱尔兰舞蹈做出的贡献。爱尔兰教师协会北美创始国也授予他终身会员资格和一枚银盘。

2003年3月14日,纽约The Plaza Hotel,迈克·弗莱利收到由《爱尔兰裔美国人》杂志颁发的最卓越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奖,以表彰迈克·弗莱利对爱尔兰舞蹈和爱尔兰文化做出的突出贡献。

3月31日,迈克·弗莱利应普京亲自邀请在俄罗斯举行的庆祝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上表演,有50多位世界级领导人观看了表演,包括中共中央书记江泽民、德国总理施罗德、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

8月8日,迈克·弗莱利和舞者们登台为摩洛哥红十字会表演,一年一度的红十字会舞会在摩洛哥的蒙地卡罗体育馆举行,摩洛哥王子阿尔伯特为迈克·弗莱利对世界舞蹈做出的贡献而赠予了自己王朝的奖章。

9月9日,迈克·弗莱利受传奇人物、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亲自邀请并受到接见,曼德拉称赞迈克·弗莱利是南非历史上最卖座的艺人,并以自己初版自传《Long Walk to Freedom》相赠。

9月29日,当T1在伦敦Apollo Hammersmith Theatre结束又一场盛大的演出后,爵士Cliff Richard授予迈克·弗莱利一枚银盘,以纪念LOTD全球票房超过5亿美元。

10月8日,在纽约Waldorf-Astoria举办的凯尔特舞会上,因其对艺术与娱乐的突出贡献,迈克·弗莱利收到来自爱尔兰驻美国商会的表彰。

10月11日,《王者之舞》庆祝其在拉斯维加斯第五个轰动之年。演出结束后的庆功宴上,托尼奖获得者Ben Vereen颁给迈克·弗莱利来自市长及州长办公室的奖励。10月11日,周六,这一天由市长宣布为拉斯维加斯市及克拉克镇的“迈克·弗莱利,舞王之日”,由宣布为内华达州的迈克·弗莱利日。

2004年1月15日,迈克·弗莱利被都柏林法律协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并邀请他作为特别嘉宾发言,他和其他名流们围绕是否取缔拳击运动的话题各抒己见。

5月15日,迈克·弗莱利光荣地获得纽约艾里斯岛奖章(Ellis Island Medal,每年,美国国家民族联合会NECO将此奖项颁给在各行业中有突出贡献、并较好地保留其祖先传统及价值的外裔美国人。)

2005年携新舞剧《Celtic tiger》重登舞台。

第七节 杨丽萍

杨丽萍是云南洱源白族人,生于1958年11月10日。她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但她有一份大多数人少有的快乐态度,从小酷爱舞蹈的她,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然而她凭借着惊人的舞蹈天赋,1971年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1980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孔雀舞”闻名,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是国内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青年舞蹈家。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而一举成名。1988年被《北京日报》评为当年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多年来她出访世界很多国家进行艺术交流,相继在菲律宾、新加坡、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举行专场舞蹈晚会。多才多艺的她还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太阳鸟》,并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大奖。一直以来,人们将这位从深山里走出来的神秘舞蹈家称为“巫女”——一位善于用肢体说话的人。中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的观众更称她为“舞神”。对于这样一个宛如传递着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使者,一个美丽动人的轻盈身影流泻出丝丝入扣的生命律动,感觉颇为惊人。杨丽萍的舞蹈纯净柔美,是特殊的艺术形象和灵慧气质,在自然原始的人文风貌里孕育出的艺术瑰宝。

杨丽萍式的舞蹈风格,最大胆和成功之处在于她将舞蹈中原本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转化为静态的,而且她的舞蹈风格又大多源于自然和真实的生活。在杨丽萍的意识中,大自然是最美、最真实、最深刻的体现,通过感悟,她力争用自己朴实的肢体语言去构架人类最美的梦想。所有看杨丽萍舞蹈的人,都会进入她构架的如诗如画的意境,都会情不自禁地为她所表现出来的美所动容。

1999年1月,在西藏气候最为恶劣的季节,杨丽萍去了拉萨进行创作生活体验。在参观大昭寺时,一缕阳光从屋顶泄下来,射在壁画上,慢慢地在移动。杨丽萍突然眼睛一亮,旋身融入阳光之中,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她就是这样地酷爱着舞蹈艺术。每当杨丽萍站在舞台上,看似每一次都是在重复她自己,但每一次又都是不同的,因为她每一次的舞动,既是自然的再现,同时又是一次艺术的重生。她让人动情于自己的感动,自己的发现,她的世界无需用人的语言便能读懂。

第八节 刀美兰

刀美兰1944年出生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宣慰街,1954年进入西双版纳自治州民族文工队,1959年调入云南省歌舞团任舞蹈演员,1961年调入北京东方歌舞团任舞蹈演员,1970年“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下放至云南省建筑机械厂当描图员,1972年调入云南省歌舞团任舞蹈演员。1978年,刀美兰当选为云南省政协常委,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当选为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当年被评选为云南省劳动模范。1986年当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舞协常务理事。1990年当选为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1997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九届委员。2000年当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环境使者、中国文联委员。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

刀美兰虽未在舞蹈学校专门进行过学习,但她却在民族歌舞的艺苑中采花酿蜜,编织出诗一般的五彩花环。从20世纪50年代的《孔雀公主》、《少卜少》、《赶摆》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金色的孔雀》和《水》的表演,都以迷人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展示了她那独特的艺术风采,在海内外舞坛上散发出民族艺术的芳馨。

第九节 吕艺生

著名舞蹈家、美学家、大型晚会(活动)编导、中国音乐剧专业创始人之一。

黑龙江汤原人。1949年参加东北森林文工团,1957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校,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伊春林业文工团舞蹈队队长、编导、教员、副团长,中国舞协黑龙江分会主席,1985年调入北京舞蹈学院。

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教授、研究生导师,世界华人国标舞联合会艺术顾问、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前会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电视部高级顾问、北京舞蹈学院前院长、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厦门演艺学院院长。

主要作品及奖项:1957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双人舞《牧笛》获银质奖章,编导的大型活动及晚会有:1993年全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爱我中华》、1994年洛阳第十三届牡丹花会开幕式《牡丹颂》、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文艺表演《NGO在北京》、1995年20世纪世界华人舞蹈经典作品展演开幕式、1997年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大型文艺表演《欢庆香港回归》、1997年郑州国际武术节闭幕式杂技晚会《太阳正在升起》、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开幕式晚会《新世纪序曲》、1998年《欢庆香港回归》并获北京“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全国第六次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锦绣中华》、1999年澳门各界欢庆回归和特区政府成立《濠江欢歌》、2001年第十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及宁波国际服装节开幕式《起航》等大型演出及晚会。

第十节 黄豆豆

1977年2月出生于浙江温州,199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现为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同时,黄豆豆还是中华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青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青年文联副会长、华东政法学院兼职教授及复旦大学学生艺术团顾问。2002年,他接受了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的专访,同时期成为美国最有权威性的《舞蹈》杂志的封面人物,受到国际舞坛的高度评价。

黄豆豆酷爱舞蹈事业,在业务上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在工作上一丝不苟,积极上进,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优秀舞蹈家。他的表演风格阳刚洒脱、情意并茂、意蕴深远、技艺卓群、挥洒自如、轻盈大度,代表作有古典舞《醉鼓》、《秦俑魂》;现代舞《勇气的握手》、《椅子》;舞剧《苏武》、《闪闪的红星》等。专家们评价为“他的舞蹈技巧和舞蹈表演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近年来中国舞蹈教学最骄傲的‘产品'之一”。千禧之年,他与世界著名艺术大师谭盾先生合作,自编自演了编钟乐舞《周朝六舞图想》,及国际歌剧大师班编排的舞蹈专场《舞来舞去——黄豆豆所认识的中国舞蹈》在上海大剧院与蓝心剧场首演成功,充分显示出他的艺术功力。2001年6月由他执导的大型服饰舞剧《金舞银饰》作为江泽民主席举办的文化专场招待六国元首及夫人,受到贵宾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并于2001年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金奖。

黄豆豆以高超的技艺,在国内外的重大比赛中,技压群芳多次获得大奖,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并获得“世界优秀人才”证书。他曾多次出访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士、西班牙、卢森堡、比利时、澳大利亚、葡萄牙、日本、韩国、朝鲜、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与地区,深受好评。另外,他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十一节 吴晓邦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新舞蹈艺术运动”,这是由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倡导的。

吴晓邦,是一个集表演、编导、理论、教育于一身的著名舞蹈艺术家。1906年12月18日,他出生在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一个贫苦农民家中。由于家境极为贫寒,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将十个月大的吴晓邦送给了当地一个吴氏大户人家当养子,取名叫吴锦荣。他5岁开始进私塾学习,而后又到苏州和上海等地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给少年时代的吴晓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思想进步,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认真学习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和马克思的学说,从中受到深刻启迪。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吴晓邦毅然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和个人前途,为积累知识和寻求改变旧中国的道路,从1929年开始先后3次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求学。吴晓邦在日本是受父命学习经济的,在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由早稻田大学学生们演出的舞蹈《群鬼》,该舞蹈通过塑造各种鬼的形象和行为,表现了因社会不平等而造成的冤屈之情。短短几分钟的舞蹈,强烈地震撼了吴晓邦的心灵深处,舞蹈艺术所具有的特殊魅力,改变了吴晓邦的人生道路。他暗暗决心用舞蹈艺术去播种人类的真、善、美,用舞蹈鞭笞假、恶、丑。于是,吴晓邦放弃了经济的学习,选择了舞蹈之路,参加了日本著名舞蹈家江口隆哉的舞蹈班学习现代舞,开始了他的舞蹈生涯。

1935年9月,吴晓邦在上海举办了“晓邦舞蹈作品发表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个人舞蹈作品发表会,演出了他创作的《送葬》、《傀儡》、《小丑》、《幻想的破灭》等11个舞蹈作品。这标志着他用新舞蹈艺术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势力开始宣战。在抗日战争时期吴晓邦以抗日救国作为己任,怀着强烈的革命热情,先后创作了100多个舞蹈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大刀进行曲》、《丑表功》、《流亡进行曲》、《思凡》、《饥火》、《血债》等和舞剧《罂粟花》、《宝塔与牌坊》、《虎爷》、《春的消息》等等。在这些作品里,吴晓邦将他所同情、所爱、所寄予希望的人们搬上舞台,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其舞蹈作品内涵深邃,富于哲理性,大部分是暴露旧社会的黑暗,讴歌人们为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伟大斗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