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之堂”在何处
人们常常用“不能登大雅之堂”来比喻一件作品质量不高或格调低下。对“大雅之堂”在何处以及这一典故的来历,却未必尽知。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因不满“西昆体”的浮华靡艳、矫揉造作,力主继承和恢复杜甫诗歌创作传统。在被贬谪涪州(涪陵)期间,“欲尽书社
予美两川双峡诸诗,刻碑藏蜀中”,以示推崇和倡导。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闻之,专往请黄庭坚挥毫落墨,由他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 1100 年),全部工程竣工。杨素“因请名焉”,黄庭紧为之题名曰“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在《大雅堂记》中写道:“由杜子美以来,四百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 他认为杜诗与《诗经》、《离骚》乃一脉相承,只有这些作品才是“大雅” 之作,才有资格登堂入室。书写杜诗,刻碑建堂,是为了使“后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此举一经传扬开来,震动诗坛文苑。此后,人们遂借能不能“登大雅之堂”来评说一件作品是高雅还是粗俗。可惜这一建筑及其琳琅满目的诗碑,明末清初毁于兵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