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诊断

对于 X 射线透视诊断,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了,因为现在它已经成为普通体检和临床治疗的一种常规手段,就好像测体温、量血压一样,非常广泛地应用于内科、外科、口腔科、骨科等的常规检查。因此,本书不需要对这部分的内容再作进一步的介绍,主要介绍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诊断的方法和用途。

放射性同位素诊断是一种无痛的灵敏的和安全的临床诊断方法。就其技术细节和用途上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诊断

基本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先用口服或注射等办法使微量的某种放射性同位素进入待检查的器官和系统内,再通过射线探测技术测量待检查器官内放射性同位素强度的变化,来判断出该器官功能是否发生病变。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甲状腺容易吸收碘的特性,使病人口服 131I 放射性同位素试剂,再在体外测量甲状腺中 131I 的放射性强度,最后根据测量的结果可以确定出是否甲状腺亢进(甲亢)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确诊率可以达到 90%。又如,通过给病人注射含有 131I 放射性同位素的邻碘马尿酸,然后测量两个肾脏内 131I 放射性强度的变化,可以诊断出上尿路梗阻、肾源性高血压、慢性肾炎和肾功能衰竭等各种肾病。

闪烁扫描和γ照相

闪烁扫描的基本工作原理如图 10.1 所示。首先也是用口服或注射方法使某种放射性同位素试剂进入患者体内,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待放射性同位素被选择性地吸取到人体内待检查的某一器官内之后,再用闪烁扫描仪在体外进行γ射线探测,微机将该器官的形状、大小和放射性强度分布打印出来。医生根据探测结果判断出该器官是否有病变以及在什么部位和多大范围发生病变。

γ射线照相法的基本原理和闪烁扫描相似,区别只在于它是用照相的方法来代替闪烁扫描,一次就把器官的形态拍摄记录下来。如果像拍电影那样连续拍照的话,就可以对这个器官进行动态的观察。这种方法对于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是特别有意义的。

X 射线计算机断层分析 CT

X 射线透射法和现代计算机相结合,可以得出人体内内脏器官的断层分析的结果,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准确的定位。CT 的断层分析是透射性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积累在内脏器官内的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计算机断层分析

(ECT),是发射型的。CT 和 ECT 可以使我们看清一个脏器的三维(立体) 图像或四维(立体图像随时间变化)图像。这种诊断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随后的治疗是特别有利的。图 10.2 是一张神经胶质瘤患者的 CT 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肿瘤中脑白质的消失。

体外竞争性放射分析

这是本世纪 60 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已经在临床诊断和基础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诊断方法是利用标记抗原(用 A*表示)和非标记抗原(即人体组织中原有的抗原,用 A 表示)与抗体(用 B 表示)之间的竞争结合作用来测定人体组织中原有抗原的量。所谓标记抗原是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抗原。放射性同位素发射的射线容易被探测出来,就好像被打上标记一样。我们加进去的放射性同位素抗原的量是已知的,用 l 表示;原有的非标记抗原的量是待测的,用 x 表示。我们可以把这种诊断方法的基本原理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lA*+mB→m(A*B)+nA*

xA+yB→y(AB)+zA 式中,A*B 为标记抗原与抗体结合生成的复合物, 其数量用 m 表示,AB 为非标记抗原与抗体生成的复合物,其数量用 y 表示。而未与抗体生成复合物的标记和非标记抗原的量分别用 n、z 表示。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关系式:

l=m+n x=y+z

A*和 A 与抗体 B 复合的概率是一样的。A*含量 l 是已知的。当人体组织中原来的抗原A 的含量x 比较多时,生成的抗原抗体 AB 的量y 相对来说就大一些, 标记抗原抗体 A*B 的含量 m 就相对小些。因此,测定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放射性强度和剩余抗原的放射性强度的比值 m/n,就可以求出人体组织中的抗原 A的含量 x。

这种方法既利用了抗原/抗体之间复合的特异性(定向性),又利用了放射性强度测量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因此它的分析灵敏度很高,可以达到 1012~ 1015 克,这是常规的化学分析所无法比拟的。

这只是射线在临床诊断上应用的几个方面,实际上已经得到应用的远不止这些,而且新的方法和新的应用仍在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