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的中子嬗变掺杂

硅仍然是最主要的半导体材料。单晶硅是集成电路的关键材料,要求大直径、高纯度、高均匀性和高完整度。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对单晶硅的均匀性和完整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前面我们已经在固体中的离子注入里讲过,单晶硅的掺杂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五大关键工艺之一。这里我们再介绍一种硅的独特的掺杂方法—— 中子嬗变掺杂。

中子嬗变掺杂的原理很简单也很独特,是一个名叫 K.拉克-霍罗维茨在1951 年提出来的。它与热扩散和离子注入都不一样,不是从外部掺进去的, 而是利用核反应堆中的中子,通过选择的核反应,在单晶硅内部中产生出原来不存在的新元素(掺杂元素),从而达到单晶硅掺杂的目的。天然硅是由三种稳定同位素组成,其中 30Si 占 3.1%。我们的目的就是使 30Si 在热中子的照射下发生核反应,可以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30Si+n→31Si+γ 31Si→31P+β

在上面的式子中,n 代表中子,γ代表γ粒子,β代表 β粒子。30Si 俘获一个热中子后变成放射性同位素 31Si,同时放出一个γ粒子。31Si 的放射性半衰期为 2.6 小时,它释放出一个β粒子后就嬗变成稳定同位素 31P,这就完成了单晶硅的掺磷过程。

这种独特的掺杂方法到底有哪些优点呢?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 由于 30Si 在硅中的分布非常均匀和中子有比较大的射程,因此最终生成的稳定同位素 31P 的分布也就很均匀,即掺杂的均匀性很好,从而可以得到电阻率很均匀的单晶硅。

  2. 通过控制中子通量(单位面积上的中子数)和照射时间,可以准确地控制核反应产物的数量,也就是说可以准确地控制掺杂量。

  3. 掺杂的纯度高,不会产生有害元素的污染。

因此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优质的掺杂单晶硅,特别适用于制作高压大功率电子器件。中子嬗变掺杂的单晶硅的缺点是还有残余放射性,这是因为在中子照射的过程中伴随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 32P,半衰期为 14.3 天。因此在中子照射后需要搁置一段时间(约 70 天)才能去除残余放射性。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此项技术的更加广泛的应用。

在国际上是 1974 年就成功地用核反应堆热中子对单晶硅进行中子嬗变

掺杂,并开始实现商品化生产。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也从 70 年代后期开始用核反应堆热中子进行单晶硅的中子嬗变掺杂,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中子嬗变掺杂单晶硅已经成为工业产品,产量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