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范仲淹出生于北宋重镇真定府。他不满周岁即遭丧父,少时在山东长山醴泉寺苦读,年轻时赴河南商丘应天书院苦读5年。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考取进士,踏上仕途生涯,开始了他爱国爱民的一生。

1021年,范仲淹任江苏泰州西溪盐仓监官。在西溪,他目睹民不聊生的局面,为解救当地万民不再继续遭受海潮之苦,必须改造自然,为老百姓创造生存条件。范仲淹实地勘察调研后,详细制订了修堤治水方案。这事原本同他这个管理盐仓的盐税官不搭界,可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揽事上身,把提案呈报顶头上司张纶。

此事立即招来众多非议。可张纶却是个明智有头脑的人,看了范仲淹的上书和方案,很欣赏这位敢言敢为的下属,力排众议,立即将范仲淹方案立项奏请朝廷,任命范仲淹为灾区中心兴化县令主持整个修堰工程。此项目得到朝廷批准。

1024年秋,范仲淹奉旨率领通、楚、泰、海四州兵夫民工40000余众,打响了浩大的筑堤战役。范仲淹的好友滕宗谅当时也在泰州任官,奉命调任全力协助范仲淹工作。

工程进行至冬季,不幸之事降临,大雨大雪惊涛骇浪,堤垮人散,百余修堤者不幸遇难。

朝廷闻报,派转运使胡令仪实地调查。好在这个调查大员胡令仪也曾在海陵任过职,对海潮之患,百姓之苦深有了解,实地调查后全力支持范仲淹继续修堤,工程终于复工。

海堤工程正有序地行进,不幸之事再次降临,范仲淹母亲不幸病逝。范仲淹不得不按制离任守丧,修堤工程改由张纶继任。

范仲淹离任不离心,特致书张纶再表述修堤利害,念念不忘鼓气,关心工程工作。在张纶的全力支持下,海堤工程于1028年终于告成。

新的防海潮大堤阻止了潮水泛滥,使荒地重变良田。海陵兴化等地2600余户逃荒居民纷纷返回,耕种生产,重整家园。灾区老百姓感恩戴德,为范仲淹立了生祠“范仲淹祠”,为张纶立“张候祠”,还把这条重修的防海潮大堤取名为“范仲淹堤”。

老百姓最为本质直白,爱憎分明,谁最关心爱护他们,他们就为谁树碑立祠,更有兴化之民多有随从范姓,以明感念之心。“范仲淹堤”至今仍惠于民。

1033年7月,范仲淹任国子监。其时江淮、京东遭灾,范仲淹奏请宋仁宗帝派员前往巡行救灾,宋仁宗无复。范仲淹又奏说“宫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今数路艰食,安可置而不恤?”

宋仁宗感到惭愧,遂命范仲淹出使安抚江淮。

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免其赋税。他看到灾民在吃一种带苦味的乌味草充饥,就回京时带给宋仁宗,以乌味草请示六宫贵戚,以戒奢侈。又陈言“天之生物有时,而国家用之无度,天下安得不困。”其爱民慈民言之凿凿,心之切切。

1038年11月,范仲淹知越州,到任后不久,越州户曹孙居中病故任上。孙居中位卑禄薄,任职清廉,家贫子幼,家人无力丧事。范仲淹以己俸百缗周济他,又为他雇一艘船,派一名可靠老吏护送孙妻幼子一家老小及灵柩回原籍。

在出发前,范仲淹考虑到一路关卡恐有纠缠盘剥,特地写了一首诗,署了自己的名字交给老吏,以告沿途关照。范仲淹诗意充满了对下级清廉官员的深切关爱和同情。

范仲淹出守陕西边事期间,一天与同僚宴饮楼上,闻有哀哭声,派人探问,方知贫苦之家为安葬死者无力购置棺木收敛之物而号哭,范仲淹即刻罢宴捐出自己俸钱为死者购买安葬之物。廉官吴遵路在西线战事有贡献,病逝在任上,范仲淹为其治丧并周济家人,对其幼子给予关爱。

范仲淹在抗敌西夏期间,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反对盲目出击,大战杀伐。朝廷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这三大战役中,每战必损兵折将。面对如此生灵涂炭,范仲淹团结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军民共同抗战,采取守战、小战、持久战,并瓦解敌人之策,最终迫使西夏请和,使无数生灵免于战争。

他还曾冒着杀头之罪,致书西夏李元昊申明大义,信中恩威并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事实证明,范仲淹以爱国爱民之心审时度势所实施的一系列具体作战方略,最终不得不为朝廷及边陲将帅们所钦服。他的保家卫国精神,终使敌国的人民为之倾倒,罢息干戈,促进了民族团结。

范仲淹一面军纪严明,赏罚分明,而且又十分关爱戍边士兵的甘苦,深得部下拥戴。范仲淹还首改宋兵制,战时守边,平时务农,试行兵农合一。

范仲淹守边抗敌有功,朝廷嘉奖他大量金银财物,范仲淹全部分赠守边将佐、士兵,安抚边境少数民族,馈赠羌酋首领,自己则分文不取。当时边疆军民共同唱颂范仲淹的歌谣。

仗要赢,生命要赢,尊严要赢,人心要赢,这个仗应该怎么打?从范仲淹身上,让人们看到浑身写满的是“爱国”、“爱民”、“生命”、“正义”、“道德”、“友好”、“和平”。这便是范仲淹的爱国爱民精神体现在中华民族战争史上的伟大贡献。

西北战事,范仲淹堪为中流砥柱。战事稍安,朝廷即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随后,宋仁宗诏命范仲淹起草主持改革大政。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

范仲淹提出了10项改革主张,它们是:

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抑侥幸,即限制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径;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择长官,即根据政绩奖励或罢免;均公田,即均衡官员的职田收入;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修武备,即整治军备;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减徭役,及采取措施使人民不再为繁重的困扰而忧愁。

范仲淹的改革新政实施了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然而,新政改革才行一年,范仲淹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攻击,宋仁宗也产生了动摇。改革告失败后,范仲淹被迫离京,再度戍边。

范仲淹心境坦然,眼下新政受阻,身心受到打击,国家和老百姓不能得到更大的实惠,那么,就尽自己家中所有为故乡的亲友尽一份心吧!范仲淹无论顺境逆境却爱国爱民之心始终。

1049年,范仲淹已年过花甲在杭州任职。其时他在杭州的子弟及友人见范仲淹身体日衰,劝他在洛阳治宅第,以为逸老之所。可范仲淹却一口拒绝,他说:“一个人如果有道义之乐,可以舍生取义,更不会在乎居室?”

范仲淹非但不治私宅,还倾其全部官俸和奖金,在天平山祖居,扩建筑屋为“义宅”,并亲自命名“岁寒堂”,“松风阁”。这是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多功能私家慈善机构,史称“范氏义庄”,简称“范义庄”。

范仲淹亲自制订了义庄制度13条,选取族中“长而贤者”主持管理。义庄制度中包括外姓人氏也在救助之例:乡里、外姻、亲戚凡贫不济者,即可到义庄求得一定的帮助。

范义庄自创立以来,范氏子孙世守,历两宋、元、明、清时期,前后长达900年。为中华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管理最周密,影响最广泛的私家慈善机构。

1052年正月,范仲淹自青州调任颍州,其时范仲淹身弱多病,力不能支。5月20日,病逝于赴颍州途中的徐州,终年64岁。

一代全才范仲淹与世长辞,宋仁宗闻听噩耗,嗟悼久之,辍朝一日,亲书“褒贤之碑”,谥“文正”。

消息传到范仲淹抗敌西夏之边疆,邠、庆两州少数民族同胞虽遇范仲淹恩泽相去已近10个年头,却仍悲痛欲绝。范仲淹爱少数民族人民由此可见一斑。

范仲淹以自己的言和行,塑造了一个横空出世的伟大人格,征服了朝廷的官心,诚服了天下的士心,赢得了四海的民心,这在中华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旁注]

真定府 古代著名的行政中心之一。987年分河北为东西两路,真定成为河北西路的首府,从此确立了真定在河北西部政治中心的地位。1048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府城真定,即今河北正定县。真定府辖真定、藁城、栾城、元氏、井陉、获鹿、平山、行唐、灵寿9县。

转运使 古代官名。宋代初期,曾派若干转运使赴各地供办军需,事毕即撤。宋太宗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国子监 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明代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李元昊(1003年~1048年),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1038年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建国后多次与宋、辽交战。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唐代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此职在唐代正式作为宰相官名。至宋代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

[阅读链接]

范仲淹从小父亲亡故,跟随母亲改嫁朱家。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范仲淹为了自我激励,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那里的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当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4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