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式捐献家财助边防

汉代报国思想不仅体现在军事领域的李广身上,普通百姓中也有心怀国家、矢志报国的人。农民卜式就是一例,展示出儒家伦理的巨大感化力量。

卜式是汉武帝时河南人。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靠种田和放羊为业。父母去世后,卜式把父母辛苦一辈子挣来的绝大部分财产全留给了弟弟,自己只赶着一群羊到山林里谋生。

10多年过去了,卜式辛勤劳动,羊发展到了几千只,于是,他又买了田地房宅,成为当地的富户。这时候,北方的匈奴人经常来干扰边境人民的生活,汉武帝连年派兵征讨匈奴,花去了不少人力和财力。

卜式知道了这一情况,为了抗击匈奴,维护人民生活的安宁,他给本地的县官写信说,愿意拿出家产的一半,做边疆打仗的费用。县官转报给汉武帝。汉武帝觉得卜式这种行为值得赞扬,连忙派一个使者来了解一下卜式为什么要这样做。

使臣亲自来到卜式居住的山庄,问道:“卜式你捐家产给边防,是不是想要当官呀?”

卜式马上回答说:“我从小就会放羊,不知道怎么做官,我不愿意当官。”

使臣又问:“那么你家里有什么冤枉事吧,想通过这个办法申冤,你想说说吗?”

卜式回答说:“我生来不和任何人争吵,我对乡亲们也很好,穷的我主动借给他们钱帮助他们生活,不善良的人我尽量说服他们从善,和我交朋友的人很多,我怎能受到别人的冤枉?另外,我根本没有什么向朝廷要说的事。”

使臣又说:“假如真像你说的那样,那么你这样做又有什么要求呢?”

卜式想了想说:“国家正在讨伐匈奴,我认为臣民应当为守卫边防尽义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子息匈奴的祸患,我们才能过上平静的日子。除此之外,我没有任何要求。”

使臣听了卜式的话很为感动。回到京城后,使臣建议汉武帝召见卜式,但由于丞相不相信,没有召见,卜式仍然在山里牧羊、种田。

又过了一年多,由于连年征战,边境不得安宁,有大批移民不得不迁移内地,一切费用全都依靠国库支付,结果造成国库空虚,财政困难。当时,很多富豪人家都把钱财藏起来不捐献,县官们都感到很为难。

这时,卜式又持钱20万献给河南太守,做移民费用。河南太守把卜式的名字写在记录册上,上报给汉武帝。

汉武帝在记录册上看到了卜式的名字,联想起以前他捐家产给边防的事迹,这才认为卜式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忠厚长者,于是拜卜式为齐王太傅。

又过了一段时间,南方边境有外族侵犯,卜式又给朝廷写信,要求和他儿子一起到南方守卫国家边疆。

汉武帝很佩服卜式的爱国精神,让他做了中郎。又下诏书说:

卜式虽然是牧羊种田的农民,但他不自私,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能积极主动为国分忧,不仅为国家捐献余钱,而且父子愿意为国赴难。虽然还没有去前方打仗,但表现出他们的忠义之情。我赐他为爵,赏他黄金10斤,田地10顷。

这一诏书用布告的形式公布于全国,用他的良好品德教育、激励天下人,号召官员们以卜式为榜样,为国分忧。

开始的时候,卜式不愿意做官,汉武帝说:“我有羊在林里,希望你去牧它们。”卜式才做了官,穿着布衣草鞋就去牧羊。一年多后,羊都很肥美。

汉武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人赶走,不要让整个群体败坏。”

汉武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说他是内心有高尚的品德的人,让他试着治理人民,由中郎转做御史大夫。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卜式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能有这样的思想和作为,已经可以流芳千古了。他的爱国、报国的高尚情操,一直激励着后人。

[旁注]

太傅 古代官名。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集团的核心位置,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是皇帝管理四方的高级代言人。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东汉时期则长期设立。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

中郎 古代官名。即省中之郎,为帝王近侍官。战国时期始设,汉代沿置。其职为管理车、骑、门户,担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

御史大夫 古代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期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东汉时期又改为“司空”。

[阅读链接]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是当地很有名的富户,曾献出自己的一半家产给国家。在卜式的带动下,不少富户也都出钱、出粮,资助朝廷府库。在当时天下豪富争相藏财产,害怕国家征用的情况下,卜式多次向国家捐资的行动终于让汉武帝知道了。

汉武帝一再赞赏他重义轻财的品行,还从中悟出了一些如何做人、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这就是:财物看轻了,相互间的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说话相互忍让了,愤恨自然就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