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氨记
氨,又叫阿莫尼亚,是一种无色、有独特刺激性气味(氨臭)、又极易溶解于水的气体。它存在于人畜排泄物及腐烂的尸体中。因此可以说,从有了人类的那天起人就在闻着这种气体了——有时甚至还会被它薰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但是,人类真正作为一种气体发现它,捕捉它,制取它和研究它, 则还是近代花了约 100 年的时间才办到的事。
据有关史书记载,早在 17 世纪初,因发现二氧化碳而著名的海尔蒙特就曾发现过氨。后来,德国化学家、曾发现过芒硝等许多种物质的格劳贝尔也曾在 17 世纪中叶,采用人尿加石灰的方法制出过氨,据说还把它通入到浓硫酸中而制得了硫酸铵。对这种说法,现在已有人提出异议,还必须通过更进一步的考证才能肯定下来。
关于发现氨的另一种说法,是归功于德国化学家孔克尔,说他最先发现动物残骸腐烂时会产生一种“看不到但很呛人”的气体,并对此作了记录—
—因此也就把他作为氨的发现者。
在孔克尔这一发现稍后,又有一名叫赫尔斯的化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把石灰和■砂(氯化铵)混和放在曲颈甑中加热,会有氨臭味。而如果把曲颈甑颈管插入水中,则可以见到水会被曲颈甑倒吸入甑中——这说明他已经发明了与我们今天实验室制氨法相同的方法和反应。但是,他却没想到氨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所以在看到水发生倒吸时还认为“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白白地让已经抓到指尖的氨悄悄溜掉了,错过了一次取得巨大成功的机会。时间又过了约半个世纪,这根捕氨的接力棒又历史地落到了普利斯特里
手里。这位气体大王重复了赫尔斯用石灰与■砂混和加热的制气方法,但在收集气体时,却采用了他常用的高招儿——排汞集气法。由于氨气不能溶于汞(水银)这种沉重的液态金属,终于被普利斯特里收在了瓶子里。
普利斯特里收集到了纯氨,描述了它的性质,还给它起名叫“碱性空气”。且莫笑话他把“碱性”与“空气”搞在一起,因为当时人们还是刚刚研究空气,“空气”这名词其实是与我们今天说的“气体”更相近。值得注意的倒是“碱性”两字,因为它完全可以证明,200 年前的普利斯特里已认识到氨水呈碱性这一事实了。
在此以后,氨的碱性也为其他国家化学家所认识。后来,化学家贝托雷又进一步确定了氨(NH3)的组成,还取名叫它“挥发性碱”。使人对氨的认识又有了一次飞跃。
200 年来,人们一直不断地研究它、认识它,现在,制氨工业已成为世界基本化学工业之一,许多人都知道了氨——阿莫尼亚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