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拜恩的发明
瑞士化学家申拜恩幼时就在雷雨中嗅到过臭氧,并力排众议地肯定它不是硫黄气味;可直到过了 28 年他才在实验室中捕捉到它,记叙了它的各种性质。
本来,只要他再深入研究一下就可以弄清臭氧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与普通氧气(O2)是同素异形体;可是不知为什么,他功败垂成,就是没再深入研究,甚至当别人指出臭氧(O3)与普通氧气是同元素组成的姐妹单质时,他还不信,还要一再地用实验去反驳别人!
他认为,他发现的这种气体只能是一种新元素组成的单质,这元素存在于许多物质之中,尤其是存在于一些强酸里!
于是,他便设计进行了许多有强酸参加的实验:他先是把浓硫酸和浓硝酸按几种比例混和在一起,然后再用这两种强酸的混和液逐一地与碘,与硫, 与磷,与蔗糖,与纸,与棉花反应,力图从这些独出心裁的实验里找到“强酸里含有这种新元素”的证据,驳倒他的论敌。
在他把糖与两种强酸混和液作用时,白糖变成了黑炭。不过这只能说明浓硫酸有强烈脱水性,却不能证明强酸里有什么新元素。
他把普通纸与混和液作用,也没能证明自己的论点,普通纸也变黑了—
—差不多是上一实验的重复。
他又把普通纸放入混和酸中,而且在不同时间里捞出、水洗。他没能证明自己的论点,却发明了使普通纸变成一种新纸——羊皮纸的方法。
他把棉花放到混和酸里,适时捞出晾干后棉花好像还是原来模样。可是用火柴一点——嗬,不一样了:只见它火光一闪就烧了个干干净净!速度之快几乎来不及躲手,手都来不及感到烫痛。
他又用锤子砸这棉花,哎哟!它炸得好猛!远远超过了来自中国的古老的黑火药。
这样一种易于制造而且无烟的爆炸物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大家纷纷进行仿制,整个欧洲出现了制造火药棉热。
对爆炸药物更为敏感的当然还是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的军政首脑们。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它在战场上具有的重大意义,拨了巨款研究起这种火药棉来。
英国第一家硝化棉火药厂很快建成开工了,其他国家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硝化棉厂,并用工厂生产的硝化棉制成了炸弹和地雷。
又经过别的化学家的研究和改进,硝化棉逐渐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军事应用,从而完全取代了因发射时总黑烟滚滚的黑火药。在战场上黑烟是很讨厌的,如果不打一炮换一个地方,敌人只要向冒烟的地方打炮,就完全可以起到后发制人的作用。
直到今天,硝化棉火药也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军事炸药。可又有谁想到, 它们竟是在申拜恩固执己见,试图证明自己的错误论点时,在那些设计奇异的实验中发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