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与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意义与作用

马赫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地强调“教无定法” 而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不少教师对整个课时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在学习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时,也往往偏重于他们的教学艺术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科学内涵,只重视局部的、形式上的学习模仿。有相当一部分教帅的课至今还未上“格”,违背教学规律的蛮干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教育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事实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性是附丽于教学的科学性的,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现依靠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首先,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系统论告诉我们, 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都不是组合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而应当着眼于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便是结构。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个性或优势:或知识渊博,旁证博引;或擅长表达,口若悬河;或教风严谨,精雕细刻;或精于启发,循循善诱;或工于点拨,画龙点睛⋯⋯,但这些都是“局部”的优势,要想上出高效率的课,必须依靠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总是结构合理、板眼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衔接自然、起伏和谐、技巧娴熟、语言精湛,使人如坐春风、如临大海,美不胜收、乐而忘返,使课堂教学进入理想境界。我们若细细品味一下这些课,就不难发现,虽然他们的课千姿百态,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他们的课总有个“谱”,有个“模式”,即遵循教学目标和规律的要求, 包括教学原则、形式、方法等在内的一种教学结构格式。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课堂结构的合理和教学艺术的精湛。

其次,优化的课堂结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事实上,系统的结沟决定着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结构和功能总是相互制约的,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课堂结构之中, 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教师一味强调“发挥讲的优势”,课上一讲到底的课堂结构很不合理,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境地,在这种单调沉闷的课堂结构的禁锢之下,不要很多时间,一个生气勃勃的班级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有些老师则不然,他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注重课堂结构的优

化,引导得法、点拨有方,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原来死气沉沉的班级在这合理的课堂结构中也变得生气勃勃,学生的智能也在“活”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

再次,抓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也就抓住了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同时,它必然会带动其它方面的改革。因为,整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过程的时间结构的统一。它不是线型的而是立体的;它不是单一的“环节”或“过程”,而是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到许多教育教学因素的复杂结构。任何课堂结构都可以把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师、学生、设备、环境统统组装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体,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的。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然会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因素的变革。

由此可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是革除陈腐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