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教学法

反馈教学从 1984 年设计,1985 年开始试验,经过了准备实验、重复实验和大面积实验几个阶段。近十年来,全国已有二十个省市、一万多个教学班在从事这项教法实验。全国成立了反馈教学法研究会,出版了反馈教学法专著《反馈教学法论文集》、《反馈教学法教案》(1~6 年级共 6 本)。

  1. 基本原理

反馈教学法是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根据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三论的原理,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法是以信息反馈为主线,把自学研讨贯穿始终,它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使课堂信息由“单向传递”变成了“双向传递”,即学生把自己学习的成果通过各种渠道输送出去,然后收回外界对它的评议,以检验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从而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调节和改进。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边创造,再将所掌握的知识输出。输出的目的在于对学习进行检验、调节、选择、控制,从而利用反馈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1. 三段六步程序

反馈教学法的程序:按照信息论的观点,知识也是一种“信息”,对这对“信息”靠教师一次简单的输入是不能真正掌握的,往往需要两次、三次, 甚至多次的反复,每次反复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提炼和升华,这种反复提炼的过程就是反馈过程,对此我们称之为“反馈教学法的程序”。

反馈教学法的结构:一般指的是以下两条通道:

①一条是反馈给教师的叫客观反馈,这种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所谓正反馈指的是这样的信息:学生作业正确,听课时聚精会神,讨论时积极热烈,答问流畅自如等,这样就会使教师增强控制和主导作用。反之, 若学生学习效果差,错误大,听课时无精打彩,或死气沉沉,这样就会导致教师的控制作用降低,主导作用减弱,这样的信息称之为负反馈。

②另一条是反馈给学生自己的叫自我反馈。若学生理解了学习的内容, 掌握了公式、法则的推导和应用,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作业正确迅速, 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这样就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掌握了课堂教学中的反馈结构,师生双方就可以依据反馈信息调整教与学的活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种结构大致是如下三个过程(参看下页图):

  1. 导入新课——第一次集中反馈做好铺垫。新课的导入主要是考虑如何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为迁移而教”。因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若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就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

在导入方式上,有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入手、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导入、也有通过问答或练习等方式导入。从导入的过程上来看,一般分为两步:①出示基本概念复习题,让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基本概念和与概念有关的基本练习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学生情况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反馈教学法 - 图1

②学习尝试题,尝试题是为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

这两步进行后,便可掌握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获得第一次反馈信息,进行教学的控制和调整。

  1. 学习探索过程—一第二次反馈做好迁移。导入新课后及时出示讨论题,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联想,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课本、实验、观察、思考、认真探索,最后通过讨论研究掌握新知识。这一段一般是按两步进行教学的:

①进行新知识范围的尝试题的练习;

②阅读课本和讨论。

通过讨论研究,进行第二次知识反馈。教师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逐步应用情况,及时小结,进行第二次调控。第二次反馈成功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善于设问,造成师生双方在知识的重点区域展开讨论,反复研究,以获新知。

  1. 巩固加深过程——第三次反馈深化知识。通过想一想、摆一摆、猜一猜、填一填、算一算等活动,达到深化新知的目的。在活动中教师获取信息,并利用小结,及时调控。这就是第三次反馈,目的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深度,培养智能。
  1. 课堂结构特征与控制

注入式教学,教师热衷于单向信息传递,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学科信息,学生则注力于单一的听讲,师生间缺乏相互间的信息反馈。反馈教学法则不同,特别重视反馈信息。

反馈教学法的课堂结构具有反馈的层次性、反馈的评价性、反馈的效益性、反馈的多样性。

  1. 反馈的层次性。反馈教学法规定一节课至少三次集中性反馈,这三次反馈在层次上逐步加深。

反馈教学法的三段六步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每一步都制约和影响其它各步教学活动,而且在其它活动作用下,对整体结构产生影响,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表现出高度的整体特征。另外这六步之间,以一定的联结方式和运动层次组合成一个教学结构统一体, 以整体性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馈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功能。

从信息的角度讲,教学是一种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信息,促

进人的有效发展的活动。因此所谓教学方法,也是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反馈和调节各种信息的手段。教学方法主要是依靠运用信息来发挥自己的功能。反馈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的三段六步,是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反馈教学法的几次集中反馈,体现了层次性和有序性,每次反馈不是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第一次集中反馈是为新课做好铺垫,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路架桥;第二次集中反馈是为新课做好迁移,让学生利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第三次集中反馈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 使学生学到新知识、巩固新知识,通过综合练习达到深化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1. 反馈的评价性。反馈教学法,它既为教师提供调整教学的信息,又为学生提供调整学习的信息。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再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改进学法。

对反馈评价应特别注意三点:

一要及时。一般说延缓评价会降低效益。

二是准确。对不同的意见,尤其是模棱两可的意见,要给予准确的评价。如果不置可否,或评语含混其词,如“都正确”、“都不对”,就会失去评价作用,或者给学生错误信息,影响学习效益。

三要有重点。对来自重点内容方面的反馈要多加评价,反之则精简评价, 切勿纠缠,分散精力。

  1. 反馈的效益性。过去提问只抽优等生,不抽差等生,只让少数人参与反馈,大多数被搁置一边,这样得来的反馈信息带有片面性。反馈教学法重视反馈信息的准确有效,反馈信息的量大面广。

  2. 反馈的多样性。反馈形式多种多样,学生的课堂学习中的反馈主要是智力型反馈,它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七种:

①完整性反馈。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除提供完全正确的答案外,还应该告诉学生有关他们出错的原因,这样就比简单的“是”或“不是”的效果好, 这样做能有效地促进概念的学习。

②即时性反馈。即通过当堂的提问或板演、讨论、争辩,复述作业,小结等形式及时进行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的成功,研究表明,即时性反馈比延时性反馈效果好。

③连续性反馈。在练习中加快反馈频率容易形成技能技巧,特别是在概念学习中,连续反馈比间歇性反馈效果好。

④肯定性反馈。就是输出客体对输出主体所输出的知识表示肯定的态度。如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用点头微笑表示理解;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正确,老师用肯定的手势、满意的表情、赞许的语言给予肯定,这都是属于肯定性反馈。

⑤补充性反馈。任何一个输出主体,输出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十分完整的, 这就需要通过反馈对原信息进行补充,这样的反馈即为补充性反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师生都要重视补充性的反馈,虚心听取双方意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使其观点正确,知识完备。

⑥启示性反馈。输出主体在输出过程中不断得到反馈,从而与主体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相融合,或者闪现灵感的火花,或者填补、接通原来未通的思路,使原本某个苦苦思索的问题得到答案,这样的反馈便是启示性反馈。

⑦争论性反馈。输出的主体在输出知识之后,从不同方面得到否定性、

商榷性的信息反馈叫做争论性反馈。争论性反馈对人们的知识结构起到优化作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争论,都能引起“智力激荡”,争论双方大脑神经细胞会处于兴奋状态。

矫正是反馈的忠实伴随者。反馈教学的三段六步教学活动中每次反馈后紧接着的就是矫正。如果有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而不让学生进行矫正学习,这样的反馈信息再多再准确也无价值。因为它无法实现学习目标。

矫正过程中应注意三点:

第一讲究方法。学生未学懂,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出在教学的知识上,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师的方法不妥。因此,在矫正时,要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通过用使学生易学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得到弥补。

第二依靠学生。要在教给矫正方法、建立有效的控制程序上下功夫,提高矫正的质量,避免流于形式。

第三要讲究效率。减少随意性,形成反馈和矫正过程的良性循环。应当把重点放在方法上,为了克服矫正过程的恶性循环,还必须重视前馈,做到防微杜渐。

总之,反馈教学能把教学系统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能密切注视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

  1. 反馈教学法的优点
  1. 有利于信息反馈和调控。学生彼此之间,师生之间,师生和教材教具之间形成多向教学信息联系,保证反馈信息的转换和畅通。

  2. 有利于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原有的本门学科信息,在大脑中通过程序编码,形成知识结构,把概念、原理、规律排列得井井有条,既使学科知识得到巩固,又可随时提取应用。这样不仅培养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开发了智力,同时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

  3. 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反馈教学法所强调的,不是研究教师如何去教,而是研究学生如何去学。它最基本的特点与要求,是把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4. 克服了思维定势。反馈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频繁及时的反馈与适当的矫正,避免误差的积累和前后误差的混合,克服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形成。

  5. 能顺利达到预定目标。大多数学生经过频繁及时的反馈—矫正后, 能顺利达到预定目标,不但提高了进一步学习的认识前提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6. 优化了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优化。

反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如下的区别:(见表)

类型

传统教学法

反馈教学法

目标 使学生获得已有的课本知识 培养学生自学探索的创造力

质量观

单一型

多维型

人才观

书生型

创造型

方法

教师

信息单向传递,反馈、矫正不及时,传授知识

(扶着走)

信息多向传递,及时反馈、矫正和调控,启发探索(放开手
学生 被动地学习(知识结构单一化),平面思维 主动地探索(知识结构多样化), 立体思维

特征表现

限于现有知识范围 超越现有知识范围
学会模仿,解决同类问题,教学异步、情感分离 勇于创造,解决不同性质问题、教学同步、情感共鸣

无实质性的进展,停留

于机械记忆、积累

有突破性的发现,开拓新的知识

领域

讲多练少(注入式) 精讲多练(启发式)
旧知识的简单重复 利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给学生奉献真理 教学生发现真理
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 引导学生做知识的探索者
学习负担过重 学习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