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视艺术是造型性与运动性相结合的艺术

影视艺术是在电影银幕或电视屏幕上造型,靠画面的运动使得影视形象“活”起来。因此,造型性与运动性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造型性是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美工、摄影(摄像)、导演总体构思中的造型艺术部分,乃至演员的外部造型等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在电影电视中都是通过画面反映出来的,因而电影电视的画面造型集中体现了电影、电视造型的美学特征。画面造型如同绘画、雕塑、摄影一样,既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又通过造型展现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画面造型性可以通过色彩、光线、构图等来表现。比如,苏联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就是依靠色彩来进行画面造型的:当一群沉浸在和平生活的幸福之中的年轻人,在灿烂的金秋中兴高采烈地尽情度假时,画面采用了高调彩色来表现这第一时空;当影片回顾过去那场残酷的战争时,表现人物的造型的画面采用涂了茶色的黑白片来表现这第二时空;当表现五位女战士对美好往事回忆的时候(即“过去之过去”时),画面采用了乳白色的高调摄影,爱情的画面用了全红的高色调, 产生一种过去时的生活氛围,以此来表现第三时空。画面外部造型的这种色调,不但能使观众迅速理解和适应这种时空的大幅度跳跃,而且具有深刻的

哲理内涵,通过特定的色调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又比如中国电影《绝响》,就是通过不同的用光,力图在造型上赋予每个时代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以增强表现力:表现 60 年代,是运用了清新、柔和的直射光,而

表现 70 年代,则是运用了阴沉沉的散射光,大反差的表现昏暗、压抑等等。再如,在画面构图上,《早春二月》采用的是和谐、均衡、富有美感的画面构图,很好地表现了世外桃源式的江南小镇的风貌。

电影、电视有人称之为“活动的绘画”。运动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正是它区别于绘画、雕塑等其它造型艺术的根本所在。因此,连续的运动是电影电视的又一美学特征。影视的运动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它包括客体的运动,即拍摄对象的运动;也包括主体的运动,即摄影机(摄像机)的运动;还包括主客体的复合运动,即影片中人物所看到的运动:更包括蒙太奇剪辑组接的运动,将两个静止的画面衔接起来,造成时空的自由跳跃。这些运动的复杂组合形成影视中连续不断的多动形式的运动,构成了影视迥异于其它艺术的美学特征。

当然,造型性与运动性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造型性更多地注意了每一个画面本身;运动性则更多地关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联系。同时, 造型性又不能脱离运动,画面造型的叙事、抒情、传神,情节的发展等等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得以实现;而运动性如果离开了造型性,就无法达到运动的目的,运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