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彭德怀:宁可丢掉装备,也要把周副主席抬出草地
1935 年 6 月 18 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懋功(今四川小金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两大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十多万。毛泽东主张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促进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张国秦反对向北发展,认为川北一带地形、给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主张集中兵力西进青海、新疆或南下。
为决定红军的战略行动,中共中央政治局于 6 月 26 日在两河口开会,决定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会
议还否定了张国秦提出的向川康发展的主张。张国焘表面上接受了会议的决定。
中共中央为维护一、四方面军的团结,任命张国煮为红军总政委。其后, 一方面军的一、三、五军团改为一、三、五军,九军团改为三十二军。
8 月 3 日,红军总部制定进军甘南的“夏(河)洮(河)战役”计划, 决定一、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左右两路军北上。左路军(由四方面军的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和一方面军三军、三十二军组成)从马塘、卓克基出发, 向阿坝地区开进。右路军(由一方面军的一军、三军和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组成)从毛儿盖地区出发,进入草地,向班佑、巴西前进。
就在这时,与毛泽东、王稼祥一起指挥红军、并有最后决定权的周恩来完全病倒了。但他仍然勇挑重担,随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殿后,由于连续发高烧,转为肝脓肿,身体非常虚弱。莫说过草地,就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行军也不行了。
在当时,周恩来、毛泽东就是全军的主心骨,周恩来的健康和安全无疑是全军的大事,大家焦急万分,彭德怀也深感责任重大,他苦思一阵,断然说:
“抬!”
当时,中央三人军事领导小组的成员王稼祥也在重病中,也在红三军团, 彭德怀深知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抬”并不是容易的。他把上任不久的红三军团参谋长肖劲光找来,交代说:
“你具体负责,组织担架队,实在不行,宁可把装备丢掉一些,也要把周副主席、稼祥同志抬出草地。”
肖劲光马上从迫击炮连抽出几十人组成担架队,干部团团长陈赓虽然腿有残疾,但自告奋勇来当队长。陈赓把担架队编成几
个组,轮流抬着重病中的周恩来、王稼祥向草地进发。
川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气候恶劣,变化无常。夏秋雨季,草地泥泞滞水,行人忘而却步,许多地区渺无人烟。红军部队进入草地后,几乎天天下雨,连向导都难以寻找旧路的痕迹。谁一下小心陷入淤泥,就会为沼泽所吞噬。彭德怀和战士一样在队伍中行进,遇到危险路段, 他还要赶在队伍前头,指挥排除险情。
在这十分艰难的行军中,只要一有空隙,彭德怀就会来到担架队,看望周恩来和王稼祥,嘱咐陈赓他们一定要不借一切代价,把中央领导安全抬出草地。他十分严肃地对陈赓说:
“周副主席和稼祥同志,我可是交给你了,若有半点差错,我惟你是问。”
陈赓坚决他说。 “老总,请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
经过六天六夜草地的艰难行军,周恩来坐着彭德怀为他准备的担架,终于走出了长征中那段最为危险、最为困苦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