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现代散文《绿》,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创作于1924年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与《荷塘月色》合称为《散文二篇》。由于作者在当时入革命形势的鼓舞下,思想上勇于进取,所以,表现在《绿》中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与《荷塘月色》正好相反。

绿,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它给人进取的力量。作者着力描写了梅雨潭“绿”的醉人,“绿”的可爱,“绿”的奇异,使全文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从作者被“绿”招引、被“绿”陶醉而一步三叹地惊呼,到用“少妇”、“处女”来比喻,最后竟温柔地“拍着”、“抚摩着”、“吻着”、呼唤着这“女儿绿”,可见作者爱得真切,爱得执著。

这篇散文只有4个自然段。首段以对“绿”的惊讶、赞美之情点题,中间两段极力渲染“绿”的奇异、醉人、可爱,末段又与前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而精巧。另外,作者不惜笔墨,从不同角度用比拟、想象、比较、陪衬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既能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又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本文语言清秀隽永,字里行间满贮诗意,充分体现了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这篇散文可借鉴的地方很多:如写景文章如何立意,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地描写以及如何锤炼富有抒情性的语言等,这些方面都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