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廊的A

阿A是本地人,是村里最早开发廊的。其实那时不叫发廊,也就是理发店。当时村里的一个熟人在南方厂里打工,回家过年聊起来,说南方钱来得容易,阿A心动了,他看不起爹那一把剃刀走村窜岭的营生,就放下操练了几年的剃刀,到了南方。可是挣钱实在是不容易,阿A走了很多地方,找不到适合自己做的事。后来阿A凭着祖传的刀功,进了发廊打工,不但操起了剃刀,还学了用剪子、推子。挣了几个钱后,他琢磨着村里人多,爹老了,没人干理发这行,就回来在村里热闹所在开了家理发店,也打了个招牌叫纤纤理发店。那纤纤可是阿A在南方碰到的一个女孩,是他心中的偶像。

阿A的理发店开张后,生意还真的可以,因为这一带就他一家。

生意一好,就有人留心了。就在小A独家经营了近三年之后,阿B在他隔壁也开了家理发店,人家的招牌就打了两个大墨字——理发。

阿B也是本地人,熟人多,嘴又甜,他的店开张才三天,阿A就感觉到了压力。捏着比以往少了至少一半的票子,阿A心里有点疼。怎么办呢?

终于,危机意识让阿A作出了一个决定:学习去。阿A花了数目不小的一笔钱,到南方一所职业学校学习了三个月,见识了不少东西,还获得了一张烫金字的结业证书。

阿A回来之后,又一鼓作气,请人制作了一个正面是个大美女,里面还带灯泡的招牌,名字也改成了“纤纤发廊”,大门换成大城市流行的玻璃门,店子的设备全部更新,还请人专门制作了一个非常精致的架子,在最显眼的地方放那张证书。

规模上去了,档次上去了,可客人竟然几乎没有了。偶尔来个年轻人,也是匆匆剪个平头就走了,还怕人看见似的。更令阿A纳闷的是,有时那边等的人明明很多,可就是不到这边来。阿A想,是不是宣传不够啊?于是在不理发时和别人聊天都要说一句“我在南方学习的时候”。可还是没见到什么效果。阿A百思不解。

阿A问亲叔阿C。阿C说:“咱琢磨你咋越来越妖精了呢?不就推个平头,刮个光头吗?硬折腾得花里胡哨的,咱去了别扭!”

阿A脸红了。回去后就关了店门,一关就再也没有开过。

后来,村里有人说看见阿A又去了南方,先是打工,前几年,已经开了一家很大的发廊,名为“柔柔美发美容世界”——“柔柔”是阿A的妻子的名字。再后来,村里开始有人给阿A打工。再再后来,阿B和阿C也在外面开了自己的发廊。再再再后来,村里人开的发廊遍了南北。当然,还是阿A开的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