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建清华大学算学系

1926 年,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叶企孙先生的介绍下,熊庆来到北京清华学校算系任教授,后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清华学校改为大学)。

熊庆来在担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期间,亲自教授多门高深课程,并且自编讲义,其中高等算学分析讲义被选入大学丛书。

熊庆来在担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期间,清华大学算学系的教授还有郑桐荪,孙光远和杨武之。

郑桐荪,名之蕃。1887 年 6 月 12 日生于江苏吴江。1907 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数学系。1910 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又去哈佛大学深造一年。1911 年自美国经欧洲回国。1912 年起从事教学工作。曾在福建马尾海军学校、安庆安徽高等学校、上海南洋公学和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1920 年到北京清华学校任教。1926—1927 年还曾利用假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

杨武之,原名杨克纯。1896 年 4 月 14 日生于安徽合肥。1923 年,杨武之顺利通过安徽省公费留学考试,启程前往美国留学。他先到斯坦福大学读了三个学季的大学课程,获得了学士学位。

1924 年秋天,杨武之转往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已属美国一流水平,杨武之师从名家迪克森,研修代数和数论。

1926 年,杨武之以“双线性型的不变量”一文获得了硕士学位,两年之后又完成了博士论文“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成为中国学者因代数学研究而被授予博士学位第一人。

1928 年秋天,杨武之学成归国。先在厦门大学任教了一年,次年即被熊庆来聘为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

孙光远也是 1928 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因几何学研究而被授予博士学位的。

清华大学算学系还有唐培经、周鸿经两位教员。

叶企孙与熊庆来、郑桐荪、孙光远、杨武之等一批留学归来的年轻教授齐心合力,在清华大学开创了“教授治校”的新局面。

1929 年,清华大学成立了理学院,叶企孙提任院长。1930 年,熊庆来担任了清华大学理学院的代理院长。那时清华大学逐渐成为国内最高学府之一,理学院更为显赫,人才济济,如陈省身、庄圻泰、柯召、许宝騄等人。陈省身, 1911 年 10 月 28 日生于浙江嘉兴。 1930 年他从南开大学毕业

后考进清华大学理学院读研究生,随其导师孙光远教授攻读投影微分几何。 1934 年,陈省身从清华理学院毕业,毕业后通过杨武之教授帮助,去了

德国汉堡大学,从师于布拉施克(1885—1962)。当时,布拉施克是被熊庆来请来讲学,陈省身得以认识的。

庄圻泰,1909 年,3 月 13 日生于山东莒县。1927 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工程系学习,一年后又转到算学系。因为他善于自学和深入思考,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1932 年庄圻泰大学毕业,在没和老师们商量的情况下,他便选定“函数的极大和极小”作为毕业论文题目。这篇论文虽然内容并不深奥,但是颇为精彩,受到了熊庆来的称赞,熊庆来还把这篇论文推荐到清华大学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柯召,1910 年 4 月 12 日生于浙江温岭。1931 年通过考试从厦门大学数学系转学到清华大学算学系。

1933 年,柯召以优异的成绩在清华大学算学系毕业。毕业后应天津南开大学算学系主任姜立夫(1890—1978)的邀请,到南开大学当助教。

许宝騄和柯召同一年毕业,当时清华大学淘汰率很高,算学系这年毕业时仅有柯召和许宝騄两个人。

1929 年的一天,熊庆来在他的办公室里,随手翻阅着一本当时上海发行的《科学》杂志,他看到了一篇关于数学的文章,题目是《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熊庆来知道,苏家驹是当时一个大学的数学教授,他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谈到了代数五次方程的解法,现在有人来否定他的结论, 熊庆来到觉得值得一读。

熊庆来越读越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好,推导的正确,他在文章标题下面找到了署名——华罗庚,没听说过这个人,他是不是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呢? 问问归国留学生联合会吧,也许他们知道这个人。

归国留学生联合会也从来没听说华罗庚这个人,熊庆来很是遗憾。这件事恰巧被唐培经知道了,他是江苏人,跑来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是金坛学校的事务员,只念过初中,后来就失学了。

熊庆来听了很有感触,一个只念过初中的事务员,能够写出这样好的数学论文,看来这是一个人才呀!

熊庆来决定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他给华罗庚写了一封信,让华罗庚寄一张相片来,以便派人在车站接他。

唐培经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终于在北京火车站接到了华罗庚。

熊庆来看到,站在他面前的华罗庚长着一头蓬乱的头发,拖着一条残疾的左腿(他因得伤寒而致残),面孔有些稚气,好象还带点痴呆,但是,看起来他又是一个有“内秀”的青年人。

熊庆来和这个残疾青年谈了起来,真是越谈越喜欢。可是他没有大学文凭,不能上讲台,先让他当助理员吧,分管整理资料、收发文件、代领文具、绘制图表这些工作,工作之余,可以让他去听课,也可以到图书馆看书。

熊庆来想尽办法给华罗庚创造一些学习的条件,并亲自指导他的自学。华罗庚在学习上遇到了疑难之处,熊庆来往往是借给他几本书,使他从书本中去获得理论,然后启发他经过独立思考,去解决自己的疑难。熊庆来也经常出一些难题考他,锻炼他的思维,华罗庚也很顽强,为了解决一些难题, 常常是几个通宵不眠。半年还不到,华罗庚可以和高年级的学生、研究生坐在一起听课了。

熊庆来在新学期开始时,安排华罗庚去听他的解析数论课,这门课比高等数学分析更复杂,他要激起华罗庚更高的学习热情,让他迎着困难勇敢地向前冲击。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华罗庚旁听了数学专业的全部课程,已经能用英文来写数学论文,三篇论文在国外的刊物发表后,引起国外数学家的重视,这在清华是创纪录的。

熊庆来和叶企孙全力推荐和争取让华罗庚当清华大学的正式教员,当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华罗庚被破格任命为数学系助教时,熊庆来已来到了法国巴黎进行研究工作。不久,华罗庚又被晋升为讲师。

熊庆来回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看望华罗庚向他表示祝贺,使华罗庚感到无比的激动。

华罗庚在熊庆来的关怀下,开始集中研究数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打响了现代数学前沿阵地上的第一枪。熊庆来推荐华罗庚为访问学者,于是, 华罗庚登上了北去的列车,横穿西伯利亚,跨越英吉利海峡,到英国学术圣地剑桥大学,拜理论数学教授哈代(1877—1947)为师,从此,在攀登数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又出现了一个成就卓著的中国学者。

熊庆来在清华大学任教五年,在这五年中,他主要的精力都用于教学和应付一些无法推托的行政工作,他总想做些研究工作,在学术上打开一条适当的途径,但实在是力不从心,无法实现,为此给他留下的只能是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