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告别家乡

熊庆来,字迪之,1893 年 10 月 20 日生于云南省弥勒县竹园坝的息宰村。熊庆来的祖父叫做熊凤翔,家产很丰厚。

熊庆来的父亲叫熊国栋,曾先后任云南省巧家县和赵州府主管教育的学官。

熊庆来 3 岁的时候,父母就按照当地的风俗,给他定了婚。这个女孩叫姜菊缘,和熊庆来同岁。

熊庆来幼年的时候,非常喜欢听附近的一个摆渡老人讲故事。有一次, 这位老人给熊庆来讲了一个息宰村村名来历的故事。

原来,息宰村这个六七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却有着汉、傣等几个民族, 不知是哪一年,村里来了一个黄头发、蓝眼珠的洋人。这个洋人和村里一个少数民族的小伙子混熟了,他就趁着村里的少数民族和汉族闹矛盾的机会, 挑拨这个小伙子去杀汉人。于是,民族间的一场仇杀开始了,小小的村子里杀声四起,很多人在争斗中命丧黄泉。这个少数民族的小伙子也受了重伤, 血的教训使他恍然大悟,他主动说服族人和汉人重新和好,为了使全村人记住这个教训,他们把村名改为息宰村。

这个故事给年幼的熊庆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他的家乡产生了一种深厚的热爱之情。

熊庆来 7 岁的时候,父母送他到村塾中接受启蒙教育。

1906 年,父母把熊庆来带到了他在赵州府的任所。熊庆来和父亲住到了一起,父亲又给他请了庄从礼、赵凤韶两位家庭教师,给他教授法语、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知识。熊庆来在这里受到了一些新思想的熏陶,了解了很多民众的疾苦。

1902、1903 年时,清政府颁布了“学堂章程”,开始有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学制,云南也和全国一样,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其中,云南高等学堂是云南一所有名的学堂。

1907 年,熊庆来到了昆明,先是考取了云南方言学堂,后来又考入了云南高等学堂预科。

1909 年,熊庆来升入了本科。这一年,他和姜菊缘成婚了,双喜临门, 熊庆来从此学习更加努力,除了学习本科之外,他还在英、法文专修科学习。不论是本科,还是外语,他的成绩都非常优异。

熊庆来不仅是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也无时无刻地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时云南人民正在开展回收云南七府矿产开采权运动,熊庆来也怀着满腔的热血参加了这场运动。但是,在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之下,爱国有罪,卖国有功,熊庆来竟然因为参加爱国运动被学校给以记过处分。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了,这是民族产阶级领导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民主革命。革命的浪潮很快也席卷到云南,熊庆来在听到革命爆发的消息后,主动剪掉了头上的辫子,以表示和反动的清王朝彻底革命。

革命的浪潮过去了,熊庆来发现,除了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其它的很多事情,还是和过去没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在昆明的街头,仍然有很多的耀武扬威的法国大兵。

有一天,熊庆来在街上看到很多法国兵走来跑去,他们手里拿着的都不是武器,而是很多测量用的仪器,他们要去做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熊庆来

的注意。

熊庆来经过打听,知道了法国人要去修铁路,法国兵是要对铁路经过的沿线去进行测量。法国人要在中国修铁路的问题更加引起了他的深思。熊庆来想,我们中国是太贫、太弱了,中国人不能在自己的国土上修铁路,却让外国人来修,铁路修好了,他们掠夺中国的财富就更方便了,看来,要想使我们中国强大起来,非得努力学好科学技术不可,从此,熊庆来在学习中就更加努力了。

1913 年,熊庆来又是一个双喜临门的年头。一喜,是他的长子熊秉信出生了;一喜,是他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出国留学生。

熊庆来满怀喜悦的心情从昆明回到息宰村,向全家人报告了这个意想不到的喜讯。

熊庆来的家中是一个旧式的大家庭,有祖母、叔伯、父母和弟妹。熊庆来向全家人宣布了这个消息之后,没想到伯父竟不同意他去留学。

正在熊庆来感到有点为难的时候,没想到他的祖母竟然支持他去留学, 这使熊庆来又感到了希望。

熊庆来回到自己的房子里,见到了妻子姜菊缘。

姜菊缘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结婚以来,熊庆来一直在外面读书,在这个大家庭里,这个弱小的少妇,凭着她的聪颖,周旋于祖母、叔伯、父母的弟妹之间,深得大家的赞许。

姜菊缘一边服侍熊庆来洗脸,一边发自内心地对熊庆来说:“放心的走吧,家里的事不必挂念,我去说说,伯父会同意的,再说他也会听祖母的话。只要你用心读书,学得本事回来,大家都会高兴。”

妻子的话,使熊庆来很感动,他好像第一次发现他的妻子,长得是这样的俊美。

20 岁的熊庆来,为实现他的愿望,怀着科学救国的热忱,带着亲人深切的希望,告别了故乡,踏上了飘洋过海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