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归去来兮

1957 年 6 月,北京南苑机场。

熊庆来在服务员的搀扶下,走出了机仓。

一个月以后的一天下午,中关村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礼堂。熊庆来正在欢迎他归国的大会上讲话:

“今日向科学进军,我得加入行列,更是兴奋,虽自知才拙,又为病累, 但想到大数学家普汪卡烈说的几句话,终觉不敢暴弃,他大概这样说:‘科学上的胜利,有如战争中的胜利,其取得往往需要多数人的力量,冲锋陷阵的得有人,擂鼓鸣金的也不可少。’现在国家期待的是一个大的胜利,所有的力量都得用出,都会有作用,在这意义下,我也应当尽我所有的力量。因此我毅然应召返国,并诚恳表示,我愿将我的一点心得献给下一代的同志, 我愿在社会主义的光芒中尽瘁于祖国的学术建设事业!”

熊庆来在一阵激烈的掌声之后又接着说: “数学研究所工作同仁已成为一个争取刚才所说的大胜利的队伍,阵容

整肃,人人精神焕发,跃跃欲试,又有个勇猛名将华罗庚同志带队,已有的表现不必说,将来的胜利自不待筮卜。我得参加这样一个队伍,纵不能上前冲锋,在后擂鼓也是十分荣幸的⋯⋯”。

在热烈的掌声中,华罗庚所长,紧紧地握住了熊老师的手。

熊庆来到数学所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函数论研究室主任、所务委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熊庆来的工作和他的高血压病产生了不能调和的矛盾;他本来写字就慢,现在改用左手,当然也就更慢了,然而,他说:

“你用两个钟点写完的东西,我用四个钟点总可以赶上你;你 10 点钟睡

觉,我 12 点再睡有什么不行!笨鸟只要先飞一样可以成功!这里的关键是毅力。”

家中的书房,成了熊庆来的办公室,他每天都要坚持 10 个以上小时的工作。

清晨,熊师母把一杯热好的牛奶送到他的书桌上。1 小时过去了,师母再去看,牛奶依然放在那里,只是放凉了,只好端去再热。喝一杯牛奶用不了 1 分钟,难道熊老连这 1 分钟的空隙也没有吗?是的,没有。因为在那纷繁的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是绝不允许牛奶之类插入的。

晚上,熊老上厕所,师母总是坐在外面守候,因为熊老不只一次昏倒在马桶上。每次昏倒,师母赶快把住在楼上的医生请下来,医生望着血压计上指标又上升到 220,只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一个隆冬的晚上,夜深了,屋里冷了下来,因为一过 10 点暖气就停了。熊老睡在被窝里,嘴里叨念着他的那些公式,手在被子上划来划去。师母也躺下了,装出生气的样子说:“你睡不睡,我要关灯了!”

熊老仍在进行他的“演算”,师母只好长叹一声,翻过身去。熊老兴奋地坐了起来:

“哦,⋯⋯对!就错在这里!”

师母也赶快坐了起来,随手拿过一件毛衣,披在熊老的肩上,说:“什么错了?大惊小怪的!”

“论文里,写错了一个字母,必须马上改正!”

“咳,明天再改吧!” “不行!,一定要现在改!” “好,我去替你改。” “不行,你不懂。” “天这样冷,要感冒的!” “不要紧,请你赶快帮我穿衣服!” “唉⋯⋯”

师母只好帮助他穿好衣服,自己也穿好,然后扶着他向书房走去。

熊庆来在回国以后的七年中,先后在《科学记录》、《中国科学》以及

《数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了近 20 篇具有世界水平的论文。其中有 3 篇是应约专为外国数学期刊撰写的,一篇刊于罗马尼亚的《数学汇刊》;两篇载于法国的《数学学报》,这其中的一篇是法国的维腊院士特邀熊老为巴黎大学数学教授戈尼野院士工作 50 周年纪念而写的。

1962 年起,熊庆来与北京高校的同行组织了函数讨论班。

这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每两周举行一次的函数讨论会,照例在熊庆来家的大客厅里准时开始了。他教授的研究生杨乐,站在一块很大的玻璃黑板前,宣读他的学术论文,还不时地在黑板上进行公式的推导,有时又讲起了流利的法语。

熊庆来和其他讨论会的成员都在仔细听着。

杨乐报告完了,他放下讲稿掏出手绢,擦了擦手上的粉笔灰说:“这个工作是在熊老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如果说它还有些意义的话,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熊庆来教授。”说着,他走过来,紧紧握住熊老的手,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范会国教授站起来说:“大家安静了,请熊老讲话!” 熊庆来兴致勃勃地向大家点头说:

“关于杨乐的报告,将在下一期《数学学报》上发表,大家可以再看一看,对这个报告有什么看法,我们准备在下次的集会上集体讨论,所以我现在就不准备多说了。不过我想说几句弦外之音,不知是否允许?”

熊庆来幽默地看了看今天的执行主席。

范会国教授说:“当然可以喽!”大家都笑了。熊庆来说:

“函数讨论会自成立之日至今已有三个冬春,我们的活动从未间断,论其收益大家都有同感自不必说,最使我感动的还是通过这种学术活动,使我看到了我们年轻的数学家已经成长起来,在各个领域都显示出他们非凡的才能,看到这一代新秀,我感到万分欣慰,这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呀,我即兴赋诗一首,以表我的欣喜之情:

带来时雨是东风,成长专才春笋同; 科学莫嗟还落后,百花将见万枝红。

这首诗,是老一辈科学家对我们国家,对我们民族,充满希望的向往! 熊庆来已经为“百花将见万枝红”的到来而擂起了催春的战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