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

电影服装师的工作十分辛苦。1951 年,美国拍摄《向何处去》一共动用了 3.2 万套服装;1970 年,前苏联和意大利合拍《滑铁卢之战》,全片需要

2.9 万套服装;1963 年,美国拍《埃及艳后》也使用了 2.6 万套服装。这许多服装,不要说设计、制做,光是整理和搬运,也要倾尽心力,做服装设计最怕遇上大型战争片,如《桂河大桥》《雷马根之桥》《最长的一日》等等, 为了达到交战双方军服的逼真效果,他们要对军装进行艺术处理,要“作旧”, 让它们表面的色泽消褪,出现磨损,像旧军装。还要“作血渍”,即用大量红颜色在军装上点染涂画,作出鲜血滴淌过的痕迹。这些工作都是由美工师、服装师和其他有关人员一齐动手,才加工成那成千上万的衣服和鞋帽。

与昂贵的影片时装相比较,生活装有时也造价惊人,如《某夫人》中女主角的黑貂皮大衣,价值达 5 万美元;《乱》中一件服装的租借费也高达五六千万日元。当然有很多演员就穿自己平时的衣服上镜,但无论是高价特制的服装,还是日常服装,都须服从影片情节的需要,都要为影片的真实服务,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服装师的才能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