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演员

电影演员在观众看来是最具有魅力的了。

早期的纪录影片中出现的都是群众演员,导演们反对用舞台剧的手法,使用演员拍摄,而酷爱舞台剧的导演则专门使用话剧、哑剧等舞台剧演员。无声片的限制,使这些演员注重表演动作的夸张,对面部表情却极不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导演给演员表演也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特别是由

于悲剧片和喜剧片受到观众的青睐,喜剧明星和悲剧明星最先被制造出来。林戴、卓别林以及范朋克·璧克馥、哈特、范伦铁诺等主演的影片被当作最有商业价值的影片而广为传播,名声也远远超过导演和摄影师。但是,他们那时的表演还没有超越哑剧表演的范畴。评论界认为:他们只能传达角色最基本的情绪。

有声片的出现,使电影表演逐渐有了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可能。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表演开始向生动、自然、注重细节、表演细腻化方面发展,但也不是无可挑剔的。以好莱坞涌现出的明星为例,个性表演的魅力也无法掩盖他们对不同角色处理雷同化的弊病。如克拉克·盖博的不变的微笑, 斯宾塞·屈赛贯用的头部低垂,黛维丝的令人亲切的手势,不管他们扮演什么角色,都一概如是。在《巴斯德传》和《左拉传》里,影星保罗·茂尼也是用完全相同的方法饰演不同的主人公的。这或许是戏剧表演带给这些演员的负作用。然而,无情的特写镜头,先进的摄影机、透镜和录音设备,要求电影演员应该采取非舞台化、非戏剧式的新观念进行表演了。

50 年代,许多影星如劳伦斯·奥立弗、拉尔夫·理查森、迈克·雷德格莱夫、亚历克·吉尼斯、特雷弗·霍华德、詹姆斯·梅森等等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奥立弗在《蝴蝶梦》里,梅森在《虎口余生》里,理查森在《坍塌的偶像》里的表演都有相当的变化,其艺术表现力大大地丰富了。

我们知道电影演员一般来源于舞台(此乃戏剧化表演的需求)和普通人

(真实化表演的需求)。导演对演员的不同要求,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观念。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电影工作者一直在寻求更具有真实性的表演,带给世界影坛不少活力。正是电影观念的不断更新发展,促成电影表演从戏剧表演的美学范畴划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在表演艺术上众望所归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是《克莱默夫妇》《走出

非洲》《索菲的选择》《西尔克伍德》《廊桥遗梦》等一系列名片的女主角。她在英国名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饰演两个角色:其一,女主人公莎拉,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其二,扮演莎拉的女演员。斯特里普的表演很好地诠释了演员在生活中的自我和在角色中的自我的双重属性。她实际上还用自身的形体、情感和智慧,说明了一个电影表演艺术家应当具备的更深内涵。这位优秀的当代女明星,因在《克莱默夫妇》中的出色表演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又因主演《索菲的选择》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曾与斯特里普联袂演出《克莱默夫妇》的达斯廷·霍夫曼,也是当今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他在《毕业生》《雨人》里,都有上乘的表演。斯特里普、霍夫曼、施奈德、马龙·白兰度等一批电影表演艺术家开创了生活化表演的时代。

电影演员的队伍里,有些利用自身具有的特殊外型条件来饰演角色的, 被称为特型演员。如美国的劳莱、哈台、古德曼等。另外还有一些专门代替某些演员来完成具有特殊技能或危险高难动作的替身演员。如代替表演杂技、马术、跳车,代替完成角色的舞蹈、弹奏、绘画的片断等等。替身演员也分职业的和非职业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是世界表演艺术理论的鼻祖。俄罗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生导演和担任艺术指导的话剧、歌剧有 120 部,自己也扮演过许多角色,在继承和发展俄罗斯和欧洲体验派艺术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著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书。身为德国戏剧家、诗人的布莱希特,以“史诗戏剧”理论和“间离效果”的表演方法来指导舞台实践,对世界各国的电影导演和演员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他著有《戏剧小工具篇》和《表演艺术新技巧》。今天,无论是戏剧演员,还是电影、电视演员全都是在他们的表演理论基础上,总结自我和突破局限的。此外,每个极具个性的电影导演,也会与他们常常合作的演员, 形成默契,并指导和影响着演员表演风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