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供电可靠性

电力系统从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电线路到电力用户,有成千上万的设备及其控制和保护装置,它们分布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地区,都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故障或事故,影响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和对用户的正常供电。

各种故障和事故造成的用户停电,会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一般说来会造成产量下降,质量降低,严重时会造成设备损坏。例如,高炉停电超过 30min,铁水就要凝固,造成重大损失。停电也可威胁人身安全。例如煤矿矿井停电,使风机停转,井下风量不足,空气瓦斯过高,引起窒息的人身事故。停电会给社会造成经济损失。

供电可靠性是供电的重要指标。它用用户平均停电频率(CAIFI,次

/年)和用户平均停电累计时间(CAIDI,min/年)以及全部用户平均供电时间占全年时间的百分数来表示,即

CAIFI=用户停电总次数/停电用户总数CAIDI=用户停电累计时间总和/停电用户总数

提高供电可靠性可减少停电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同时它意味着增加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因此,要从这两方面考虑经济合理的供电可靠性指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供电可靠性指标应有所不同。美国和加拿大的供电可靠性指标一般为:用户平均年停电 0.1~0.5 次(即为2~10 年停电一次),全年累计停电时间为 10~120min,即供电可靠性为 99.98%以上。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供电可靠性与发电、供电和线路可靠性, 电网结构和变电站主接线可靠性,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电力系统备用容量和运行方式等都有关系。因此,从电力系统规划到运行都要重视供电可靠性的提高。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下面仅

介绍与供电直接相关的几项措施:

  1. 合理配置继电保护装置,包括高低压用电设备的熔丝保护及保护整定值的配合。当电气设备发生事故时,用保护装置迅速切断故障, 使事故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

  2. 采用安全自动装置。例如,在变电站装设低频率自动减负荷装置,当系统频率降低到一定数值时,自动断开某些配电线路的断路器, 切除部分不重要负荷,使电力系统出力与用电负荷平衡,频率迅速恢复正常,以确保重要用户的连续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的自动装置还有高压线路的自动重合闸、自动解列装置、按功率或电压稳定极限的自动切负荷装置等等。

  3. 提高供电设备的可靠性,首先要选用高度可靠的供电设备,其次要做好供电设备的维护工作,防止各种可能的误操作。

对于电气设备维修,我国长期实行“定期计划维修”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将时间周期作为设备维修的基础,只要到了计划维修的时间周期,在无特殊情况下都必须进行设备大修或小修。这种维修制度对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起到了预防为主的积极作用。随着电气检测技术的进步,以及在线诊断和计算机数据信息处理的发展,目前正在研究和推广“状态维修”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包括常规和在线监测)、数理统计和在线诊断等技术,对运行中的电力设备的实际状态、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作出是否需要进行检修的决定。它与“定期计划维修”的主要区别是,以实际运行状态取代固定的维修周期。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状态维修”制度比定期计划维修制度要优越,它不但可提高供电可靠性,而且有显著经济效益。

  1. 提高送电线路和变电站主接线的可靠性。向城市和工业地区供电的变电站进线应采用双回线,以不同的电源供电。重要的用户亦要采用双回线双电源供电。双回线供电与单回线供电相比,可靠性要高得多。

  2. 配(供)电管理系统。配电系统计算机监控和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提高供电可靠性,而且具有显著经济效益。过去十几年,我国对供电过程的计算机监控和信息管理有了很大发展。配(供)电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可分为不同的工作领域。在配电系统的各个不同领域正在发展不同程度的自动化。配电系统自动化发展总的趋势将是向着综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正在研究的配电管理系统(DMS),是在用于输电系统的能量管理系统(EM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它是一个以电力系统中的配电系统,直至用户为控制与管理对象,具备数据采集与监视(SCADA)、负荷控制与管理、自动绘制地图与设备管理、工作顺序管理和网络分析等功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