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以我血荐轩辕

1902 年 1 月,鲁迅在矿路学校毕业后不久,适逢江南督练分公所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鲁迅便和另外几个同学一道,被派往日本。

初到日本,鲁迅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文。在这两年中他经常思考,要拯救祖国, 就要进行革命,要革命,就要唤醒愚昧落后的群众。可是,怎样唤醒民众呢?他开始形容中国的“国民性”问题。他经常与中国同学们共聚一室,高歌“狂论”。鲁迅谈到历史上中国人的生命太不值钱,尤其是做异族

奴隶的时候,因而相对叹息。由于身在异国,刺激多端,他便深入地思考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并提出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研究,鲁迅一直孜孜不倦。他想从这里寻找民族落后的原因,探求改造“国民性” 的根本途径。鲁迅这时的思想,不同于当时许多资产阶级民主派狭隘的“排清情绪”, 他开始把祖国的前途、命运同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联系起来考察。

1903 年春,鲁迅不顾重重压力,毅然剪去了象征清王朝反动统治的辫子,写了《自题小像》一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荃星全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的大义是,祖国正深陷于风雨飘摇的灾难之中,我将爱国的衷情寄托寒星转告给祖国人民,可惜同胞们尚未觉醒,还不能理解。不论前途多么崎岖艰险,我决心把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献给祖国。这是一首光辉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首诗中,鲁迅充分表达他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祖国的伟大抱负。

鲁迅到日本留学的根本目的,是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学习、掌握为祖国服务的本

领。他学习勤奋,常常在自修室里用功到深夜,所以进步很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相当熟练地掌握了日语这一语言工具。

两年以后,鲁迅离开东京,来到日本北部一个偏僻的市镇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选择医学,本来是鲁迅预定的目标。早在南京求学时,他就从翻译过来的日本历史书上,知道了西方医学对日本政治改革曾起过很大作用。于是年轻的鲁迅决定投身医学。他当时想得很美好,以为学好医学,既可以救治像自己父亲那样被误的病人,又可以促进人民归于政治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中国的目的。

日本自 1967 年“明治维新”以来,提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使日本很快发展成为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统治者对外侵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鲁迅留学日本时,中日“甲午战争”已结束 10 年,但是, 在学校里,在军国主义教育的培养下,许多日本学生抱着狭隘的民族偏见,像鲁迅这样的中国留学生自然就受到一部分同学的歧视,侮辱无端地飞来。

第一年的学习成绩公布了,鲁迅由于平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还不错,但多数功课也只是及格而已,在同级 142 名中名列第 68

名,可以升级(有 30 人因总成绩不及格而留级)。但这就要遭到某些人的怀疑和妒忌了。一时间,学生中谣言四起,盛传上学年解剖学考试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让鲁迅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确实非常关心鲁迅的学习,他亲自翻阅、订正了鲁迅所抄的讲义,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义。但泄漏考试题目一事,纯粹是无中生有。在鲁迅和周围一些有正义感的同学的据理力争下,流言不攻自破。

这件事使鲁迅受到了深深的刺激,因为这不只是对他个人的侮辱。早在东京时,就有一串事情使他感到气愤:大阪博览会人类馆将中国人作为野蛮人种陈列,神田警察局解散了中国留学生成立的拒俄义勇队,成城学校联队教官侮辱中国留学生。⋯⋯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鲁迅暗自慨叹:“难道因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学生就是当然的低能儿么?分数在 60 分以上,就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吗?”

不久,新的打击接踵而来。

1905 年秋天,鲁迅已是医学专门学校二年级的学生。一天上细菌课,教师一面用电影显示着细菌的形状和活动情况,一面作着讲解。课程讲完了,但还没到下课的时间。

和往常一样,又加放了一点时事影片。那时日俄战争刚刚结束不久,时事画片多是些战争的镜头,每当日军胜利的场面出现时,课堂里便立刻欢呼起来。

对这种情况,鲁迅实在觉得庸俗而无聊。想不到,这一次却在画面上看到自己的中国同胞了:一个人被绑在中间,据说是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抓到了,要被砍头示众;在四周围看热闹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一个个体格健壮,却又都显出麻木不仁的样子来。

“万岁!”课堂里又像往日一样爆发出一阵阵喝彩声。对鲁迅来说,这欢呼是那么刺耳,在他心灵深处引起了剧烈的震动,以至把他继续学医的念头都轰毁了。被愤怒和痛苦折磨着的鲁迅,心情沉重地离开了教室。

严酷的现实,使鲁迅开始打破原来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学习西方医学来拯救祖国的幻想破灭了,迫使他寻求一条新的生活道路。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从那一回以后,他深深地感到学医并非一件最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在当时,他认为人生第一件紧要的事,是改变人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人们精神的是文艺,于是他想到要

提倡文艺运动。

不论是从事医学或文学,鲁迅所考虑的主要是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决定弃医从文,在鲁迅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06 年 3 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便离开仙台,前往东京。他决定不再正式进入学校,主要通过自修阅读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并撰写文章,从事文艺活动。

当时的日本东京,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活动的中心,1905 年,孙中山把原来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联合起来,组成了统一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大力宣传三民主义,号召推翻满清统治。

同盟会成立前后,鲁迅结识了许多革命派人物,如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鲁迅同他们保持了密切的交往。他的住处几乎每天下午都有朋友来访,畅谈彼此的志趣,交流革命活动情况。革命思想的熏陶,更激发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