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民族魂

1933 年以后,鲁迅的健康情况逐渐恶化,但他仍然支持着工作,用加紧工作来延长自己的生命。越到后来,他所写的文章也越多。他常常说:“与其不工作而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好,因为结果还是一样,多几年也是白白的。”在 1935 年除夕收编成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中,鲁迅对自己的作品曾经作过一个统计:“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写到这集子的最末一篇止,共历 18 年,单是杂感,约有 80

万字。后 9 年中所写,比前 9 年多两倍;而

这后 9 年中,近 3 年所写的字数,等于前 6 年。”

1935 年底,鲁迅的健康状况愈加恶化, 他年轻时曾就患了肺结核,以后又复发过几次,但都抵抗过来了。由于年纪渐大,体质也日见衰弱,长年累月又处在紧张的工作之

中,所以这次发病就显得很沉重。朋友们对此深感忧虑,劝他出国养病。但是,鲁迅仍然不愿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不愿离开正处在生死危急关头的祖国和人民。

1936 年 10 月 19 日凌晨 5 时,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鲁迅的逝世,犹如巨星陨落,震动了全中国、全世界。一个个追悼会在各大城市召开,无数篇悼文在报刊上发表,雪片似的唁电从全国各地、从世界各国拍来。

中共中央发出了《告全国同胞和世界人士书》,电文高度评价了鲁迅光辉的一生, 赞扬他“做了中华民族一切忠实儿女的模范,做了一个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文人的模范。”

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

10 月 22 日,上海各界群众不顾当局的重重阻挠,由 90 多个团体,6000 余人组成的送殡队伍,为鲁迅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队伍到达墓地后,先由蔡元培、宋庆龄等作了安葬演说,上海民众代表献上“民族魂”白地黑字旗一面,覆盖在棺墓之上。

鲁迅晚年,经常听到这样的呼声:或者希望他亲自动手写自传,或者表示愿意努力给他作一部传记,但鲁迅总是反对这样做。早在 1936 年 5 月初,鲁迅收到一封北

京来信,又提出了作传的要求,并建议由许广平撰写。鲁迅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明白告诉朋友们,于是 5 月 8 日写了一封回信。信不长,但感人至深。他说:“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 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据当时一般估计,全国人口为四万万),真将塞破图书馆。”他接着写到:“我有许多小小的想法和语言,时而随风而逝,固然似乎可惜, 但其实不过小事情而已。”

鲁迅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民族魂”, 这是中国人民对于他公正而崇高的评价。鲁迅创造的文化思想遗产,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郭沫若同志曾写过:“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这个赞词准确地反应了鲁迅在中国革命史、文化史中的崇高地位和伟大影响。是的,鲁迅不仅属于中国,而且是属于世界人民。鲁迅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根据粗略统计,鲁迅从 1907 年起到

1936 年的 30 年中,创作小说 3 本、散文 1

本、散文诗 1 本,共约 35 万字;杂文 16 本, 共约 650 多篇、135 万字;辑录、校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著作,已出版的共约 80 万字,还有一些尚待整理;翻译介绍俄、法、德、日等古典作家

的作品,和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芬兰、荷兰、西班牙等 10 多个国家的现代作家的作品,共计长篇中篇小说和童话 8 本,短篇论文 50 篇,共约 310 万字。

1938 年,《鲁迅全集》20 卷出版,收

录了鲁迅的全部作品近 1000 万字。鲁迅的作品被先后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 50 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都有广大的读者,充实了世界文学宝库。

毛泽东同志对鲁迅一生非凡业绩作出了全面的评价,他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周恩来称颂鲁迅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过渡时代的伟大桥梁”,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 鲁迅的一生,跨越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复杂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在复杂的局势中,他以满腔的爱国热忱,严于解剖自己,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从一个革命的民

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作为“五四”文化革命的先驱,鲁迅始

终关注着祖国的命运,重视改变国民愚弱的精神,改变旧思想和旧习惯,不管它们是多么顽固,多么难以改变。经过一次次血的教训,他逐渐认识到,所谓国民的劣根性,所谓旧思想、旧习惯,都是一定社会制度的产物,要彻底改变它们,唯有从根本上变革社会制度。因此,“唯有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鲁迅为了追求救国的真理,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他经历了千辛万苦,遭遇到种种挫折,积累了血的经验教训。在对各种各样外来思想的比较鉴别中,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鲁迅作为一个伟大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始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鲁迅后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战士,他的爱国思想是随时发展、有增无减的。在鲁迅的晚年,他把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和谐地统一到了一起。他既是一个坚贞不屈的无产阶级战士,又是一个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者。

毛泽东同志说过:“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 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

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鲁迅以自己一生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实现了自己在年轻时立下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誓言。鲁迅的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