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戎马书生”
18 岁那年,鲁迅来到南京,考取了江南
水师学堂的“试习生”。第二年春,又转到了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鲁迅在南京的几年间,中国历史经历了触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惨遭镇压,八国联军猖狂入侵,辛丑和约以更加骇人听闻的条款来掠夺中国的利益和主权。从这时起,鲁迅开始接触到一些进步思潮,也像他的前辈,那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一样,为了拯救祖国,开始了深刻的思索和热烈的追求。他想寻求的一种真理, 能够把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南京求学期间,鲁迅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英国赫胥黎所写的
《天演论》一书。这是一部宣传达尔文进化论的著作,曾在西方风行一时。1896 年,中国维新派著名思想家严复把它翻译过来,在天津出版的《国闻周报》上连载,后来又单印成书。
这是一本很不平凡的书,加上严复准确流畅的译文,和他借题发挥的、发人深省的一些“按语”,不能不引起每一个爱国者的深思和焦虑;一个古老而落后的国度,你过去是那么的辉煌,可今天你怎么如此老态龙钟呢?
鲁迅接受了进化论中发展变化的辩证
因素,在政治上要求社会变革;在思想上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的” 的观点,大大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鲁迅自称“戎马书生”,喜欢练习骑马, 常常从马上摔下,弄得皮破血流,还是继续苦练,“落马一次,即增长一次进步。”终于练就了良好的骑术,甚至敢于和精于骑射的旗人子弟竞赛。
鲁迅有一方篆体印章,刻着“戎马书生”4 个字。此外,还有两个图章,一个叫“文章误我”,另一个叫‘戛剑生’,意思是“以前读古书,做古文,耽误了我的青春, 现在我要‘戛’的一声拔出剑来参加战斗了。”爱国的热情在胸中激荡,这时的鲁迅, 俨然是一个“投笔从戎”、“捐躯杀敌”的热血青年。
鲁迅知道,要报效祖国,光有强健的身体、坚强的体魄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他学习非常认真,各门成绩优异,曾获得了全班唯一的金质奖章。他注意搜集国外关于中国地质和矿产的著述,又翻阅了各地的方志,将地质情况和矿藏分布, 逐一记录下来。
在矿路学堂实习时,煤矿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他在不断地思考着:国家固然需要科学,需要更丰富更充实的科学技能,但在这之外,难道就不需要些
别的东西吗?这些东西是什么呢?
接踵而来的内忧外患,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变法维新的不断失败,这一切无不强烈地冲击着鲁迅。中国向何处去?个人要为此贡献些什么?这是当时许许多多爱国志士所苦苦思索的问题。鲁迅接触了许多介绍西方先进思想的著作,开始形成了一种想法: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从“新学”中受到新的教育的鲁迅,又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爱国图强的思想,他不会去走前人走不通的老路了,他决心到国外去,继续寻求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