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共产党人最可信赖的战友

鲁迅曾写过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杂文,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掩饰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之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 那简直是诬蔑。”

是的,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秋,鲁迅对祖国并没有失去信心,他找到了中国的希望所在,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

鲁迅同党的密切关系,主要是在以左联为基地的革命文学运动中结成的。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高级领导人之一,1931 年 1 月,他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王明的残酷打击,被排斥于中央领导机关之外。同年 5 月,因上海党的地下

机关遭到破坏,他便避居到茅盾家中,一面养病,一面从事翻译,并参加了左联的工作,从此开始了与鲁迅的交往。

鲁迅了解到瞿秋白具有良好的外文功底,便请他多多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述。瞿秋白写信给鲁迅,一开始就以“敬爱的同志”相称,鲁迅的复信,也每每称瞿秋白为“敬爱的 J.K 同志”。他们通过密切的互访和书信往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常常在一起探讨、切磋翻译问题,并在文坛上相互声援,同各种反动势力进行英勇的斗争。

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几度遭到破坏,瞿秋白同志也数次到鲁迅家中避居,在白色恐怖之中,由于鲁迅的关怀和帮助,瞿秋白这位国民党注目的中共高级领导人,不仅没有遇到危险,而且在生活中得到了照顾和安排, 并得以便利地参加工作。

1934 年,瞿秋白同志接到中央通知,离

开上海,前往江西革命根据地工作,次年 3 月,在福建游击区被国民党军队逮捕。鲁迅闻讯以后,曾多方发起营救,未获成功。当年 6 月,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消息传来, 鲁迅悲痛不已。为了纪念亡友,鲁迅联系上海文化界,筹资为瞿秋白出版纪念文集,鲁迅亲自主待文稿的编辑、校对、题签、封面设计等工作。直到鲁迅生前的最后几个月,

他仍忙碌于文集的印刷和出版。1936 年,以STR(史铁儿,即瞿秋白笔名)为书名的烈士文集《海上述林》上册,终于在鲁迅生前如期出版了。

1932 年,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艰苦的反“围剿”斗争。红军将领陈赓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当时根据地的医疗条件很差,党组织就秘密地把他送到上海来治疗。鲁迅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关切。长期以来,他一直关注着红军的战斗情况,但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总是得不到确实的消息。趁这个机会, 鲁迅多次邀请陈赓同志到他家中作客。

在一个秋日里,陈赓同志来到北川公寓鲁迅的寓所探访。那天,鲁迅先生的兴致很好,特地请夫人许广平预备了许多酒菜,他们畅谈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夜深。鲁迅先生谈不多,多是全神贯注地听着,并不时询问着各种问题。陈赓同志向他介绍了红军反击国民党“围剿”的经过,并谈到了苏区人民的生活、文化建设、卫生条件、军民关系等。所有这一切,都使鲁迅感到新鲜和兴奋。

在这次谈话中,陈赓将军为了帮助鲁迅具体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斗争形式,随手画了一张革命根据地形势图。送走客人以后,鲁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了扩大红军的影响,鲁迅准备以陈赓讲述的战斗故事

为素材,写一部反映红军斗争的小说。考虑到写作的需要,也为了纪念这次不寻常的会见,他郑重地把这张珍贵的地图夹进一本期刊里。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后来鲁迅没有来得及把这部小说写出来。但是,他与党的感情却越来越深了,他以自己的勤奋工作写下了比小说更为动人的篇章。

红军长征前夕,方志敏同志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作战失利,不幸于 1935 年 1 月被俘。在监狱里,方志敏表现了共产党的崇高气节。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利用各种条件,写了许多文稿和密信,这些密信都是用米汤写成的。当时红军正在长征途中,周围是一片白色恐怖,怎样才能把这些文稿和信件送给党呢?方志敏在苦苦思索中,终于想到了鲁迅。他知道鲁迅和党的关系密切, 在当时的险恶环境下,找鲁迅要比找地下党的同志容易些,他坚信鲁迅一定会想办法完成共产党人的重托。

信件和文稿辗转送到了鲁迅的手中。一天深夜,鲁迅把送来的文稿放在桌上,用碘酒加水冲洗。上面的字迹很快显现出来。当方志敏同志的署名进入眼帘时,鲁迅的心突然收紧了。这位威镇海内的红军将领,在千里之外,垂危之际,竟想到了自己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并把比生命还要贵重的密件相嘱托。这是何等坚定的信任,又是多么珍

贵的情义。

除了写给中央的密信外,还有许多篇文稿:《可爱的中国》、《清贫》、《这是一间囚室》⋯⋯鲁迅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怀着庄严而痛惜的心情,郑重地收藏好这包东西。

在白色恐怖十分严峻的日子里,鲁迅烧毁了不少信件,却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着这些革命文物。事后,鲁迅通过上海中央特科的关系,终于把方志敏同志的遗稿,妥善地传送给党中央。

1935 年 11 月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鲁迅于次年 2 月得知这一消息, 受到极大鼓舞。他请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转道巴黎,致电给毛泽东和朱德同志:“英勇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英勇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更大的胜利,全国民众正在努力,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你们的每一步前进,将遇到极热烈的欢迎与拥护。”鲁迅充满信心地说:“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促成了全国范围的抗日高潮。

鲁迅在《答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

题》一文中,明确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中国目前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那理由就是因为我不但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中国人,⋯⋯我赞成一切文学家,任何派别的文学家在抗日的口号之下统一起来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