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的血迹石

明故宫是 600 多年前朱元璋建立王朝时,在南京花了 10 年时间,动用几

十万民工建造起来的皇城宫殿,位于今南京中山门内,南北长 2.5 公里,东

西宽 2 公里,周围 9 公里的建筑群。经过 4 次的严重毁坏,如今只剩颓垣残壁,在御道街、午朝门附近修筑了一处明故宫遗址公园。在那里,松柏常青, 绿荫蔽日,清静幽雅的露天场地吸引不少游人。在这“宫墙断缺迷青锁,野水湾环剩玉河”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奉天门的血迹石了。灰白色的光滑石面上,夹着一道道紫褐色的斑斑“血迹”,像是鲜血从上面流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就来说说血迹石的来历。

公元 1402 年 7 月 19 日,即明代建文四年六月十四日燕王朱棣率领将士自龙江关进金川门,入京师南京,推翻了他侄儿朱允炇,即惠帝,号建文的统治,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从此结束了一场持续三年的“靖难之变”的战火。这位著名的皇帝就是明成祖。

一天,朱棣召见文人方孝孺入朝,命令他起草诏书,宣告新帝登位,歌颂国泰民安。谁知方孝孺的封建正统思想很浓,认为叔叔篡夺侄子的皇位大不应该,有悖常理。他不仅反对朱棣当皇帝,而且披麻戴孝到朝廷大哭朱元璋,不肯起草诏书。朱棣先是好言相劝,方孝孺还是不答应;后来严厉相逼, 仍然无效,始终不肯屈服,并一头向石阶撞去,血溅台阶,留下了血迹石。据说,现在看到的血迹石,就是当年方孝孺撞死的地方。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如果要说清这块血迹石的来历,就必须用地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了。

当年朱元璋营造宫殿的石料,全部采自南京郊区,其中就有“血迹石”。“血迹石”原是石灰岩的一种,在南京郊区分布颇广,如北郊的幕府山、东郊的金丝岗、孔山,再远些,栖霞山、龙潭,一直延伸到镇江,即宁镇山脉所在地均存在。

这些质地优良的石灰岩,基本上是由三亿年前的石炭纪时期的海底沉积而成的,由于地质学家李四光最先在龙潭的黄龙山发现并研究它的形成时代,因此命名这部分岩层为黄龙组石灰岩。黄龙组石灰岩内就有“血迹石” 保存,如果要追究它的来历,必须从三亿年前的地理环境说起。

南京和广大的华南地区一样,当时是一片浩渺无际的海洋,气候相当暖热,阳光充足,海水明净。各类海生生物——珊瑚、腕足动物、藻类、明故宫的血迹石 - 图1类等都十分繁盛。这些生物的壳体、骨骼和分泌物的成分几乎都是碳酸钙。它们在活着的时候,可以使海水中的碳酸钙发生生物化学作用,逐渐沉淀到海底;生物死亡以后,其硬体的碳酸钙成分也参与沉淀。于是,久而久之,海底就形成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岩了。在这个历时久长的成岩过程中, 海水中的铁、锰等元素也会形成氧化物而参与沉淀作用。其中氧化铁像铁锈一样是红褐色的,氧化锰则是黑色的,两者混合在一起,就会形成紫褐色, 这些氧化物或多或少都参与沉积,再加上海水的搅动,灰白色的石灰岩上就出现了紫褐色的团块或条带花纹了。这就是“血迹石”的最初成因。

大约离现在 1.9 亿年的三叠纪晚期之时,南京地区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地

壳运动,海底的沉积岩随着地壳的抬升而暴露到地面,“血迹石”也就来到山上,碰巧明代要建造皇宫,“血迹石”也就随着其他石料进入明故宫,于是留下方孝孺血溅奉天门石阶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