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上的洞天世界

400 多年前,吴承恩在构思《西游记》的时候,苦于淮安一带无山,一片广阔的江淮平原上很难寻觅到富有传奇色彩的地理形势,于是就来到海州

(今连云港市西南)。

攀登花果山,寻找能塑造孙悟空生活环境的素材。他随着当地老农的足迹,穿过一片桃树林,徘徊于如今的照海亭附近。顿时瞪目咋舌,被这里密布的大洞、小洞、圆洞、长洞、高洞、矮洞、洞靠洞、洞连洞的洞天世界惊呆了。这样,吴承恩收集的创作素材终于获得满意的结果。

《西游记》问世以后,花果山的名气更大了。这时也就成为佳境绝处的“七十二洞”胜景,凡来猴王家乡旅游的人们必然要到达的地方了。

在此,游人对探索山洞的奥秘,尤其对洞穴的由来,发生特别的兴趣。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宜兴的张公洞、善卷洞和灵谷洞,桐庐的瑶林仙境诸洞,都是生在石灰岩中,是由含碳酸的水溶液长期持续地对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即所谓喀斯特溶洞。

花果山上的七十二洞,有自己独特的成因。这需从云台山近二三百万年以来的地质历史情况去考察。这些没有文字的历史“记录”可以在岩石上找到。当你游览云台山的时候,会发现许多坚硬的岩石表面上分布着密集如蜂窝状的大小圆形洞孔。如果再进一步观察,你还能发现这些孔洞从山上到山下大致有几个层次的排列,这种很有规律的洞孔分布现象,也就是处于不同的高程上。原来,这些洞孔是由大海波涛拍岸撞击时逐渐腐蚀岩石而留下的“雕刻”痕迹。随着山体节奏性地(阶段性的)上升,浪蚀的洞孔也就分层次地留下了。每一次上升过程中,又由于这里的变质岩系富有交错的裂隙、断壁、松软的岩层等,当海浪在山下击岸,掏空山体的支持时,于是岩壁发生崩裂倒坍,在山坡、山麓地带相互垒叠,其间留下许多空洞。后来,风化的碎石、沙土充填若干缝隙,野花杂树生长点缀其间,于是神秘的七十二洞就“构筑”成功了,成为大自然的另一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