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之起源——新石器玉文化

在我国新石器时期,可定名为某一文化的,已有数十个,但发现有玉器遗存者,只有十余个。其文化区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齐家文化、新乐文化、红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凌家滩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这些文化区域大多各在一处,有的虽同在一起,但年代有前后关系,或后者就是前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玉器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进入新石器时期的地区,也是我国最早发现玉器遗存的地区之一。

新石器时期使用的玉料,是从旧石器时期制作石器时选用坚硬石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其早期仍处于石、玉并用或玉、石不分的过渡期。

最早的磨制石器是出于人类无美学意识的行为,他们一开始希望石器锋利,做成砍砸器、刮削器,用来狩猎、割肉。

磨制石器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快乐,当把这块石头成功地磨圆滑后,他会非常高兴。因此,早期人类才逐渐追求石器的圆滑,进而追求美的感受。由于磨制的成就感,开始了人类漫长的对玉石的追求。

至新石器时期早期,有的文化已开始用玉作器具,并过渡到玉、石分开的阶段。其选玉标准就是:大凡用当时最坚硬的器具如竹、硬木、骨、角、牙等刻画不动者,而只能用解玉砂琢磨为器并有一定美感者,方可定为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期的晚期。

我国有个神话叫“女娲补天”。女娲补天用的是五彩石。为什么用五彩石,而不是随便找一块石头补上呢?因为五彩石具有美感。从神话中就可以看出早期人类这种主观意识的美学追求。

位于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据测定,已上溯到公元前7350年,距今已有10000年左右的历史,是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遗址。

在裴李岗文化遗存当中,就有用绿松石制作的玉坠和玉珠,这是黄河流域早期玉文化遗存的实物证据。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

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其分布范围以河南、山西、陕西为中心,西到甘肃、东到河北、北到内蒙古、南到湖北的部分地区,有遗址1000多处。

而仰韶文化发现的玉器,则表现了玉文化早期的特征,多以小形装饰件为主。如在河南省偃师汤泉沟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件青白色玉璜;在临江姜黎少女墓中发现两件绿色的玉坠;在湖北均县十家占仰韶文化遗址亦发现绿色的玉坠。

这些小形装饰玉器虽然分别发现于多处,但却具有相同的特点:器身平圆,造型完整,打磨光滑,穿孔吊挂。

及至仰韶文化晚期,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用和田玉制作的玉斧,在河南南阳黄山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墨绿色的独山玉斧。

这两件玉斧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和前期相比,就大不一样了:一是证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软玉即已东进中原;二是从石斧到玉斧,绝不是简单的用材更换,而是一次意识形态重大飞跃的体现。

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中期,其玉器尚处于我国玉文化“只几个石头磨过”的“小儿时代”,而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多年以前,其自身约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的中南部和江苏北部地区,其影响所及达河南中西部、安徽和山东的北部,最东一直到黄海之滨,遗址200多处,墓葬2000多座。

大汶口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母系制日益解体、父系制逐渐兴起的时期。大汶口遗址原本是一处氏族公社的公共墓地,由于墓葬之间叠压和打破现象较多,反映该墓地延续使用的时间很长,随葬品十分丰富。

大汶口墓葬中发现了一大批精致的玉器,有玉铲、玉凿、玉锨、玉笄、玉管、玉臂环、玉指环以及罕见的绿松石骨雕筒等,这些都是新石器时期后期氏族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阶段的重要遗物,是文明即将到来之前文明意识及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体现。

大汶口文化的全部墓葬,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玉器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大汶口墓葬资料来看,在早期的30座墓葬中,平均每墓葬品7件;在中期的67座墓中,平均每墓葬品17件;在后期的18座墓中,平均每墓葬品剧升为45件。

在大汶口墓葬群的早期几乎无玉随葬,例如属于早期的一座典型大墓,共有各种随葬品60多件,其中精美的透雕象牙梳和置放于墓主头部和肩部的象牙琮,反映了墓主的显贵以及大汉口早期居民艺术创造力和原始宗教的发达程度,但就是没有一件玉器。

在另一座同期的中型墓中,在女墓主的左耳下发现了一枚小绿松石片。还有一座墓中发现一件戴在手指处的镶绿松色的骨指环。这一切都表明在大汶口墓葬的早期和仰韶文化时期相似,玉器尚处于起步阶段。

大汶口文化的晚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玉器生产已很发达,随葬玉器的数量增多,品质提高。

如一座晚期大墓,墓主为一名50岁左右的女性,手臂戴有玉环,手指戴有玉戒,胸前有一串绿松石片,右股间放置一玉铲。此外,头上还戴有象牙梳和三套珠串,右股处有一骨雕筒。还放有一对兽骨和玉指环。

龙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末期。龙山文化玉器主要遗址有历城城子崖、日照两城镇、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东海峪、茌平尚庄、泗水尹家城、武莲县丹上村等地。山东境外著名龙山文化玉器也普遍存在,如陕西神木石卯等。

龙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品种有穿孔玉斧、斧形玉刀、玉销、玉铲、玉珊、锻形玉玲、玉钺刀、玉兰刀、玉坚、玉璜、组合玉佩、玉用、玉答、玉别、玉管、玉液巩、阳彩玉器、几何形玉器、人头玉雕像以及嵌绿松石的骨器等。这些玉器大多琢磨精致、造型优美、晶莹圆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龙山文化遗址中有许多玉石装饰品,鸟形或鸟头形玉饰成组随葬,为以后商代大量盛行动物雕开创了先例。另外还有玉斧、玉锛、玉刀、玉凿、玉璇玑等。

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玉器相比,在意识形态和礼仪特征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跟龙山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形态是相适应的。

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及制作技术有了明显的突破,比如这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刀,长49.1厘米,宽5.9厘米,厚0.1厘米,玉料墨绿色。体薄而扁长,宽边处由两面磨成薄刃,有3个等距圆孔。玉刀正面光滑,背面粗涩且有土浸痕,似未经打磨。

这件玉刀虽有利刃,但如此宽薄,显然不是实用器,推测为祭祀器或作仪仗礼器。

还有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玉三孔铲,发现于山东省日照县两城镇,长27厘米,宽16厘米,厚0.8厘米,玉料为淡黄色中带绿色,一面受沁蚀较重。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梯形,刃锋锐,两面磨成,并稍有崩裂。正中有一圆孔,孔一侧上下又钻两圆孔,且各有一深碧色石塞嵌入孔内。

此器制作规整,宽大而薄,器面上看不出捆扎和使用的痕迹,已不是生产工具而是礼器、仪仗或祭祀器。

齐家文化位于黄河上游,以甘肃省东南部为主要分布地的新石器时期末期文化。其地域范围东自泾、渭二河,南至北龙江流域,西起湟水一线,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有遗址350多处,墓葬500多座,发现了玉斧、玉铲、玉璧、玉琮等一批精致的玉器。

齐家文化最负盛名的玉器发现于武威皇娘娘台遗址,这是一处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较单纯的齐家文化遗址,共有墓葬88座,获得了相当一批重要的玉器,其中精彩的器件如:

玉铲6件,梯形扁薄造型,制作规矩,锋刃锐利。并且通体磨光。靠背部处穿一孔,以便配置铲柄之用。皆碧绿色和乳白色玉材琢制,质料细致坚硬。玉质感较好。长约10至20厘米、刃宽4至5厘米。

玉锛5件,长方造型,锋刃锐利,打磨异常精致,桥宽3至4厘米,显得小巧玲珑,皆碧绿色玉材琢制,给人以美的享受。

玉璜5件,扇面形态,两端有孔,便于系挂,乳白色玉材琢制。

皇娘娘台发现的玉璧形制较为特别,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三种,多用绿色玉材和汉白玉琢成,有264件。

在齐家文化中,玉璧被用来敬祭天地,但当时玉璧首先是一种财富,或者直接就是一种高档次的货币。先民们用财富祭祀天地,也在情理之中。

皇娘娘台发现的玉珠多以绿松石制成,呈长条或扁圆形态。中间有孔,便于穿缀悬挂。

在皇娘娘台众多古墓中,当时玉器的琢磨技术已较高,选料也较精良,反映出这里已经盛行葬玉习俗。如在一座双人墓中,男女墓主口内各合绿松石珠3枚,男子贴身玉璧5件,女子也有3件。在另一墓中,两个女性颈部都佩戴钻孔的绿松石珠数枚。

这些现象表明,玉在齐家文化居民的心目中已经有了重要的位置。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没有能力随葬玉器的人家,常在墓中放几片粗玉片、粗玉石块或小玉石子。他们不随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陶、角、骨、石等物,却宁愿把不成造型的玉石块带入墓中,联系到墓葬里卜骨的出现,说明迷信心理和占卜习俗在那里已相当浓厚。

齐家文化玉器遗存除武威皇娘娘台以外,还有甘肃永靖秦魏家、大何庄等遗址,但大多只发现有绿松石珠、玛瑙等装饰品,其他玉甚少。

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氏族首领,后来他打败炎帝,统一中原,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世代为人们传颂。黄帝为巩固中原的统一而实行重大举措,考定纪年、编造书契、制定冕服、确定音律、统一度量衡、设置史官,这都是开国始祖初创大统必不可少的制度。

这些内容跟玉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也发现了大量五帝时期的玉器,我国最早的音律和度量衡制度出于黄钟玉律。

当初黄帝命隶首定数,命伶伦送律吕,用黄玉琢成玉律管,称为黄钟玉律。以黄钟长度为标准产生度制,以黄钟容积为标准产生量制,以玉律管之音为12音之首产生音律,于是一只小小的玉管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音律和度量衡制。

以至后来的《说文》中还流传“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请”,反映五帝时期西域方国向中原进贡了玉律管。商用“横黍尺”,周用“周玉尺”,以后历代玉朝各依玉律管制度定其度量衡标准。可见佳话流传之长,黄帝功勋之高,亦可见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

泛河沉璧和献世昆台,即以玉璧沉河,祭水川之神。以玉冠、玉剑、玉佩埋于“极峻”的高山之巅,行祭天之礼。祭与祖乃国之大典,是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古史传说中是这样讲的,发现的高台祭坛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真实场景。神话为遗迹所证实,遗迹为神话所诠释。

从新石器时期的发现得知:史前玉器多用于祭葬,也就是说多用于鬼神之事。自黄帝始,将玉器施用于政治场合,施用于氏族部落联盟的等级制度。这是国家玉礼仪制度的初始,无疑属一项重大的创举,也可以说是用玉方式的一个重大的转折。

[旁注]

女娲 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仰韶文化 是我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自公元前5000年左右,持续了2000多年的时间,我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史书记载的炎帝、黄帝等著名部族的外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可以从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去探索。仰韶文化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我国黄河流域华夏文化的主要代表。

绿松石 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而得名,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自新石器时期以后历代文物中均有不少绿松石制品,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传统玉石。古人称其为“碧甸子”“青琅秆”等,据专家考证推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即是绿松石所制。

历城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公元前153年,西汉设历城县,因处历山下而得名。历山即千佛山,亦名舜耕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称舜耕山。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璇玑 亦作“琁玑”、“璿玑”。原指北斗前四星,也叫魁,后也泛指北斗或北极星,引申为仅柄或帝位。此后,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中能运转的部分也称璇玑,甚至指整个测天仪器。

皇娘娘台 亦称尹夫人台,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尹夫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王李嵩的妻子,在李嵩创建的西凉政绩中,授注着她许多心血和智慧,为此有人把西凉政权称为“李尹政权”。尹夫人后被北凉的沮渠蒙逊掳来国都姑减,蒙逊在西汉末年窦融所筑的台基上为她修建了房子,称为“尹夫人台”。

度量衡 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物体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

[阅读链接]

龙山文化一些著名玉器,如胶县的组合鸟形玉佩,日照的鸟纹石镇、鹰攫人头玉雕,应都是东夷部落马图腾的生动体现。

从龙山文化发现的古玉当中,可以看到帝颛顼时代用玉礼仪的盛况。龙山文化后期的玉斧、玉刀、玉铲、玉钺、玉璧、玉佩等,无一不是礼仪用玉或仪仗用玉。

特别是刻兽面纹玉钺和双面兽面效玉斧,更是具有典型玉权特征的玉器,显示龙山文化后期礼仪用玉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