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王者之风的汉代玉器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玉器在当时也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在西安亲率臣下向汉王刘邦献玉玺、兵符并伏地称臣。至此,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就如昙花般宣告了它的灭亡。

公元前202年,经过了历时5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后登上帝位,史称汉高祖。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我国文化的体制和容貌基本上固定了下来。我国的玉器自它诞生以后,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首先表现为一种政治现象。

汉代社会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一是汉承秦制;二是汉继楚绪;三是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儒家学术恰好符合了汉王朝之需要。

汉代政治文化的这三大特征,对汉代玉器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汉承玉器上的表现,是仍然保留着一份“周礼”的用玉思想和礼仪制度。

尽管当时周礼的用玉制度历经春秋战国争鸣的大潮已呈“礼崩”之势,但作为在政治、经济上继承秦代制度的汉王朝,仍然继承着一部分传统礼制和以玉示礼的宫廷习俗。不过这种继承已不是全部照搬,而是顺应汉代的政治背景并有了进一步的改进,最突出的莫过于六器的改变。

到西汉时“周礼”六器还仅存三器,玉璧的用途仍然较多,圭的数量已有所减少,至于琮已经很少见到。

在西汉之初,就产生了汉皇后之玺,又称“吕后之玺”,其主人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后吕后。

吕后是汉高祖刘邦之妻,名雉,从小就美丽聪慧,以果断和狠毒著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后,封吕雉为皇后,史称“吕后”。

汉初,刘邦宠信戚姬,有废掉吕后另立新后的想法,吕后为了保住其皇后宝座,将皇后宝玺掌握手中,想了种种计策。她设计用竹签刺杀了韩信之后,地位更加不可动摇。吕后前后掌权16年。吕后当时用来发布命令的,就是一块皇后之玺。

我国历代皇帝、皇后都拥有自己的玉玺,可是,真正留传下来的并不多,皇后之玺是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

从外形和做工上看,这枚皇后之玺远远超过发现的其他汉代玉玺,皇后之玺为正方形,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精美灵秀。

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玉被古人推崇备至,正所谓“金石有价,玉无价。”而和田白玉如凝脂般温润晶莹,更是玉中极品。

皇后之玺的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螭代表着真龙天子;虎为百兽之长,“取其威猛以执状”。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

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阴线槽内残留有部分朱砂。

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

此枚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

汉代玉器主要分为五类:

一是礼玉类,有玉璧、玉圭、玉珍,也偶见玉环、玉瑶、玉琮之类,但已不作为礼器使用。

二是丧葬玉类,有玉相、玉衣、玉覆面、玉琀、玉握及九窍塞。这里所说的丧葬玉器是专指殓尸用玉器,其他所有随葬玉器不在其中。

三是装饰玉类,由于儒家学术走向正统地位,玉德思想大为盛行,极大地促进了装饰用玉的发展。

四是玉器艺术品类,以动物造型的玉器为主,有著名的玉奔马、玉舞人,还有玉熊、玉鸟、玉兽、玉蛙、玉狮、玉龙、玉虎等。

五是玉器实用品类,其中有饮食类的玉容器,说明汉代玉器开始踏上生活化、世俗化的道路,再一次开拓了我国玉雕艺术的春天。

汉代玉器的材质主要是软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使得玉器制作业得到极大的物质保证,开创了和田玉主导后代玉器材质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改变了汉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当地较次玉材的境况,从而使得汉代玉器的质量有了根本提高。

玉雕动物在汉代很常见。汉代玉器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汉八刀”反映了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

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汉代始流行于我国,古代帝王陵寝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护,汉代玉器中也出现了辟邪形象。

如陕西省宝鸡发现的东汉青玉辟邪,长13.2厘米,宽4.8厘米,高8.6厘米。玉料青褐色,圆雕异兽,卧状,圆目,张口,头顶有角,身有翼,长尾。

异兽举首怒吼,挺胸突臀,两翼内合,前足直伸,后足直立,威武凶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驱邪逐魅之气概,将大汉帝国气宇轩昂的一代精神表露无遗。

还有汉代的玉仙人奔马,由白如凝脂的和田玉精心打造而成,它昂首张口,竖耳挺胸,飞翼扬鬃,四蹄高抬,踏云乘风遨游于太空之中,马背上骑一戴巾生翅的仙人,手持灵芝,似正欲追寻极乐的天国仙界,充满奇幻迷离的浪漫气息。

汉代曾从西域大宛获得汗血马,据说日行千里,号称天马,而两汉羽化登仙观念弥漫,仙人骑天马正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的如实写照。

汉继楚绪对玉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汉代这种怪题材玉器的大量创作和流行,以及辟邪玉器的出现,丧葬玉器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境界。

楚人笃信神仙、偏好巫术。其实鬼神思想起源于远古时代,在北方大地也很盛行,只是时至周末已有所衰微,经春秋战国之后,渐为先秦理性思想所替代。

然而,历史却又偏偏将大量神秘的远古传统礼俗神话留置于楚山楚水、包藏于楚乡楚俗之中。例如《天问》《离骚》之中,就蕴藏着大量古代的神话,可以反映当年楚人的迷信程度。

汉朝统一以后,原楚文化中的鬼神迷信曾充斥于汉代的文艺创作之中。汉代的文艺创作又借助于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的强大动力,推动着好巫信鬼习俗的广泛蔓延。这突出反映在各种随葬用玉和金缕玉衣上。

刘汉天下的鼎盛造就了我国玉器史上继红山、良渚、殷商盛世和春秋时代四大高峰之后又一个黄金时代,根据《汉书》《后汉书》记载,当时朝廷规定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

虽然后来超逾严重,所用规格及数量大大超过规定,但这毕竟标志着当时国家的用玉政策和时代的制玉水平。

汉代诸王侯墓发现的玉器集中反映了类别齐全、技艺精湛、分布面广且属国家礼制这些特点,应是汉玉风貌的总的代表。

这些王侯大墓没有一个不是极尽奢侈之能,其基本结构或是高台深坑,或是崖洞横穴,前厅后室,左右府库,犹如人间宅邸。

在汉代所有随葬玉器当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莫过于玉衣,充分反映出汉代宫廷和一般社会观念中,玉器仍然有着极其崇高的位置,这种玉器对汉代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可以作出很好的映照。

玉衣初兴于东周,盛行于两汉,终结于魏初。最著名、影响最大的金缕玉衣是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窦绾夫妇墓中发现的两套。它的用材选料、造型技巧、琢磨工艺及总体规格属我国历代帝玉丧葬礼仪之中空前绝后之作。

刘胜的玉衣形体肥大,全长1.88米,用1100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用金丝将玉片编缀成人形,头部由头罩、脸盖组成,上身由前后衣片、左右袖筒及左右手套组成,下身由左右裤筒及左右足套组成,皆能分开。

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耳瑱、口琀,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画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似人之体型。

玉衣是汉代只有皇帝和高级贵族的殓服,而且按等级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等,规定只有皇帝的玉衣才用金缕,而中山靖王刘胜是诸侯王,竟然也使用了金缕玉衣。

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由2160片玉片和700克金丝组成。这件玉衣的头部内也有用玉制成的眼盖、耳瑱、鼻塞和口琀。

玉衣之作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浩大的工艺价值和所谓的防腐不朽。汉代的这种用玉理论在玉璧的使用方式之中得到了更充足的证明。

在汉代所有的随葬玉器当中,玉璧的作用显得非常突出,它的用量最多,含义也最复杂,在古代礼仪之中的悠久历史和包含的宗教内涵都是玉衣所难以企及的。而且,金缕玉衣也并没有能使它们包裹之中的尸体避免腐朽。

汉代玉器是我国玉文化史上的王玉时代,玉器是皇室专用的,它的赏玩佩戴主流群体是上层统治阶级,那么首先所体现的是王者之气韵,王者之气是威严,狞厉可畏,唯我独尊的霸气;君临天下,气吞山河的雄心;御凤乘龙,遨游天际的超凡能力。

真正奠定汉代王者之风的玉器在我国玉器发展历史中地位的,是汉代玉器中最为常见的龙、凤题材作品。在汉代早期玉器作品中龙凤造型已达到传神境界。

而龙凤造型整体构思上打破原有的呆板、程式化的构造模式,更多的是寻求生动变化的构图设计,不拘泥于表面的对称平衡,而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呼应。

汉代龙凤玉器造型上,经常看到有一龙仰天长吟,一凤回首相和;或一大螭龙穿云而出,一小螭龙环绕凝视。这样的构成,区别于原有传统造型中左右几乎为镜像的那种静止的对称。也就是我国古人称谓的“象外之象”的意境,从而达到更高境界的一种有内涵的平衡。

同时,龙凤躯体塑造多呈“S”形弯曲。“S”形是极富美学含义的造型,躯体粗细有变化,生动错落有序,转弯处流畅而无丝毫阻塞感,圆中有方,并有张力和弹性的感觉。

比起前期的古代玉器来,汉代玉器躯体上少了很多的装饰纹样,更加简洁、洗练。摈弃了战国玉器中龙的躯体多以卧蚕纹、勾连云纹、网纹为主要装饰风格的样式。

龙躯边缘用弧面来塑造,突出躯体的立体感、肌肉感,用很少的游丝毛雕线来装饰躯体,强调关节转折的力度和动感。局部点缀的流云纹或卷云纹,既避免大块留白不足,又衬托出龙行天下、翱翔云际的主题。

在龙的四肢表现上,汉代玉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推敲的。无论是腾起飞跃还是阔步前行,四肢的配合都很巧妙,总是一侧肢体开始发力,另侧的肢体便开始蓄势力量,总有前力还未用完、后力已蓄势而动的感觉。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或前张后弛,或左松右紧,紧绷和放松的肢体交替与敏感的躯干相结合,这是在中外艺术史上优秀的作品中都广泛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称为“对偶到列”,其效果给人以生动有力的感觉,表现出无穷的潜力。

龙凤玉器的细部刻画上,眼珠凸起明显并有夸张感。上眼睑凸起,往上平缓过渡,眼皮与眼睛结合部边缘陡立,眼梢拉得很长,比较夸张,增添几分威严感;下眼睑短且围绕在眼球下半圈,并且也凸起,向下平缓过渡。这种雕琢手法使得眼部位的高低落差明显,轮廓线明显,增强立体效果。

观看上去自然有一种眼神凌厉、不怒自威的感受。透过表象的塑造,蕴涵的是一种威仪不可轻的意味。

而且,龙凤玉器都嘴型大张,龙的牙齿与嘴的接合部用圆弧线勾勒,齿尖弯曲锐利。这种雕琢手法还同样运用在龙、凤的指爪部位。指端粒粒饱满,充满力量,指尖内弯,尖锐如钩。

关节转折部位雕琢同样如此,强化了线形表现的立体感,同时线本身圆中有方,用直砣线一点一点地接转过来,显得更为硬朗,虽然有砣线接转的毛糙感,却更好地凸现出力度来。

比如有件汉代玉环,分内外环,内环中间一游龙为“S”形,呈腾飞状,前肢关节转折和后肢与躯干连接的部位收束紧凑,仿佛正在积蓄着无限的力量,准备下一次的腾跃。

前、后肢及爪部伸展得很开,肢体部几乎达到“一”字形,并突破内环,龙爪牢牢地扒在外环内壁上,给人以强烈的动感,用阔步青云来形容似乎还显不足,龙首部位的收缩与躯干尾部的张扬巧妙结合运用。

而外环上阴线刻5组竹节纹饰,把外环等分为5部分,把5个竹节纹连接起来,刚好是符合黄金分割定律的五边形,连接其中两点刚好是这个玉环的黄金分割线,龙和凤的眼珠恰恰就在这条线上。

古代玉工认识及掌握美学要素的深度令人叹服。整体构图的特点是:主次分明,张弛有度,疏密得宜,极有动感。镂雕技术与“游丝毛雕”的线刻技法有机地结合;龙、凤肢体的边缘用小弧面过渡,颇显浮雕感;阴刻线的表现细若游丝,弧线部位转折流畅,张力饱满,线断却神不断;既气宇轩昂又优美流畅,实属汉代古玉难得之珍品。

再如一件汉代玉剑彘,雕琢大小两条螭龙,两螭对视,大螭龙身躯舒展,动势灵活,绞丝纹尾,旋转有力,肢体伸展适度,错落有致,肢体和躯体的边缘陡立,立体感强烈。眼中似有柔情,注视着小螭龙。小螭龙为穿云状,状态活泼而有朝气,回首张望大螭龙,含着几分依恋。

此件为西汉中期制作,凶悍的造型中流露着了几分柔美,舔犊之情跃然而出。

蒲纹出廓“宜子孙”玉璧为东汉时期制作,出廓部分为两条螭龙缠绕环抱着篆书“宜子孙”。螭龙形态比起汉早期的龙形来要纤弱柔美得多。

龙角和龙的卷尾变化出许多小弧形来,与云形装饰纹交错,显得华丽而优雅。立边进行修饰,形成柔和的圆弧过渡。脸部眼神也不再凶悍,而多了几分可爱,没有汉代早期龙的凶狠。身躯的“S”线更趋圆滑,更多的是柔美,少了汉早期的力量体现。

该玉璧外圈部分的浅浮雕螭龙造型也同样是这样的风格,内圈的蒲纹、乳钉纹制作饱满、规矩。其工艺制作精良,剔地及打磨工艺细致认真,从艺术表现来看其神韵正是从野性奔放、震慑四方的雄浑大气而转向富有尊贵、细致优雅。

这便是汉代玉器发展过程中的风格变化主线,也是其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变,更是汉代玉器神韵的脉络。

有件汉代玉夔凤纹樽,高12.3厘米,口径6.9厘米,足径6.8厘米。樽为白玉质,有褐色沁斑。此樽有盖,盖面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纽,纽周凸雕3个鸟形伴纽;器身表面有带状夔凤纹和谷纹,间刻小勾云纹;一侧有环形柄,顶端形成简单云形出廓,上饰一兽面纹。底有3个蹄形足。造型端庄,图案精美,系仿青铜尊而作。

而另一件小巧的汉代玉螭凤纹韘,宽6.5厘米,高7.8厘米。玉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状,中部为心形玉片,表面饰云纹,中心有孔。玉片上部透雕云头装饰,两侧分别透雕螭、凤,螭细身,大臂,长角,长尾,凤亦细身,长尾,头顶之翎长而分叉。

还有一件玉夔纹韘形佩,长12.3厘米,宽3.6厘米。玉为暗白色,片状,弧形,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锋,其外饰有透雕的夔纹。此器应系东汉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径很小,其外的透雕装饰是从夔凤图案演化而成的非动物形图案。

古代动物玉器中,玉蝉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其后至汉代的各个时期,蝉都是玉质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有件汉代玉蝉,长2.9厘米,宽2.1厘米,厚0.8厘米。白玉质,有褐色斑,薄片状。扁腹,腹下有纵向的直线纹。长翅,翅上无翼纹。小头,双目凸出于头两侧。

玉蝉的用途主要有两项,一为佩饰,流行于商之前。汉代玉蝉多为逝者口中的含玉,称为“琀”。在逝者口中置玉是古代的一种入葬习俗。

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的玉琀为一组小牲畜,汉代墓葬中也有较多的玉蝉,其上多无穿绳挂系之孔,用蝉作琀有祝愿逝者蜕变再生之意。

玉猪在汉代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一般都置于逝者手中,为丧葬使用的玉握。

有两件汉代玉猪,其一长11.2厘米,高2.9厘米,另一长11.7厘米,高2.6厘米。两件作品所用皆为新疆玉,颜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绿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圆柱状,底面较平,两端略作切削以呈猪首及猪尾的外形,又以粗阴线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简练朴实。

在汉代及稍后时代的丧葬礼俗中,玉猪的使用较为流行,其中的一些作品四肢直立,头、臀部隆起,形象较为真实。

有一件汉代玉“益寿”谷纹璧较特殊,龙为阔嘴长唇,似由鳄演化而来。该璧高13.2厘米,宽10.5厘米,厚0.5厘米,青白色,有暗黄色斑。璧圆形,体扁平,内、外边缘处凸起,两面纹饰相同,均饰颗粒状谷纹。

璧的上缘之外饰有透雕的“益寿”两字,字两侧分别雕一螭和一龙。螭为回首状,身有环点,长角。龙身有鳞,四肢及后身却似兽身。

汉代动物玉器很有特色的还有玉卧羊,有件玉卧羊高3.1厘米,长5厘米,宽2.2厘米。玉羊为圆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羊卧姿,昂首目视前方,眼睛以阴线刻成圆形,外圈加弧线。双角弯曲盘于头后方两侧,颈下及身体两侧以平行的短线饰作羊毛。前足一跪一起,后足贴卧于腹下。

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现,汉代时圆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准确,多为静态卧形,身体肥硕,背部丰满,短颈,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细致,大而夸张,一般向下盘旋弯曲,羊身上多有阴线细纹为饰。此类玉羊用作玉镇或陈设品。

陕西省咸阳汉昭帝平陵的一件汉代玉马,也具备玉镇的特征:肥臀,短颈,凸胸,四肢细而短,马头窄长,鼻、眉等处有尖状凸起,马尾根部上冲,马为卧式,一前足踏地欲起,马嘴张开。

西汉南越王墓也有大量玉器,尤其发现了一件西汉绝品角形玉杯,通长18.4厘米,口径5.8厘米至6.7厘米,口沿上微残,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仿犀牛角形,中空。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

角形玉杯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纹饰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为圆雕。在浮雕的纹饰中,还用单线的勾连雷纹作填空补白,一夔龙缠绕器身,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

[旁注]

儒家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是我国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韩信 西汉的开国功臣,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是我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

张骞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建立了西北诸国与汉的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他出使西域所获得的关于中原外部世界的丰富知识,在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对匈奴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辟邪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有翼的狮虎。辟邪之义,是驱走邪秽,被除不祥。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钟纽等物,常用辟邪为饰,古代陵墓前常有辟邪石雕。辟邪神兽总称为符拔,一角为“天鹿”,二角为“辟邪”。

汗血马 在我国,2000年来这种马一直被神秘地称为“汗血宝马”。汗血宝马的皮肤较薄,奔跑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容易被看到,另外,马的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马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对于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

《汉书》 又称《前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词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王者之风 代表着某种行为标准,指一个人是否具备拥有帝王将相般的模范。在历史上,一个帝王的行为规范最能体现出这个国家人民生活的行为准则。其表现为大度,但对于别的细节又很认真,拥有无与伦比的观察力;有心计,最重要的是要有领导能力,而且要在做事前确立自己的目标,在做的过程中,不利欲熏心。

卧蚕纹 是宋、元以后人们对古玉纹饰的一种称谓,“卧蚕”纹的图形,最初是指春秋至汉代玉器上细的弧线纹,到了清代又主要表示战国至汉代螺旋状凸起的谷纹,好像一条蚕宝宝横卧。

韘 古代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的扳指。我国传统扣弦开弓法不同于欧洲那种以食指和中指拉弦的方式,而是以戴上韘拇指拉开弓弦,包括后来的蒙古族、满族,也都是这种开弓法。但汉族的韘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一般为圆柱体。

玉握 古代死者手中握着的器物,玉葬器之一。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和权力。新石器时期是以兽牙握在手中;商周时期,死者手中多握数枚贝币,到了汉代,因为猪是财富的象征,因此玉猪成为汉代最流行的玉握。

玉镇 古人席地而坐,或坐于坐塌之上,多以铜镇、玉镇镇压席角。两汉玉镇都是圆雕作品,兽形,以卧伏或屈腿者多见,这样器物重心低,不易倒伏。两汉时期的玉镇主要有天马、辟邪、狮和豹等异兽造型。

[阅读链接]

汉代玉器是王玉的典范,以龙凤为题材的玉器作品的神韵又是汉代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此后“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在鉴赏玉器时一定要以王者的视角来体会其中的神韵,感受唯我独尊的霸气,舍我其谁的勇气,天地四方的博大。这种气质是后世难以比拟的。即便科技进步,工具发展,工艺先进,可这种气韵却似凝固在那个历史时期。

后世从宋代就开始仿制,直到清代以倾国之力来模仿,或现在利用高科技手段来仿做,唯有貌似却难有神似。因此汉代玉器的那种神韵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想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