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金马——秦汉隋唐玉文化
秦汉以后,加速推进着日益富足的社会经济,不断开创着新的玉器文化的繁荣,自此以后,我国玉器文化的体制和容貌基本上固定了下来。
我国的玉器自它诞生以后,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首先表现为一种政治现象,由于我国古代政治和鬼神思想有扯不断的联系,因此玉器又始终被打上神秘的烙印。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后世的隋唐时期甚至更晚。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大强盛帝国。这一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国富民强。此时东西方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外来文化进入我国,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与观念。这也反映在玉文化的发展上。
秦代简单质朴的玉器珍品
秦帝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500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玉器文化也颇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秦朝的祭祀。以玉事天地、诸神、先祖是玉最原始的作用,东周时代礼乐废弛,新兴阶级不断打破旧有秩序,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使原始神话遭到理性的排斥,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
祭祀都要用不同等级、数量的牺牲和玉器,所谓“牲牛犊牢具圭币各异”。《封禅书》对雍四畤的祭品记述甚详:
春夏用骍,秋冬用駠。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木禺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
其次是玉石的佩带,以玉为佩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对玉的种种道德比赋,使得佩玉成为“君子”不可或缺之物,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是对这种佩玉之风的总结。
从记载看,佩玉雕的人群很广泛,不但有“君子”,还有妇女,如《诗·郑风·有女同车》中说: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瓊琚。
另外,以玉器作为礼尚往来的赠品在当时也非常流行,史籍与文学作品的有关记述表明,玉器不仅可以用于诸侯之间的交往,贵族间的婚聘,亲戚之间的礼赠,而且王侯将相常以之收买谋臣死士,说客也以之贿赂政要,打通关节。甚至恋人赠玉以传情,夫妻间亦以赠玉示恩爱。秦遗物中亦见一些古玉,有三类,即玉人、玉礼器和玉器皿。
秦朝玉器纹饰上的表现为一般所见的蟠虺纹,称为秦式龙纹,纤细的阴刻线条紧密勾连,没有层次,龙的头、羽、翼区分不明显。
秦朝玉器在器型上,一般墓葬的组合大多为璧、圭、玦、璜和串饰等简单的品类。同时,秦代偏好深色的青玉,应与秦人尚黑的习俗有关,依照传统五行之说,北方属水,代表色为玄,即黑色,色泽青黑的青玉正代表水的颜色,也契合了秦人尚黑的传统。
秦代墓葬中,如陕西省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宝鸡益门村二号墓的玉器遗物并不多,在器型、雕工、纹饰上较简单质朴,反映出秦代玉器工艺发展深度的不足。
而当时关东则相反,整体文化是尚礼的,内倾的,但却强调人性,精美的佩玉无疑是个人品格的标榜与个性之张扬,所以才会有艺术上百花齐放和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秦和氏璧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的玉器,秦赵和氏璧之争可以看做两种玉文化的激烈冲突。
卞和冒着生命危险所要保守的是对真玉的忠贞,各国对和氏璧的珍视主要是因为其上凝结的忠信仁义种种道德意义。
秦昭王闻赵得和氏璧,派人致书赵惠文王愿以15城易璧,赵国蔺相如的第一个反应是:“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又责问秦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是典型的尚礼义的关东思维方式。
在秦国方面,一开始就是打算以“空言求璧”的,秦王拿到璧之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意甚轻慢,不过将之作为一件稀罕物罢了,远没有对这一玉文化精髓重器的应有尊重,所以面对蔺相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的指责也无言以对。
后来秦王眼见得璧无望,倒也想得开,厚礼送相如,并说:“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他不理解对于关东诸国来说,像和氏璧这样的玉宝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守金玉之重”为人主之责,以之换土地倒也罢了,要是被骗去则大丢面子,是君辱臣死的严重事件,岂止“一璧之故”这样简单。
不过和氏璧最后还是落在了强秦手里,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秦始皇剖璧治“传国玉玺”,一代名器就此而毁。就结果而言秦人胜利了,但“完璧归赵”的故事传颂千古。传说中起始于秦代的传国玉玺,上有八字铭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制统一国家,但仅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流传下来的具有明确纪年的遗物很少。从零星发现的玉器来看,与战国精细做工的玉器区别不大,还未见代表性之作品。
但是,从战国时期人们对器物的颜色就已经很重视。以黄金包镶白玉以求艳丽斑斓的色彩美,在秦代逐渐流行,又在陶、铜等材质器物上涂漆饰纹,作为显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秦代又承上启下,在玉器上始创彩绘描画作纹装饰,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新冲击。漆绘玉器在古玉中是一个新品类,虽然历史暂短,还未来得及在社会上形成规模,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终止,但它却同秦俑一样,在玉器艺术文化方面,也是众多奇迹和辉徨之一。
秦代玉器与其他玉器相比较,多大气磅礴,霸气十足。这与秦朝的精神和气质有关,战争与征服,好大喜动,造就了如此独特的秦玉文化,这一点同样反映在彩绘玉器上。
如秦玉璧和鹅形壶上彩绘人物、动物的画饰风格是汉画像石的前身,汉画像石保留继承了秦代的绘画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技法。这些秦玉器上存留的彩色图案色泽艳丽,像新的一样,这些图案带有明显的秦代特征,很有可能属于秦代遗珍。
秦代玉器彩绘多采用龙纹、凤纹和各种动植物纹样,把它们图案化,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又能不失鸟兽活跃的特点,以及植物带给人们的勃勃生气。
由于艺术手法简练和概括,更加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和个性。虽然是一件小小的彩绘玉器,却可以作为一件大型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来欣赏。
秦代的绘画少有留到今天,彩绘玉器正是所谓“地不爱宝”的一种偶然。同时,反映出它在玉器雕塑、彩绘艺术上的成就是非常惊人的。
[旁注]
牺牲 我国古代原指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后用来指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再引申为舍弃,或特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商鞅 姬姓,卫氏。我国战国时卫国人,又称卫鞅、公孙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在秦执政约20年,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称“商鞅变法”,使秦国大治,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3个事件。
玺“玺”是我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印。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一系列等级制度,当时规定“朕”仅为皇帝专用,皇帝印章独称“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宽,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阅读链接]
秦代动植物纹饰的表现手法,在玉器上有浮雕、圆雕、彩绘。浮雕在战国、秦代最盛行,采取现实主义手法,取材现实生活,以狩猎中常见的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它反映了秦人的经济生活中狩猎占有重要地位,以及皇家贵族的狩猎风俗。
秦代玉器圆雕动物种类有虎、鹿、兔、鱼、牛、马、犬、羊、鸟、鸽、蛇等,有些只是头部或身体的局部,或是完整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