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装饰美的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的发展变化也是与社会的变化相关联的,从总体上看,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

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而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

同时,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甚至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曾经被明代仿古玉欺骗。

明代玉器从器型上看,主要有玉礼器、装饰用玉、文房用品和日用器皿等。

玉礼器主要有玉璧、玉圭;装饰用玉有玉带板、带钩、带扣、玉簪、鸡心佩、花片、方形玉牌等;文房用品有玉笔、笔架、玉砚、水洗等;日用器皿有玉盒、玉杯、玉壶、金托玉执壶等。

明代宫廷用玉,多与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结合。这类器物金玉珠宝融为一体,有在玉饰件上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的;有金镶玉的带板;有金饰件上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的;无不雍容华贵,珠光宝气,彰显了明代皇室贵族气派。

明初玉器传世和发现的均有佳作,风格继承元代,做工严谨而精美。

比如青玉绞活环手镯,青玉略带浅灰色,透亮光滑,经过高超工艺的打磨,玲珑剔透,玻璃感极强。因为它是同一块整玉雕琢而成,不是高手很难成功。

这只玉镯由3根玉绳扭作麻花状,彼此相连相依,但又各自独立,丝丝入扣,活动自如。戴在手腕上,只要手稍稍一动就会发出叮咚清脆的碰撞声,似乎在警醒佩玉者,行为举止切勿过度张狂,要温文尔雅。

江苏省南京明汪兴祖墓发现有玉带饰14块,碾琢隐起行龙,出没于祥云之中,碾工玲珑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但云龙的形象与布局均接近元代,玉带板数量不符合明制。

另外山东省邹县朱檀墓发现了冕饰、玉带、玉佩、玉圭、玉砚、玉笔架、玉杯等玉器,表现了明宗室亲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状况。

这类玉器所采用的玉材光泽较强,碾工遒劲,磨工精润,不重细部,明显保存着元代玉器的遗风。但是严格地说,早明的玉器并没有自己的风格,许多精美玉器带有明显元代遗风。

如明初白玉龙凤纹带銙,长9.3厘米,宽7.9厘米,厚2.5厘米。羊脂白玉,温润晶莹,光泽凝脂状。海棠式边框,内以剔地起突雕高浮雕飞龙舞凤。

龙首上仰,鹿角,细颈,毛发呈两股状上翘前冲,身带火焰状装饰,爪部遒劲有力,凤下翔,尾羽用砣钻孔碾琢。龙凤间有火珠一颗,四周满铺穿插交错的荔枝果叶纹,是龙凤呈祥一类的主题,民间好之。此器场面热闹,工玉俱佳,是明初銙中精品。

明朝中期的玉器趋向简略,承袭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盛,出现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荫策杖斗杯等。明中期玉器的加工与集散多集中于东南地域如南京、上海、江西等地。

其中,上海市陆深墓发现的白玉铁拐李、白玉蝶、玉鸡心佩、白玉带钩、镂空寿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珑,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玉器开始显现出明代社会的特点,玉器的制作加工也可真正代表明代社会的特征。

晚明前期东南一带社会稳定,城市经济繁荣,民间富裕,因此玉器产量有所增加。当时苏州制玉业代表着全国玉器工艺的发展趋势,著名玉工陆子刚就出自苏州专诸巷。

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发现的玉带钩、玉碗、玉盂、玉壶、玉爵、玉圭、玉佩、玉带等,包括了死者生前御用玉器和死后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壶、玉爵等使用錾金或珠宝镶嵌工艺,更是绚丽多彩。

由于明中晚期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整个工艺美术为商品生产和外销所支配,随之,玉器工艺也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

在图案方面,与晚明社会风气相符,符瑞吉祥的谐音题材甚为风行,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案,首先是为了祈福,其次才顾及到美。

晚期名工陆子刚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时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的交错发展的形势。玉文化中的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与影响正在增强,这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玉器生产商品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玉文化的新变化。

从流传下来的明代玉璧看,数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质多选用青玉、白玉制作,加工不精。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面玉璧浅浮雕螭虎纹,一面雕仿战国时代的谷纹、云纹或是卧蚕纹;二是根据古文献记载中的玉璧式样加以仿制,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然后在璧体的边沿外增加其他装饰。

同时,明代开始出现八卦纹饰的玉璧,如白玉大雁纹系璧,直径5.5厘米,玉质洁白莹润,浅浮雕兼镂雕大雁,身态呈翔浮状,清丽优美,中心透空可用作穿系。

明代玉器多谷钉纹,多以管钻套打,谷钉较大横竖成行,周边有明显的套打痕迹。动物造型的耳内多用锥钻打凹,少见直筒,旋纹细而不均。

明代玉器阴线宽深粗放,边棱锋利,槽地砣痕明显,其过线、岐出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底子处理不清,不平整,俗称“麻底”。

从总体上看,明代装饰用线以宽而深的阴线为主,截面呈“v”字形,抛物线状,首尾均出峰。

明代玉器的玉材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的和田玉。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

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

明代还通过海上贸易,得到了大量珍稀宝石,扩大了宝玉石制作的用料范围。

明代典型玉器,如江西省南城益宣王朱翊鈏墓发现的玉鸳鸯,高4.2厘米,长5.3厘米,宽3.3厘米。白色兼紫褐色。鸳鸯昂首,缩颈,羽冠较长,圆圈眼,羽翅上翘,口衔莲枝,卧于莲花、莲蓬及莲叶中,姿态生动。底部呈椭圆形,凿有斜孔,以备攒缀之用。鸳鸯呈紫褐色,莲花呈白色,色彩搭配适宜。镂雕圆润,玲珑可爱。

明代玉器的纹饰和装饰手法,有丰富的动物图案龙、蟒、凤、狮、虎、鹿、羊、马、兔、猴、鹤、鹅、斗牛、飞鱼等。

如明代碧玉雕瑞兽,长22厘米,以碧玉雕成,圆雕兽作卧伏状,缩颈前视,头呈方形,双眼突出,狮鼻阔口,双耳紧贴头部,背部出脊线,长尾从尾部向前弯曲至后腿,前足微曲健壮有力。整器刻画生动形象,身体各部肌肉感强烈,线条疏密有致,为明代典型器物。

龙纹一直是古代玉器中最常用的纹饰,如明代青白玉双龙纹鸡心佩,长6.15厘米,宽4.2厘米,厚0.61厘米。青白玉,呈半透明状,局部带黄褐色皮,鸡心正面弧凸,上部中心出尖较长,表面饰细阴线勾云纹,转弯处有苍蝇脚出现。

器上部镂雕飘带形龙纹,龙吻上翘,管钻圆眼,龙身饰长阴线,前足一上一下,并刻排列整齐的短小阴线以示脚毛,无后脚,长尾呈水草形卷曲内勾。

左下侧有一长吻小龙,四肢省略。器背龙身光素无纹,鸡心背面下凹,纹饰与正面略同。整器抛光较好,光泽强烈,雕琢风格带明代特征。

上海市浦东陆家嘴明代陆深墓群发现的玉蝉,长5.7厘米、宽2.6厘米。质地洁白,通体光润晶莹,器身呈五角形,琢出嘴、眼和翅膀等,轮廓清晰,线条对称流畅,立体感强,生动反映了明代玉蝉的基本特征。

还有白玉蝴蝶佩,长8.3厘米,高6.5厘米。玉蝶双面透雕,蝶首插入花蕊中,作采花粉状。蝶翅的花斑,蝶体节节绒毛细毫,都极精美。

明代玉器植物图案菊花、牡丹、荷花、葵花、兰花、石榴花、灵芝、山茶花等,还盛行以图案为底纹或边饰万字、喜字、寿字、流云、朵云、波浪等。

如玉雕莲瓣纹执壶,通高10.5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6.5厘米。直颈,丰肩,硕腹,圈足。腹部有龙首张嘴含流,龙身弯曲成把手,首、身相应。腹部浮雕双重莲瓣纹,外层每片莲瓣内雕“寿”字及一束莲。带盖,盖面浅浮雕缠枝莲。雕工细致。制做工整,造型庄重大方。

再如玉雕寿字纹鸳鸯形香囊,长11.3厘米 以鸳鸯作为单独的玉雕题材,较为少见。圆雕鸳鸯,胸前阴刻篆书“寿”字,腹内中空可作香囊使用。工艺精湛,挖膛深入而匀整,造型和细部纹饰雕琢得一丝不苟,且保存完好,极为难得。

明代玉器深受文人画艺术的影响,在玉器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诗书画印艺术。

如竹筒形青玉执壶,通高12.4厘米,口径8.5厘米。体圆,子母口,壶身作三节竹筒状,盖、底皆平。柄与流皆琢制由竹节上长出的嫩枝条。流出于壶身中节,向上弯曲,饰竹节。柄为双枝细竹扭成,顶端镂雕一孔,可系绳。盖为平板形,含于壶口竹节内,中央雕一坐姿寿星老人为钮。

竹通常比之君子,虚心,有节,或以其四季常青而寓意长寿,深有文人画艺术之风。

同时,明代符瑞吉祥的谐音题材大为流行,在玉器上比比皆是隐喻吉祥的纹饰。如马背踞一猴寓意为“马上封侯”、戟磬图案寓意为“吉庆”。

如白玉刻渔人得利乳钉纹挂牌,该玉器采用青白玉材,以浅浮雕形式在正面雕一男孩怀抱一条肥硕的大鲤鱼,寓意“鱼人得利”,或者说是“吉庆有余”,正是晚明时期社会上流行的装饰风格。

挂牌反面模仿西周、战国时常用的乳钉纹,也有说是“谷纹”的。一来是采用流行的仿古手法,二来这种文饰本来的寓意也是“五谷丰登”,具有吉庆,祈福的意念。

整块玉器雕工精细,手法纯熟,线条流畅,应是苏州一带的玉做件。

[旁注]

御用监 明宦官官署名,十二监之一,负责造办宫廷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以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等玩器。又有仁智殿监工一员,负责武英殿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清顺治时十三衙门亦有御用监,康熙即位后裁撤。

陆深 明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深书法遒劲有法,如铁画银钩。著述宏富,为明代上海人中绝无仅有。上海陆家嘴也因其故宅和祖茔而得名。

明十三陵 我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天工开物》 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瑞兽 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一种图腾崇拜,它们从远古时代一直沿存至今。我国古代有四大瑞兽,分别是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另外还有麒麟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瑞兽。

灵芝 又称灵芝草、神芝、芝草、瑞草,是祖国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素有“仙草”之誉。古今药理与临床研究均证明,灵芝确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

篆书 我国古代文字,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等,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是大篆到隶、楷之间的过渡。

[阅读链接]

考古和文献资料显示,明代玉器生产和使用的规模都胜过宋元。玉器收藏更是空前兴盛,在北京明万历皇帝的定陵中出土了大批玉器,除了冠服用的玉带、玉带钩、玉佩、玉圭、还有壶、爵、盂、碗等玉器皿之外,还有耳环等玉首饰。

在山东、江西等地发现的50座明代藩王墓葬,共出土玉器2000余件。《天水冰山录》中记载查抄明朝权相严嵩财物,其中有857件装饰、陈设、实用玉器和202条玉带的名称。

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曹昭《格古要论》、高濂《燕闲清赏笺》、文震亨《长物志》、张应文《清秘藏》、陈继儒《妮古录》等著作都有论及玉器使用和收藏等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