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精致的元代玉器

元代除碾琢礼制用玉之外,还将玉材广泛地用于建筑和家具,玉器应用范围扩大,数量有所增加。内廷的制玉机构及碾玉作坊规模空前庞大,元代内廷与官办玉器手工业特别发达。

元朝将首都迁至大都,入主中原后,由于受金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元朝琢玉业得到很大发展。因为承袭金与南宋的官办玉艺的既成布局,大都和杭州遂成为两大玉器工艺中心。

元朝的琢玉业有很大发展,首先是接受了汉族传统的爱玉风尚,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其次继承宋金传统琢法技艺。元朝政府网罗掌握了大量的工匠,使之官办手工业生产。

同时,元代沿用宋金玉器传统题材,花卉纹的延续,螭虎纹的再兴,春水玉、秋山玉的进一步世俗化。虎纹是龙子之一,始见西汉,历代虽有雕琢,但运得均不多,元代螭虎纹不仅应用得多,而且非常成功,并创造元代的风格。

元玉器中有两种是与蒙古族相联系的,一是玉押,供签署公文、告示之用,一品高官方可使用,十分珍贵;二是玉帽顶,曾召西域国工碾治玉九龙帽顶,螭、虎形象的运动和曲线处理颇为灵秀细劲,均较为成功。

元代文人用玉制造文具,仿古尊彝玉器继续流行,古玉的搜集、保存、鉴赏在文人中一如既往,风行不止。此时画家朱德润编写的《古玉图》,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古玉图录。

元代传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是“渎山大玉海”。

13世纪,吉思汗统一蒙古,向黄河流域一路扩张,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元军在攻占城池的同时,也缴获了大量稀世珍宝,其中有一块重达5吨的特大玉石,色泽青白带黑,质地细腻润滑,是一块天然宝石。

265年,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将这块南阳独山玉制成渎山大玉海,于1265年完工,器体呈椭圆形,是一件巨型贮酒器,忽必烈意在反映元初版图之辽阔,国力之强盛,是我国玉器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式作品。

渎山大玉海又名玉瓮、玉钵,高0.7米,口径135至182厘米,最大周围493厘米,膛深55厘米,重达3500千克,可贮酒30余石。

周身碾琢隐起的海龙、海马、海羊、海猪、海犀、海蛙、海螺、海鱼、海鹿等13种瑞兽,神态生动,气势雄伟,是元代玉器的代表作。

玉海完工后,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置元大都太液中的琼华岛广寒殿,明末移至紫禁城西华门外真武庙,至1745年,乾隆皇帝命以千金易得,于4年后迁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上的承光殿前,再配以汉白玉雕花石座作衬托,他又命40名翰林学士各赋诗一首,刻于亭柱之上。

元代的传世玉器也不乏秀美者,如青玉螭耳十角杯、青玉火焰珠把杯、白玉龙首带钩环、白玉双螭绦环带扣、青玉天鹅荷塘绦带扣与青玉双螭臂搁、青玉镂空龙穿荔枝墨床等。

元代安徽省安庆市范文虎夫妇墓发现的官府玉青玉虎纽押、玉带板,时作玉垂云玉及仿古玉尊等。

江苏省无锡市钱裕墓发现了元代玉海青攫天鹅环、玉龙荷花带钩和青玉鳜鱼坠等。另外,江苏省苏州市张士诚母墓也发现有青玉10节竹环、玉佩,张士诚父墓有光素节25块等。

钱裕、张士诚父母墓的玉器都是由苏州碾制,这些玉器精工者少,作为鉴定玉器的标准器却有着重要的价值。

元代江春水玉逐渐演化为鹰击天鹅、芦雁荷藕图,又将秋山玉逐渐衍变为福鹿图案,其影响一直波及明清。史书记载看,元明清三代,宫廷玉器匠前期得到更大的发展。

元代玉带钩曲线较为平缓,但玉器增大,多成琵琶形。

元代对朝廷用玉倍加重视,元代玉产地有和阗及匪力沙两地,官办玉作坊利用和阗、匪力沙所出玉材辗玉,辗玉砂亦称“磨玉下水砂”。

而且,朝廷专设琢玉机构,元代官办手工业很发达,元朝政府设有许多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和官办手工业作坊。元朝的官办手工业玉作坊,始终以元大都为主,那里有金代的琢玉传统。另一个设在杭州,因有南宋良好的琢玉基础。

另外,由地受玉材及雕琢技艺的限制,我国玉器一向以小巧玲珑著称,因而常被划入古玩类,其科学艺术及历史价值常被研究者忽视。而元代朝廷开始琢制巨型玉器,比如渎山大玉海之类就是其代表作。

元朝廷有琢至大件玉器的爱好,并且有专门的朝廷用玉,主要在生活用玉、佩玉及处理公文用玉等方面。同时,元代新颖玉器展示风采,新款玉器除玉押、帽钮外,还有玉带环、玉带扣等。

如白玉龙钮押,长5.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阳文图记,上部为龙形纽,龙身短而似兽身,头上有角,披发,四肢粗壮,肘部饰上扬的火焰纹,三岐尾,中一岐长,上冲与头顶发相接。

元代处理公文的玉器要属国玺及新兴品种玉押。押是一种符号,签画于文书,表示个人的许诺,后为使用简便而刻之。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

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

据此可知,元代百官多不能执笔画押,就以象牙、木刻而印之,而玉押只有一品以上高官由朝廷特赐方可使用。

宋以后,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纹装饰,但螭的形象已无汉代螭纹的特点,更似爬虫。双螭灵芝图案在元代玉器上较为多见。

如玉双螭纹臂搁,长10厘米,宽3.4厘米,厚1厘米。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状,长方形,两端呈“S”状,两侧下卷,正面凸雕双螭衔灵芝图案,背面饰云纹。据此品的样式、螭纹及灵芝的特点可确定为元代早期所制造。

元代玉器形体气势较大,雕琢技艺炉火纯青,装饰技巧新颖别致。花卉纹、螭虎纹装饰应用得非常成功,倭角的处理非常得体。

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的处理上,硬挺挺的直角,为流动的倭角,刚柔并济,同时在边框内外缘刻两条粗阴线,更使元代玉器的线角显得十分优美玉器的搭配技巧十分熟练。

狮子生活于热带,在我国很少见,但很早即输入我国,因此我国历代工艺品中不乏狮子题材的作品,主要有两种:一种以真实的狮子为造型而加以变化,另一种较为夸张。

如玉镂雕双狮,长7.3厘米,宽5.2厘米,厚1.7厘米。玉质白净无杂色,为较厚的片状,镂雕大、小二狮,大狮卧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狮直立,前肢举起,与大狮相戏。此件玉狮为小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具有明显的元代作品特点。

元代琢玉擅长透雕技法。传世玉器中,常可见到一种玉薰炉顶,大多定为明代玉器。透雕层次略深的可能是元代或辽金时的玉帽顶,在明清时改制成薰炉盖顶纽用。

如玉镂雕龙穿花佩,最大径9.7厘米,厚0.8厘米,玉料青白色。体作扁平的花瓣形,正面以多层镂空法,雕一细长的行龙穿梭在花丛之中。

龙嘴微张,长须后飘,身体呈弯曲状。器状四角各有一如意形穿孔,以供结扎用。背面平,仅见镂空穿钻痕而不细加饰纹,原似一嵌饰物。

还有翼龙纹双耳玉壶,高15.5厘米,宽12.4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5.3厘米,由青玉雕琢而成。玉壶呈椭圆体,器表面有褐色斑缕。直口,壶颈的两侧有云纹半环耳,口颈部浅浮雕莲瓣和草叶纹,腹部浮雕翼龙、海水。

翼龙首上有鹿形角,飘长鬣,张大口,上唇长尖而下卷,身有鳞纹和鸟形翼,舞三爪足,鱼形分支尾,尾后有火珠,龙身下有海水波涛翻卷。玉匠采用浮雕兼阴线刻技法,把翼龙卷曲飞舞的姿态、海浪翻卷的气势,琢刻得惟妙惟肖。壶身的下部雕饰莲花瓣纹,壶底部琢成椭圆圈足。

此玉壶通体琢制六层纹饰,雕缋满眼,纹饰总体布局叠罗渐递,层次分明,和元青花瓷器纹饰的结构排列相似,这是元代造型艺术形式的一大特点。此器造型端正,纹饰茂美,刀法劲放,典雅高贵,实属元代宫廷享用玉器中的珍品。

有一件元代玉龙首带钩环,通环长10.5厘米,最宽3.8,高2.3厘米,白玉经火后,有黑褐色斑并伴有黄色沁,呈半鸡骨白色。全器分钩和环两部分。其中钩龙首,腹间镂雕莲花纹,钮为荷叶花纹;环口正、反面均隐起云纹,环首镂雕一龙。

此器雕琢的龙纹皆为三束发,长双角,粗眉上卷,宽鼻梁凸起,具有元代的明显时代特点。而且带钩在元代是一种广为流行的器型,但带钩与钩环合为一器是少有的。带钩为实用器,钩与环上饰龙纹,当为元代帝王专用。

还有一件元代玉镂雕戏狮人纹带板,长6.9厘米,宽5厘米,厚1.7厘米,玉料青白色,表面有大片黄褐的玉皮色。器长方形,片状,正面微凸起,另一面内凹。

正面在镂空的锦地上饰松树、柞树、一狮和一人。人身穿窄袖长袍,头戴圆形橄榄式帽,腰系宽带,一手托火珠,一手拉绣球以戏狮。狮子膘肥体壮,弓身回首,张牙舞爪,做欲滚球之状。

元代文武官员,凡二品以上者皆可系玉带,其带板之纹图,文官为禽鸟纹,武官为走兽纹,其中狮纹为一品标记和专用图。

其上耍狮人一般上着窄袖衣,下着短裙,腰系革带,足蹬皮靴。此件戏狮带板,即为其中一件富有生活气息且具典型的代表作。

元代仿古玉仍然是主流。元代最明显的仿古玉实物,要算玉瓶与玉尊,而仿摹的对象或是周代青铜尊,或是早期陶瓷贯耳瓶,为清玉器大量摹青铜器、陶瓷器开了先河。

元代也制作了一些仿汉玉,在技法上不注重追模祖型特征,专以伪残和烧茶褐色斑以假充真。

元代仿唐代玉璧一般器形厚重;大璧少些,以小型居多,做系璧,供佩带用,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璧形厚重,谷粒稀疏,排列无规律;动物纹饰带有本朝的特点。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较深,刀锋常常出廓。

如白玉镂空凤穿花璧,径9.3厘米,厚0.6厘米,玉为青白色,局部有黄色斑浸,正面镂雕一展翅飞翔的凤,并衬以缠枝牡丹,背面平磨,内外缘各有纹一周,雕琢精美,风格华丽。

[旁注]

大都 或称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约1267年开始动工,历时20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

翰林学士 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和阗 即和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和田玉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坚韧、光洁,与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甘肃酒泉玉、辽宁岫岩玉并称为我国五大名玉。

陶宗仪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据说为晋代陶渊明后人,著作除《辍耕录》外,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书法理论与历史的《书史会要》9卷,汇集汉魏至宋元时期名家作品617篇,编纂《说郛》100卷,为私家编集大型丛书较重要的一种。

如意 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痒痒挠演变而来,多呈S形,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明清两代,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

品 古代封建时期官吏的级别,分一至九品,按等级又分为“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阅读链接]

元玉继承宋、辽、金玉器形神兼备的造诣而略呈小变,其做工渐趋粗犷,不拘小节,继续碾制春水玉和秋山玉以及从南宋继承下来的汉族传统玉器。

如元代的玉童子,面部先作减地处理示意表现脸盘,五官紧凑连成一片。用阴线纹刻画眼眶,鼻短鼻头大有楞角。

有的戴宽沿尖顶帽,着长袍束腰,下摆肥大如裙,脚着长筒靴,手持绣球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