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欧洲各国的启蒙主义文学,由于各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们又存在许多共同的特征。

启蒙主义文学具有鲜明倾向性和教悔性。由于启蒙作家往往又是启蒙思想家,他们把文学作品当作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启蒙主义文学都以直接表现启蒙思想为其内容。启蒙作家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注重文学作品在批判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提高人们道德素养方面的作用。因此, 启蒙主义文学的批判锋芒非常明确,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启蒙作家以理性作为武器,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揭露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宣传自由、平等的思想。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尖锐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腐朽堕落。卢梭的《新爱洛绮丝》,通过“自然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尖锐冲突,大胆地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启蒙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描绘社会政治的理想蓝图,唤醒人民对理性王国的向往。如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对“穴居人”、伏尔泰在《老实人》中对“黄金国”、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对“大人国”的描绘,就是启蒙思想家设计的理性王国的美丽图景。

启蒙主义文学否定了古典主义以王公贵族作为作品主人公的创作原则, 把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描写和歌颂的主要对象。古典主义要求悲剧表现“崇高”的感情,反映王公贵族的生活。启蒙主义文学反对古典主义的宫庭倾向, 着重描写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启蒙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资产阶级和平民的形象,把他们作为正面人物加以歌颂,而王公贵族、教皇、教士往往成为嘲笑和批判的对象。比如,笛福笔下的鲁滨逊的形象,就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作者把他作为英雄人物来歌颂,表现了作者鲜明的阶级立场。博马舍在《费加罗的婚姻》中,把法国大革命前夕第三等级和贵族阶级的矛盾冲突搬上舞台,仆人费加罗身上集中体现第三等级的特征, 他对伯爵的胜利,意味着整个第三等级的胜利。

启蒙主义文学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十八世纪初,古典主义仍然统治着欧洲各国文坛,在启蒙运动的初期和中期,不少启蒙主义文学作品深受古典主义的影响。随着启蒙运动的不断深入,古典主义的缰化原则已经不再适合表现变革中的社会生活。启蒙作家开始打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寻找新的创作原则,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启蒙作家注重文学的真实性,他们不再通过传统的题材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狄德罗主张,作家应当深入现实生活,他曾经这样说:“我的弟子,如果你们想认识真理,那么到生活中去吧⋯⋯去熟悉各式各样的社会情形。”博马舍认为,只有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文学作品,才有可能“用真实而自然的手段来打动我们⋯⋯给观众的脸上带来了同情和快乐”,“并且由于它直接感染我们,所以它在舞台上的力量也来得更大”。

为了宣传启蒙思想,启蒙作家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启蒙戏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游记讽刺体小说、教育小说、抒情小说等。在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中,最能够体现启蒙思想的是启蒙戏剧和哲理小说。

启蒙戏剧又称市民剧、严肃、正剧,它是由法国的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的。狄德罗的《论戏剧艺术》等著作,为这一新型的剧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他们的戏剧理论的指导下,狄德罗写了《私生子》和《一家之长》,博马舍写了《塞维勒的理化师》和《费加罗的婚姻》,莱辛写了《爱米丽雅·迦洛蒂》等戏剧作品,这些都成为了市民剧的典范。

哲理小说是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它以阐明某种哲理为目的。哲理小说通过虚拟性和真实性相结合的故事情节,表达作者的哲学思想、政治观点,具有较强的哲理意味。哲理小说的代表作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拉摩的侄儿》等。

由于启蒙主义文学大都正面宣传启蒙作家的学说和主张,文学作品往往成为他们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的图解,因而带有鲜明的哲理性。启蒙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忽视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写,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的代言人,具有“席勒式”的倾向,即“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种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在哲理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